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酶制剂处理玉米秸秆后,测定其粗蛋白和粗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酶制剂处理后,其粗蛋白含量比处理前提高0.49~0.5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粗纤维素含量比处理前降低了9.20~10.05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营养元素在玉米体内的转运,有利于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玉米籽粒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氮肥对柠檬草草产量、粗蛋白和精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不施氮相比,施氮70、140、210、280 kg/hm2的氮肥处理,柠檬草的鲜草产量分别增加13.7%、46.2%、68.1%、73.7%,干草产量增加14.4%、46.8%、67.0%、70.7%,粗蛋白含量增加0.71%、1.41%、8.94%、13.18%。施氮对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柠檬草精油的产量。施氮量以21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冀东地区春玉米的施肥模式,设计5种施肥模式:常规施肥(CB);常规优化施肥(CT);缓释施肥(SB);缓释优化施肥(ST),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B、ST处理较CK、CB处理在生育后期可以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群体绝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量;SB、ST处理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低于CB处理;CB、CK处理灌浆启动快,但灌浆活跃期和灌浆持续时间短,CT、SB、ST处理虽然灌浆开始时间相对滞后,但可以有效延长灌浆活跃期和持续时间,提高平均灌浆速率;SB、ST处理的穗长、百粒质量、穗粒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B、CK处理。综上所述,缓释施肥和缓释优化施肥均能提高花后同化产物积累转运,延缓植株衰老,优化籽粒灌浆进程,并提高产量。为追求产量最大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缓释优化施肥模式。本研究结果可为冀东地区春玉米施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硒对玉米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在抽雄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对玉米籽粒硒含量、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硒含量随着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不施硒肥相比,叶面喷施30 g/hm~2的硒肥时,产量可提高4.14%,喷施30 g/hm~2硒肥和45 g/hm~2硒肥处理的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施硒利于作物对锰元素的吸收,提高了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中铅、镉和汞含量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土壤及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褐土区长期施肥农田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基于22年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0—20及20—40 cm土层及2013年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测定,分析褐土农田Pb、As的累积状况、年际变化特征、剖面分布特征及对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不施肥处理土壤Pb、As含量均有所减少,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累积;土壤Pb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较基础土样升高了1.77—8.41 mg·kg-1,升高幅度为4.42%—20.95%;土壤As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较基础土样降低了17.10%—41.54%;Pb具有表聚性,As在20—40 cm土层的含量要高于耕层;2013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磷肥和有机肥对褐土中Pb、As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影响不显著;2013年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结论】施肥处理均表现出重金属Pb累积现象,因此应注意控制肥料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穗位叶生理参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和‘先玉047’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等行距、宽窄行和‘先玉335’∶‘先玉047’=1∶1三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生长发育、生理参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变化.【结果】‘先玉335’和‘先玉047’互作导致株高、茎粗和叶面积降低,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植株长势良好,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且‘先玉335’高于‘先玉047’;穗位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在‘先玉335’和‘先玉047’互作模式下降低幅度最大,但‘先玉335’等行距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可积累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保证植株健壮生长且宽窄行优于等行距,SOD和POD酶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强且‘先玉335’高于‘先玉047’,群体结构合理且GA3和ABA互为消长,保证植株正常成熟;同样,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较高,对籽粒品质的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且‘先玉335’高于‘先玉047’.【结论】‘先玉335’宽窄行种植是最优的种植模式,可为当地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0~40 cm土壤及2013年玉米籽粒中Cd含量的测定,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褐土Cd的盈亏状况、年际变化特征及对玉米籽粒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土壤Cd盈亏状况表现不一,土壤Cd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磷肥和有机肥对褐土中Cd含量的影响较大,但施肥对褐土Cd含量的影响不显著;2013年秋季不同施肥处理土壤Cd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013年玉米籽粒中Cd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因此,应加强对磷肥和有机肥的管理,降低施肥导致的Cd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品种和肥料对冬小麦叶片主要生理参数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籽粒产量有显著差异,但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增施肥料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并且它与施肥水平和生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玉米与花生的行比、玉米带与花生带的间距两个处理因素,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玉米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在玉米、花生行距分别为40 cm、20 cm,玉米与花生带距为30~50 cm条件下,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玉米与花生行比为2∶4时均达到最大值,其次为2∶6行比的处理。行比为2∶4时玉米品质的稳定性较好。玉米带和花生带的间距在30~50 cm间变化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市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小麦、玉米的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6年来无肥区监测点小麦、玉米产量下降明显;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黔北中高海拔区玉米土壤生产能力,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在正安县庙塘镇板房村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种植方式(玉米秸秆不还田,CK)、秸秆旋耕还田(T1处理);秸秆覆盖还田(T2处理)3个处理进行玉米栽培。结果表明: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能改善土壤肥力。秸秆旋耕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97.45 kg/667m2,纯效益为1 013.84元/667m2;秸秆覆盖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85.95 kg/667m2,纯效益为977.04元/667m2;玉米秸秆不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35.64 kg/667m2,纯效益为816.04元/667m2,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的产量分别较常规种植高9.7%、7.9%,纯效益分别较常规种植高24.24%、19.73%。秸秆旋耕还田的综合效果更理想,适宜在正安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朝阳县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和施肥参数,在朝阳县台子乡三岔口村进行玉米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施肥肥料配比比习惯施肥肥料配比好,推荐施肥区比习惯施肥区增产577.35kg/hm2,增收750.15元/hm2。  相似文献   

14.
