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阻断ELISA检测法,对猪瘟免疫程序为4、6周龄的猪只分别在4、6、8、16和30周龄采血检测猪瘟抗体,查看猪瘟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猪瘟抗体阳性率从4周龄的92.9%下降到6周龄的65.8%,继续下降到8周龄的50%,直到16周龄才升高到90%并持续到30周龄。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非洲猪瘟的疫情影响,国内的猪肉价开始持续增长,创造了历史新高点,非洲猪瘟在全国各地暴发,导致生猪出现大批量死亡,严重损害了生猪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致使生猪养殖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保育猪容易引发各种疫病,本文主要对非洲猪瘟环境下,如何对保育猪的疫病进行有效防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的暴发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空前挑战,猪场强调生物安全,同时应保持信息开放,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也不要忽视猪群存在的其他重要疫病。在养猪高利润阶段的到来时,保障猪群特别是保育猪群的健康尤其重要。保育猪面临断奶、消化机能转变、环境变化,疾病及母源抗体剧降等的应激,因此保育猪易引发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也是支原体、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的高发阶段。猪瘟和猪伪狂犬病防控选择优质疫苗免疫,同时淘汰带毒的种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采取综合防控为主,疫苗免疫为辅策略,重点降低病毒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采取以预防保健为主,治疗为辅,饲料投药与饮水投药相结合,筛选敏感组合抗菌药物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许多产业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养猪业以及猪场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从简要分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饲养的现状着手,围绕如何将免疫技术、用药、饮水控制和猪群观察等手段与饲养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性的动物传染病,该病是2018年8月新传入我国的强行传染病危害极大,已被我国列入重要控制病种.本文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防控经验,将非洲猪瘟下保育猪疫病的防控策略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河南周口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一起以保育猪高稽留热、皮肤发红、呼吸困难、部分猪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为猪瘟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挽回了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确定不同生长阶段仔猪猪瘟抗体水平,对某集约化猪场不同阶段仔猪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分析。首先检测了首免前的4周龄仔猪的猪瘟母源抗体,据此调整了免疫程序,之后同样检测分析了首免后及二免后仔猪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与免疫力状况。结果显示,4周龄(首免前)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偏低,平均为38.75%;当把猪瘟首免时间调整至4周龄,其一免和二免的仔猪猪瘟抗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平均值分别为55.3%和62.65%。该实验数据对集约化猪场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来提高猪瘟的防控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至3月,合浦县某猪场保育舍陆续有624头35~50日龄的仔猪发病,病猪先是腹泻,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病猪迅速消瘦,最后衰竭死亡.56天内死亡573头.发病率为83%,发病死亡率为92%.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解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瘟病毒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北方某种猪场因母猪群免疫程序的调整出现问题,疫苗更换后保育猪群成活率急剧下降,临床上表现为厌食,体温升高,腹泻并出现死亡等情况,对病死猪剖检可见喉头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点状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膀胱点状出血等病变。实验室检测发现猪瘟病毒,综合临床表现、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瘟。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紧急免疫方案,实施1个月后,猪群逐渐稳定,成活率提高到97%,说明猪瘟的危害仍然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采用科学的防疫方法来控制猪瘟。文章介绍了一起华北某猪场保育猪暴发猪瘟的诊断和控制的案例,希望对养猪从业者的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保育猪是指仔猪断奶后,饲养至65~70日龄,体重在30 kg左右的猪.保育猪具有生理机能不完善、生长发育快、抗病能力弱等特点.保育期作为整个生猪养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养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好坏,但由于对保育猪特性认识不足,保育期内的环境、营养、保健、管理等重要影响因素不配套,导致猪群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猪瘟、猪伪狂犬病一直危害着我国的养猪业,为提高猪群对这两病的抵抗力,减少经济损失,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通过抗体水平检测及合格率分析,确定了本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猪瘟、猪蓝耳病的免疫状况、评价免疫效果、制定合理免疫程序与防控措施。笔者于2014年分4次对某规模化猪场采血进行猪瘟、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场母猪的猪瘟、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合格;产房仔猪猪瘟抗体水平合格,猪蓝耳病抗体水平较低;保育阶段猪瘟和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均较低;育肥阶段猪瘟抗体水平较低,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偏高,且标准差大。结合该场免疫程序,表明仔猪的猪瘟首免日龄应根据抗体消长情况推迟,同时应考虑对仔猪免疫猪蓝耳病疫苗。  相似文献   

13.
