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如皋市近10年来蚕桑生产与气象条件进行了诊断与分析,阐明了晚霜冻害、台风暴雨、高温及低温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提出基于目前的蚕桑布局,减轻异常气象因素对蚕桑生产影响,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有计划地控制新桑、蚕品种的推广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保护蚕桑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 工厂排放废气,污染桑叶,经蚕食下后引起中毒,称工业废气中毒。工业废气对桑叶的危害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了解工厂废气中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取各项合理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对稳定和提高蚕桑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近些年来虽然蚕桑生产发展速度较快.但蚕桑生产基础仍较为薄弱,蚕桑生产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淳安蚕桑生产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县大面积地推广了农桑12和农桑14,因为农桑12和农桑14单位面积产量高叶质优,使蚕农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桑12和农桑14在2005年和2006年的3月中旬连续两年遭遇了较大面积的晚霜冻害,  相似文献   

4.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春蚕生产仍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排氟企业的增加,氟化物越来越成为影响嘉兴蚕区的主要污染源。本文就浙江嘉兴蚕区春蚕期桑叶含氟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式,为今后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提  相似文献   

5.
2014年淳安县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通过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病害诊断、成份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蚕病损失评估,并系统分析了引起蚕病大面积暴发的气象条件、桑树病虫害、桑叶营养等因素。结果显示: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是受持续低温阴雨少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多种桑树病虫交错暴发叠加危害,使桑叶减产,叶质下降,造成蚕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而诱发。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止蚕病大面积暴发、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美君 《中国蚕业》2004,25(2):32-33
多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曾尝试将蚕桑引入北纬48°以北地区生产,由于桑树安全越冬及养蚕后期低温等技术问题难以解决而放弃.经过1999~2002的试验研究,攻克了制约高纬度地区蚕桑生产发展的难题,证明蚕桑生产可以在黑龙江省境内北纬48~49°区域内生产,而且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根据桑树生长和蚕桑生产的特点,分析热带一亚热带(珠江流域)蚕区洪涝灾害、干旱、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对蚕业生产的影响,提出蚕桑防灾减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1989年,石泉县蚕技站协同省蚕桑研究所蹲点组,与石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五年蚕桑技术承包合同。一年来,在行政集团的领导支持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低温多湿的天灾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困难,取得了蚕桑生产大面积增产增收的显著成绩。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蚕桑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对桑树的生长,也对家蚕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大气质量、土壤酸碱度等,它们都影响着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乃至蚕桑生产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社会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蚕桑生产与经营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在进行了高效生态桑园建设、智慧蚕桑管理、精准蚕种生产、桑园立体种养复合经营、蚕桑资源开发利用、蚕桑茧丝绸文化传承等系列试验的基础上,瞄准精品蚕桑发展新定位,探讨了蚕桑生产与经营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提高蚕桑生产与经营效益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浅析养蚕布局的优化因素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蚕布局与蚕桑产业关系密切。本文是以淳安过去20年养蚕布局为实例,分析了影响养蚕布局的4大主要因素,而养蚕布局又主要是通过对蚕茧质量、蚕种饲养量、蚕茧单产3方面影响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降低气象灾害风险,利用辽宁省朝阳地区2013年气象资料,通过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降水气温和日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气候出现异常变化,发生了温度极端冷气候事件和降水极端偏少事件。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干旱较重,热量和光照条件比常年偏差;极端低温、干旱、局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内蒙古通辽市2016年夏季基本气候情况、主要气象要素及主要气象灾害,并对通辽市2016年夏季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旨在全面了解通辽市夏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海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收集了影响青海省雪灾发生的社会经济、自然及气象共计19种因素,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筛选基础因子,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自我挑选变量功能对初始因子进一步筛选,得到五项风险评价因子,即人均GDP、年均温、最大雪深、积雪覆盖日数及坡度,最后基于ArcGIS平台得到青海地区2001-2007年的雪灾平均风险区划图,并对其划分等级,分析不同雪灾等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主客观的分析方法,得到诱发雪灾形成的关键因素与自然因素、气象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2)青海雪灾平均风险分布与风险因子最大雪深、坡度、积雪覆盖日数具有基本一致的趋势,而与年均温和人均GDP 的分布趋势相反;3)青海地区平均雪灾风险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的称多县、玉树县、囊谦县、达日县、甘德县以及玛沁县等地,相反,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东部的农业区为低风险区;4)受地形地貌的影响,4000 m以上的山岭地带,即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为青海雪灾高风险分布之地。  相似文献   

15.
选取内蒙古赤峰市2017年4—9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要素,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了赤峰市作物生长季气候概况、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赤峰市2017年生长季平均气温为18.1℃,比常年偏高1.0℃;降水量为387.0 mm,比常年偏多8%;日照时数为1 637 h,比常年偏多48 h;(2)赤峰市2017年生长季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大风、冰雹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3)赤峰市2017年生长季内光热条件充足,水分条件南部适宜、北部稍差,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6.
赵芳  林恭华  赵之重 《草业科学》2011,28(6):1095-1100
摘要:研究基于三江源区18个站点2000-2009共10年的气温、降水数据和MODIS(NDVI、EVI)植被指数,重点探讨三江源区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植被指数在2000-2009年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近10年内的植被指数均值在18个台站间分布极不均衡;3)分年(多台站)数据分析显示,降水在多数年份表现出与植被指数显著正相关,而气温在所有年份与植被指数都无显著相关性;4)分台站(多年)数据分析显示,分别有7个和5个台站的NDVI或EVI与降水和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总体看来,三江源区植被指数的分布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植被指数变化对降水的响应强于气温,降水是影响三江源区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的文化源于昨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这两句话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蚕业经济与蚕文化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蚕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理解。认清蚕文化的价值是振兴当代蚕业经济的基础。构建蚕文化的研究框架。扬弃和发展蚕文化,宣传蚕文化,重塑丝绸新形象,促进蚕业经济的全面昌盛是蚕文化对于蚕业经济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蚕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人均GDP指标对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归类 ,就我国经济发展与蚕业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蚕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 ;虽然蚕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受到了挑战 ,但山东、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却正在得到较快发展。提出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蚕业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Data for incidence of summer mastitis in 14 veterinary practices in Jutland (Denmark) were related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ummer mastitis occurred earlier in year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early summer. The annual number of cases markedly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 1953 to 1980. This increase was described by applying a linear increase with with year to a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nual incidence.Analysis of 10-day incidences from the veterinary practices and daily incidence from a test site at St. Vildmose (Jutland) showed that incidence of summer mastitis could be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wind velocity within the previous 10 days.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wind velocity in this period increase the incidenc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summer mastitis is at maximum about 10 days. The activity of the fly (Hydrotaea irritans Fall), which acts as mechanical vector for the bacteria is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wind velocity. This may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incidence of summer mastitis during the season and from year to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