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凡 《乡村科技》2023,(10):47-52
建立健全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机制,找出制约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对提升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及“三农”发展等6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熵值法和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模型,用于评价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共享发展对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在开放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劣势。该研究结果与我国的政策导向和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状况一致,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总体上达到了中高质量发展水平,但距离高质量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创新经济模式。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从分化趋于统一,建设规划实效以浙江省最为突出,其他省份亦各有地域特色。河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规划呈现类型分布不均、特色产业不强、运作模式单一、建设资金短缺等诸多困局,应把握京津冀协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特色产业、多元主体融合运作、创新融资方式,优化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分析台州市黄岩农业观光特色小镇建设现状,结果显示,目前小镇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人才缺乏、没有充分与互联网结合、传统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小镇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描述江苏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模式,分析了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共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特色产业品牌竞争力不强以及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得出思考,江苏特色小镇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融资制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05-206
农业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兴动力和实践模式,针对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在政策体制、资金人才和基础保障等方面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调研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并以3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产业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资源匮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位特色产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化特色小镇、整合各类资源等4个方面的创新路径以促...  相似文献   

7.
《河北农业科技》2021,(1):12-13
本文立足于衡水地区,结合其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一些促进其优化发展的策略,以助力衡水美丽新乡村和特色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特色小镇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缺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指导。该研究尝试采用AHP来构建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匿名式专家调查法来统计各因子权重,从而探讨影响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得出在准则层6个主要因子中,生产景观资源>生态景观资源>生活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在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中特色农业概况、人文景观价值、居民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等权重值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分析农业特色小镇的景观规划设计,阐明了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注重村民利益,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以及保护文化传承、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把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健全、特色突出、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最终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陕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家和陕西省政策的扶持下正在积极开展。为把陕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红色教育和传承,分析了陕南特色小镇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了陕南特色小镇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以期振兴陕南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1.
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产业业态体系构建和空间布局,文化传承和风貌特色规划,体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初具规模,产业基础扎实,类型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主导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创新创意孵化困难,要素投入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定量方法测定评价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方法】从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投入保障、农民生活、可持续发展9个维度构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构建提升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实践路径。【结果】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不高,优势与短板并存。【结论】基于全局考虑,从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业生产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生态建设5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加快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作为我国新兴的新型城镇化举措,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多维度评价模型分析广东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环境资源维度、基础设施维度、特色产业维度和政府支持维度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要素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三大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北滘、乐从和古镇为例分析其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充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统筹各种资源,加大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促进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旅游特色小镇凭借其较高的"颜值"赢得游客的青睐,但昙花一现景象时有发生。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兼顾"颜值"与"韧性"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浙江省2015年以来培育、创建的40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颜值"与"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借鉴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旅游特色小镇的颜值与韧性水平,甄别旅游特色小镇颜值与韧性同步发展特征,据此提出"立足原有特色基础,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建立品牌形象,推行"三生"融合;实现聚合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的旅游特色小镇颜值与韧性适配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制约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一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是产教融合新形式,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针对性、提升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推动特色小镇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彰显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性。基于此,课题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析,旨在为产教融合提供新路径,进而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始于现实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农业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在融入式视角下探究其农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农业+旅游业、农业+互联网、农业+体育等模式是当前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形式,且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架构应该遵循引领与兼顾、共性与个性、顺应和回归的三维体系,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推动朝阳产业与特色小镇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特色小镇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由"特"转"强"、"聚""合"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南京市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优势,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科学规划、寻求特色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小镇功能,推进创业创新、引进人才,加强项目审核、建立环保指标四个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繁荣城镇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特色小镇应广开渠道,培优引智纳贤,积极与高校合作,培育复合型人才.建议从文旅特色小镇管理人员进课堂、鼓励毕业生进入小镇就业或创业、高校成为小镇的智囊机构等方面,探索校地双方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路径,以此提高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质量,增强文旅特色小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发挥产学研政一体...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惠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惠安女文化文明中外,但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城镇体系不全、特色文化濒临危机等情况。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内涵,并以其为根据研究分析惠安县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的条件,提出了惠安县培育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