对鄂西北地区46家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 480、1 535和1 599份血清分别进行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抗体达到强阳性的比率分别为87.0%、50.6%和77.5%;抗体弱阳性的比率分别为10.7%、17.8%和17.0%;抗体阴性的比率分别为2.0%、31.6%和5.5%。统计分析显示,猪瘟、蓝耳病和口蹄疫达到群体免疫合格的猪场数分别为38家(82.6%),16家(34.8%)和36家(78.2%)。调查结果表明,鄂西北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口蹄疫免疫效果较好,但不同猪场免疫效果差异较大,猪蓝耳病免疫状况不容乐观,应规范3种疫苗免疫和抗体检测计划,尤其要加强蓝耳病的有效免疫程序制定,以实现本地区有效控制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等疫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扩大保育猪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目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养殖场周围环境负面变化,保育猪喂养技术部分缺失;从科学饲喂、合理免疫、猪群管理等角度,简述了规模化养殖保育猪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保育猪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养殖效果不佳.因此,保育猪的日常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保障保育猪的饲养、营养的有效管理,提高猪场保育猪的存活率和健康成长.本文将对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进行简要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猪口蹄疫(FMD)、猪瘟(CSF)、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三种重大疫病在百色市最佳的免疫程序,选择两个乡镇,一个乡镇(A)将CSF疫苗和HP-PRRS疫苗释稀后混合在一起作一针注射,FMD疫苗作一针另边注射,简称“321”免疫程序,另一个乡镇(B)先用FMD疫苗和CSF疫苗同时分边免疫注射,间隔15天后再用HP-PRRS疫苗免疫注射一次,简称“332组”免疫程序,分别统计对比两个乡镇的规模场和散养户使用不同免疫程序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抗体产生效果。结果应用“321”免疫程序乡镇(A)同比应用“332组”免疫程序乡镇(B)散养猪及规模养殖猪FMD免疫抗体阳性率及CSF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HP-PRRS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321”免疫程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猪传染病,猪瘟抗体检测能客观地反映猪群的抗体水平,指导猪场合理科学免疫,另外发病猪场也可用抗体检测来指导猪瘟的紧急免疫,并检查免疫效果,以免盲目重复接种。猪瘟抗体检测已在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猪瘟因其传染性、病死率高而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养猪事业的发展.例如,1996年据湖南省某县畜牧局专门组织人员对全县牲猪防疫及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因猪瘟流行死亡,占死亡总数的52%.可是猪瘟仍是影响我省养猪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传染病.据国内各类畜牧兽医专业杂志的报道,近几年来猪瘟的流行不但未得到实际控制,其流行病学、病状及病理变化呈发展势头.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除了跟猪场的消毒、隔离措施及牲猪生长适宜环境的控制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猪场制定的猪瘟免疫应能保证猪的一生,包括胚胎期都受到免疫保护,防止免疫…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和改进某猪场实施1年以上的猪瘟免疫程序,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后备猪、肥育猪、种公猪等各阶段猪群猪瘟免疫抗体。结果发现除其他阶段抗体合格率高于70%外,3周龄哺乳仔猪和8周龄保育猪抗体合格率均低于30%。为调整起见,原免疫程序中妊娠母猪分娩前6星期增加1次猪瘟免疫,取消产后3星期的猪瘟接种。同时,将原程序断奶仔猪二免从出生后8星期提前到6星期,其他阶段猪群,包括断奶后到配种前母猪,均按原程序每年3月和9月各防疫1次。1年后,同法测得各阶段猪瘟抗体合格率均超过88%,证明新免疫程序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