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小区试验,明确了双城市黑土和碳酸盐黑钙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出了平衡施肥措施,为双城市乃至我省玉米高产优质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麦玉轮作区秸秆还田方式,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快速提升土壤质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通过连续3年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等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CCSI)和颗粒化还田(GSI)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GSI和CCSI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提高SOC和DOC含量,但主要集中在还田后1.5年内,还田后1.5~3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秸秆还田处理中,GSI处理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在还田当年,GSI处理0~20 cm土层SOC和DOC的平均含量较CCSI处理提高6.59%和3.00%,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7.36%和12.65%,且两土层DOC/SOC也显著高于CCSI处理,但随着还田后时间延长,CCSI和GSI处理间差异逐渐缩小,还田后1.5年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GSI处理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且在还田当年增产效应更加突出。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还田当年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80%和10.82%,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54%和3.45%。进一步分析发现,2013—2016年GSI处理虽然增加了经济投入,但由于具有更高的籽粒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年均净利润,分别比CK和CCSI处理提高10.09%和3.24%。研究表明,秸秆颗粒还田较常规粉碎还田能快速提高SOC和DOC含量,促进当季作物增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栽培技术对玉米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根系的数量、干重和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和产量均有一定影响,过于不均衡的种植方式会使田间根系分布过于不均,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的提高。在肥沃而结构良好的土壤上,可以适当减少中耕次数,降低成本而并不影响产量;中耕培土过多,不利于气生根的发育,因而不抗倒伏。  相似文献   

17.
籽粒性状对玉米产量和机收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玉米籽粒性状对玉米产量和机收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包括单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的关系;籽粒构型和产量的关系;籽粒性状与玉米机收品种选择的关系。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通过改良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可有效提高产量。单穗产量与绝大多数籽粒构型性状显著相关,特别是与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对单穗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有粒长、粒厚、穗长、出籽率和粒长/穗半径。玉米籽粒含水率决定籽粒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玉米机收的破碎率、损失率和杂质率,从而影响籽粒机收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玉米育种中,应选择出籽率高、品质好的玉米材料;关注籽粒性状,尽量选择穗粗、粒大、粒长等性状的材料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美系和欧洲的脱水性状突出种质材料,并充分利用杂优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吉林省3个不同生态区域差异,探讨不同生态区域N、P、K不同施肥水平及其合理配比下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差异,筛选出最高产量的施肥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施肥量为N 200kg/hm2、P2O5 100kg/hm2、K2O 80kg/hm2时百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最高。在中部和东部地区N、P、K配合施用总养分522.5kg/hm2时百粒重达到最高,总养分380kg/hm2时穗粒数和产量最高。在西部地区N、P、K配合施用总养分665kg/hm2时百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组合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百粒重)、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籽粒在灌浆前期干重快速增长,而后平缓持续增长;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对下部茎节的节长和茎粗影响也较大;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夏玉米的各个测定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可见,深耕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R+D和RR分别较CK增产24.56%和28.00%,DR和DR+D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RR+D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94.56%),其他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秸秆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综合来看,该地区以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模式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