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4.00±1.0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L1、L2、L3、L4和L5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86%、5.11%、7.67%、10.19%和13.02%的等氮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L3组的FCR显著低于其余组(P<0.05);对SGR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最适脂肪含量为6.82%。饲料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肌肉的蒸煮损失率、粗脂肪含量、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呈上升趋势,L5组的二十碳五烯酸(EPA)显著高于其余组,L5组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L1和L2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肌肉硬度、弹性、凝聚性和黏性呈下降趋势,且L1~L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L5组的总鲜味氨基酸(∑FAA)、丙氨酸(Ala)及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显著低于L1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饲料脂肪含量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的营养品质,在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饲料中脂肪的建议添加量为6.82%~10.19%。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规格一致的克氏原螯虾[初始体质量为(9.45±1.33) g]2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分别饲喂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5%、30%、35%、40%、45%)的饲料,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由25%提高至45%时,试验虾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先升高后降低,而饲料系数(FC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5%外的其他各组(P0.05); FCR在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35%和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1.66%、31.37%和32.2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SGR和FCR达到最优。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1.37%~32.20%。 相似文献
3.
4.
5.
7.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营养代谢及其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的豆油(SO)、鱼油(FO)、猪油(LO)和混合油(豆油∶鱼油=1∶1,MO)作为主要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进行60 d饲喂实验后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组成。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影响显著,MO组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LO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结果显示,LO组肝胰脏的脂肪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四个组共有优势菌属只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可见脂肪源是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较大影响因素;未知的RsaHf231菌属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属是除了SO组外其他三组的共有优势菌群;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是SO组和FO组的优势菌群;Candidatus_Bacilloplasma是MO组特有优势菌群。综上所述,混合油更能满足克氏原... 相似文献
8.
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于水族箱内进行,试验幼虾的初始体质量(1.82±0.21)g,体长(3.13±0.30)cm.在25 ℃条件下,试验设置0、2、4、6、8、10、12、14计8个盐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盐度为0~14时,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均能存活与生长.盐度为0~6,成活率较高,生长较快,饵料系数较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盐度超过此范围时,随着盐度增加,幼虾的成活率下降,生长变慢,饵料系数增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不考虑交互作用,选择L9(3~4)正交表,研究了亲虾规格、隐蔽物、光照度及放养密度4个因素对克氏原螯虾亲虾成活率、抱卵率、产卵量的影响,试验历时57d。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亲虾规格对抱卵量影响显著(P0.05),且规格为35~50g亲虾的平均抱卵量为489.8粒/尾,分别较25~30g、30~35g高20.8%、11.6%;不同隐蔽物种类对亲虾的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使用"水草+石棉瓦+砖块"作为隐蔽物,亲虾平均成活率为95.69%,分别较"水草+石棉瓦+PVC管"、"三角形栖息物"高9.6%、3.5%;光照度为50~500lx,亲虾的平均抱卵量为467.17粒/尾,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度水平;放养密度为20尾/m2,亲虾的平均抱卵率为64.98%,高于其他两个密度水平。因此,亲虾规格为35~50g、隐蔽物种类为‘水草+石棉瓦+砖块’、光照度为50~500lx、放养密度为20尾/m2"组合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的饲喂效果,分别用未发酵和发酵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体重为(4.91±0.18)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8周,采样分析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品质、消化力、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发酵饲料水中溶失率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2)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肝体比、含肉率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3)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了黏附性;(4)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及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5)发酵饲料显著提高了肠道绒毛长度和宽度;(6)发酵饲料改善了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升高了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表明,饲料经发酵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了肠道组织结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结构,为克氏原螯虾新型环保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殖性能是评价水生动物亲本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胚胎色泽、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①野生中华绒螯蟹亲本的生殖力、生殖指数和抱卵量略高于养殖亲本的,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亲本的胚胎单卵湿重、单卵干重和卵径无显著性差异;②养殖组冻干胚胎的红度(a~*)、黄度(b~*)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亲本,然而2组胚胎的亮度(L~*)和色差值(dE~*)无显著性差异;③2组亲本所产胚胎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野生组胚胎的C18:1n9、C18:1n7、C20:4n6、C22:5n3和C22:6n3显著高于养殖组,但其C18:2n6和C18:3n3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组。