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蚕桑生产在大别山区具有悠久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别山区各级政府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大力发展,使该区成为安徽省蚕茧重点产区,1995年据金寨、岳西、霍山、潜山、六安等5个主产县统计,桑园面积达到2.46万hm2,产茧1.57万t,占全省蚕茧产量的36.90%,占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蚕茧生产总量的44.50%.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相继建成了一批相当规模的相关加工工业,消化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维护山区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沈蔚 《广西蚕业》2012,(3):74-77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蚕桑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蚕桑宴为例,简单介绍了几种利用蚕桑资源烹饪菜品的方法。蚕桑宴中的蚕桑菜品具有营养丰富、形式多样、烹饪方法简单等特点,为注重健康养生的人们提供了新的饮食保健方法,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新特色项  相似文献   

3.
蚕桑气象灾害及其防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阴市地处淮河下游和亚热带与温暖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及季风区内,农业气象灾害极为频繁,素有旱、涝、渍和洪水走廊之称。对蚕桑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以干旱、洪涝和霜冻为甚。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近40年蚕桑生产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上述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时空规律,初步探讨出一些较为切实、科学和易于操作的防灾减灾对策,为蚕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文杰 《蚕学通讯》2002,22(2):59-61
苏北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其气候条件、土壤性状等基本符合蚕桑生产的要求。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发展苏北蚕桑生产,加快苏北沿海滩涂的综合开发利用速度,将大大有利于苏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论广西蚕桑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就如何将广西蚕桑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蚕桑资源的经济效益,改变栽桑养蚕的传统观念,挖掘其潜能,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问题展开简要的阐述,为促进广西蚕桑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蚕桑种质资源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地处亚热带,冬季短,夏季长,雨量充沛,形成了全年多次采叶养蚕的特点。蚕、桑品种资源经过长期的自然变异、淘汰以及人工选择,出现了许多性状迥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姿的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地方品种大都能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具有耐高温多湿,抗病力及抗逆性强的特点,蚕品种强健好养,龄期经过短,对桑叶饲料要求不严,对我国蚕区经常发生、流行的主要蚕病、大气污染等有较强的抵抗力;桑品种发芽早、发条数多、生长快、产量高。建国以来,我们开展了多次蚕、桑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到目前为止,收集保存了一大批性状各异的重要种质资源,经省科技厅批准,在2004年建立了广东蚕桑种质资源库。  相似文献   

7.
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如皋市近10年来蚕桑生产与气象条件进行了诊断与分析,阐明了晚霜冻害、台风暴雨、高温及低温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提出基于目前的蚕桑布局,减轻异常气象因素对蚕桑生产影响,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有计划地控制新桑、蚕品种的推广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保护蚕桑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多年实地调查及引种观察,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板栗种质分布有3个种,即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 . )、茅栗( C. seguinii Dode. )和锥栗( C. henryi Rehd. et Wils. ),其中板栗有18个栽培品种(类型)。本研究对各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评价,为板栗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高效生态桑园、桑园散养草鸡、桑叶粉饲养巴马香猪、桑枝粉栽培食用菌等系列试验,初步探讨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几种模式,为提高蚕桑生产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研讨了新方法,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贵州省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农田的有机碳特征及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农田土壤体积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升高(P <0.05),增幅为17.85%~45.74%,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土壤体积质量均显著增加,增幅为5.09%~10.88%。研究区草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整个研究区(0~50 cm)的54.93%,呈表层富集现象。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导致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9.64%~57.12%,且降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草地转变为农田使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降幅12.22%~50.73%。  相似文献   

12.
四川低山丘陵地区多年生冷季型优良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在四川省洪雅县对从国内外引进的15个多年生冷季型牧草品种的生育状况、产量、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原因紫花苜蓿和百脉根不能结实;白三叶品种Ladino和紫花苜蓿品种Amerigraze702的产草量最高,而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量最高的是红三叶品种Cherokee;所引进的禾本科牧草中只有鸭茅品种Pennlate可以越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比较坐点输配和移动输配不同输配方式对受胎率的影响。[方法]2009~2012年四年期间,选取了9个输配点进行统计。结果在输配的11 770头牛中,坐点输配,移动输配30~60min、1~2h、2~3h、3h以上的平均受胎率分别为:0.848、0.853、0.841、0.803、0.744;各个年度不同输配方式的受胎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移动输配3h以上与坐点输配、移动输配30~60min、1~2h差异极显著,与移动输配2~3h差异显著,坐点输配、移动输配30~60min、1~2h、2~3h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移动输配的最适输配时间在3h以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天然草地植被的刈割试验,在无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的条件下,对天然草地植被采取年刈割0次(对照CK)、1次、2次、3次、4次共5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刈割草地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A1、A2、A3和A4间植被的黄枯期都推迟了18d,2009年返青期分别提前了15d、11d、9d和5d;天然草地植被产量与高度、盖度间存在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2.54X1+4.38X2-94.74,R^2=0.9410。其风干重间差异显著(p〈0.05),干鲜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干鲜比越低,牧草含水量越高,牧草品质越好;A2、A3、A4处理间生长速率都在第2次刈割出现“峰值”,从A4得知,生长速率在5月12日形成一个拐点,过后生长速率迅速增加,到7月15日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9月19日形成另一个拐点。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天然草地植被年刈割适宜次数为2次或3次,第1次刈割时期为7月中旬,可再增加0.7—1.1倍产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目前贵州天然草山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不断递增、水土流失严重、天然草山营养价值低、载畜量低的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贵州天然草场的改良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将高寒山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放牧草地植物组分分成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单子叶杂草、阔叶杂草和死物质5种进行季节动态研究,进而对该草地牧草季节供给质量进行评价,找出生产管理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该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占据绝对优势,但豆科牧草含量不足;冬春季节死物质含量过高,夏秋季节利用强度不足。草地供给的牧草质量9月最高,播种牧草含量达79.90%,12月最差为44.68%;而可利用牧草含量最高为8月的97.04%,12月最低为45.55%。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阿拉善草地毒草灾害调查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阿拉善草地毒草灾害一直困扰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采用以现场走访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阿拉善草地毒草灾害的历史和现状、毒草灾害造成的损失、毒草种类和地理分布、主要毒草生物学特性等进行调查,提出草地毒草灾害控制对策.结果表明,阿拉善草地牲畜毒草中毒发病率高达60%,病死率为30%;形成优势种群的毒草有14种,其中造...  相似文献   

18.
2011—2013年,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对北方蚕区3个单位7个桑品种进行了鉴定。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7个参鉴桑品种生长势强、产叶量高,品质特性良好,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方面与对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昌盛、9330两个品种的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春,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7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饲养、茧期调查,总结参鉴品种在山东试验点的饲育成绩和性状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春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4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通过对蚕期饲育表现、茧质情况、经济性状三方面作对比分析,客观反映这4对品种在陕西试验点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