研究表明,池塘养殖和野生亲本的生殖性能和胚胎中常规生化组成无显著差异,但2组胚胎的色泽、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部分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亲本选择、生殖性能评价和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将鱼油与豆油等比例混合作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分别为3.01%、5.12%、7.14%、9.35%和11.64%的5种等氮膨化实验饲料,将270尾匙吻鲟[初始体质量(81.38±0.14)g]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在室外养殖系统微流水养殖56 d。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实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及肥满度(CF)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确定,当SG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88%;当PE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9.47%;②实验鱼肌肉、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上升,11.64%组显著高于3.01%、5.12%和7.14%组,全鱼及肌肉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3.0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7.14%、9.35%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③实验鱼肌肉和肝脏主要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比例升高,n-3/n-6降低,肝脏中饱和脂肪酸(SFA,C16:0、C18: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n-9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成中,组间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n-3 PUFA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④7.14%组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9.35%组,肝脏淀粉酶活性在脂肪水平7.14%以上组趋于稳定,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⑤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OB)浓度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11.64%组显著高于3.01%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未受到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⑥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回归分析得出当SOD活性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9.69%;但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肝脏SOD活性11.6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GSH-Px活性9.35%组显著高于3.01%、5.12%、7.14%组,与11.64%组没有显著性差异,GSH、MDA含量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饲喂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实验鱼生长、饲料利用率、鱼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及鱼体健康等方面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匙吻鲟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69%。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低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中蛋白酶的适宜添加范围,在克氏原螯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1.6 g/kg蛋白酶,制作成6组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18±0.11)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在室内养殖桶中饲养8周。结果显示,随饲料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1)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4 g/k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分别在添加量为0.4和0.2 g/kg时达到最高值。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分别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24、0.23 g/kg时有最佳值。(2)腹部肌肉和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平稳,均在0.2 g/kg组有最大值。(3)肠道及肝胰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先增加后缓慢降低,均在0.2 g/kg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4)血清总蛋白含量在0.4 g/kg组出现最大值;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均在0.4 ... 相似文献
15.
Hiroyuki Matsunari Kazuhisa Hamada Keiichi Mushiake Toshio Takeuchi 《Fisheries Science》2006,72(5):955-960
The effect of dietary taurine was investigated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yellowtail Seriola quinqueradiata. Two-year-old fish of average body weight 6.1kg were fed on diets containing three levels of taurine (T-0, T-0.5 or T-1.0%)
for 5 months prior to spawning. For spawning investigations, fish were induced to maturity by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 in
injection (600 IU/kg-fish) and artificially inseminated. Oocyte growth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dietary taurine. The collection of eggs from females reared on the T-0% diet was not successful. The success rate of spawning
for females fed on T-0.5 and 1.0% diets was one out of six, and six out of seven, respectively. The taurine levels of the
liver and serum in the T-0% diet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0.5 and T-1.0% diet groups (P<0.05). Fish fed the
T-0% diet showed higher contents of serine in the liver and serum. The taurine content of the ovar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aurin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spawning performance of yellowtail.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组织生化组成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960尾初始体重为(0.43?0.01) g 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7种添加核苷酸混合物(mix-NT)的试验饲料,5种核苷酸(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按照质量比为1∶1∶1∶1∶1(W/W)混合,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 饲料,试验周期为5周。结果显示,当mixNT添加量为0.4 g/kg饲料时,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5.5%(P>0.05)。0.6和1.0 g/kg mix-NT添加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虾存活率(SR)和肝胰指数(HSI)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mix-NT对全虾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各mix-NT添加组的全虾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肝胰腺RNA含量和总蛋白(TP)含量均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0.2~1.0 g/kg组的肝胰腺R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mixNT添加组的肠道T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和0.6 g/kg组的肠道RNA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源mix-NT显著降低血清尿酸(UA)含量(P<0.05),但对TP、谷丙转氨酶(GPT)、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mix-NT添加量为1.2 g/kg 饲料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鳃和肌肉酚氧化酶(PO)活性均在0.4 g/kg组达到最大,其中0.1~0.6 g/kg 组的鳃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肌肉PO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中mix-NT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5种核苷酸混合物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沉积率、全虾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一定程度提高全虾粗蛋白和肝胰腺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RNA、肠道总蛋白和RNA含量,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克氏原螯虾雄性生殖系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克氏原螯虾输精管的超微结构,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荚的显微结构,并对精巢做了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精巢由许多生精小囊和收集管组成,其结构呈葡萄串状,生殖细胞在生精小囊内发育成熟后由收集管输送到输精管;输精管有左右两条,相对于左侧输精管,右侧输精管比其约长一半,直径更大,卷曲程度更高,内容物含量更多,分泌细胞内的内质网含量更丰富;输精管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前、中、后、生殖突4段,前中段具有分泌精荚壁物质的功能,后段具有储存、射出精荚的功能,末端生殖突为输精管出口;精荚呈长囊形或椭球形,由精子团、精荚基质和两层精荚壁组成,精子团偏向精荚一侧分布;克氏原螯虾雄虾精巢在一周年中的5—8月和10月处于精子细胞期的生精小囊比例很高,具有两个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配制了4种分别添加有椰子油(CO)、苏子油(PO)、葵花籽油(SO)、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52±0.00)g的黄颡鱼幼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影响,对饲料系数(FCR)影响显著,各组SR均在95%以上。各组间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R)无显著性差异。HSI和CF均以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最高,葵花籽油(SO)组最低。黄颡鱼的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灰分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而椰子油(CO)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为10.51%,剩余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脂肪源对黄颡鱼肌肉、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显著,并且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含量变化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椰子油(CO)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苏子油(PO)组组织中亚麻酸(ALA)和n-3 PUFA含量最高,葵花籽油(SO)组组织中亚油酸(LA)和n-6 PUFA含量最高,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组织中脂肪酸较为均衡。黄颡鱼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糖(GLU)、肌酸激酶(CK)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各组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显著差异。椰子油(CO)组的SOD和GST活性最高,而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在添加豆油的基础上,椰子油、苏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都可以用作黄颡鱼饲料的脂肪源;证实了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基本可以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并且说明了黄颡鱼具有延长和去饱和ALA和L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脂肪和脂肪酶水平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实验设计,配制2个脂肪水平(180和220 g/kg)和3个脂肪酶水平(0、2500和5000 U/kg)的6种实验饲料,即C-0、C-2500、C-5000和H-0、H-2500、H-5000。挑选270尾初始体重为(7.34±0.16) g的细鳞鲑,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各组实验鱼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实验饲料,养殖63 d。结果显示,不同脂肪含量和脂肪酶水平对终末平均体重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脂肪与脂肪酶二者均对机体的生长性能产生影响,其中,同一脂肪水平,鱼体重、WGR和SGR均以C-5000组最高。H-0、H-2500、H-5000组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低于C-0、C-2500、C-5000组,其中,H-0、H-5000与C-0、C-5000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H-0、H-2500、H-5000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高于C-0、C-2500、C-5000组,其中,H-0、H-2500与C-0、C-2500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脂肪酶水平升高,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提高,且相同脂肪酶水平的220 g/kg组GPX高于180 g/kg组。综上所述,在脂肪水平为183.7 g/kg、脂肪酶添加量为5000 U/kg时,可以明显改善细鳞鲑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不同脂肪条件下添加牛磺酸对幼鲤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在脂肪水平为4.65%和10.22%(高脂水平)的饲料中分别添加0、400、800和1 600 mg/kg的牛磺酸,配制成8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以720尾初始体质量为(1.17±0.01)g的健康幼鲤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投喂8种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56 d。结果发现,未添加牛磺酸时,4.65%脂肪组幼鲤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10.22%脂肪组,而FCR显著低于10.22%脂肪组。添加牛磺酸后,4.65%和10.22%脂肪组中幼鲤的WGR、SGR和PER均显著提高,FCR显著降低;且随着牛磺酸添加量的提高,幼鲤WGR、SGR和PER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均在牛磺酸添加量为800 mg/kg时最大;FCR则均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均在牛磺酸添加量为800 mg/kg时最小;牛磺酸添加量大于800 mg/kg时,10.22%脂肪组幼鲤WGR、SGR和PER显著高4.65%脂肪组,而FCR则显著低于4.65%脂肪组。幼鲤肝胰脏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升高而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在4.65%脂肪组中差异不明显,而10.22%脂肪组中差异显著,随着牛磺酸添加量的提高,幼鲤的肥满度均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HSI、VSI则均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幼鲤体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幼鲤肝胰脏中SOD、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SOD、CAT活性均在牛磺酸添加量为800 mg/kg时最强;而MDA含量则呈降低的变化趋势,且MDA均在牛磺酸添加量为1 600 mg/kg时最低。研究表明,添加800~1 600 mg/kg牛磺酸可显著提高幼鲤对饲料脂肪的利用率,促进其生长,减少体内的脂肪沉积,改善肌肉品质,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