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调查分析扬州市耕地土壤30年间4个时期(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成土母质和土壤质地以及各时期的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秸秆还田等,研究耕地土壤有效磷长期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扬州市1984、1994、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2、6.60、14.39和13.88 mg·kg~(-1), 1984—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相对稳定, 1994—2005年上升较快, 2005—2014年呈高态稳定;②30年间,耕地土壤有效磷均呈递增趋势,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圩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通南高沙土区和丘陵地区;③1984和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Ⅳ、Ⅴ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 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④30年间,不同成土母质和质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磷肥投入及秸秆还田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 30年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前后稳定、中间倍增的变化特征,磷肥投入、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扬州市1984、1994、2005、2014年4个年份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以及各年份的耕作制度、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为6级,研究扬州市近30年来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63、116和99 mg·kg~(-1); 1984~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圩区、丘陵地区、通南高沙土区呈递减趋势。1984、2005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Ⅱ、Ⅲ、Ⅳ级为主,占总面积95%以上; 1994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Ⅳ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7.27%; 2014年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Ⅲ、Ⅳ级水平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30年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30年间成土母质的速效钾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30年间不同土壤质地的速效钾含量变化整体趋于一致。1994~2005年间钾肥投入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2005~2014年间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0年间秸秆还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因素主要为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影响土壤速效钾时间分布因子主要为施用钾肥、秸秆还田,其中施用钾肥、秸秆还田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扬州市江都区1984年土壤普查和2019年测土配方施肥采集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为基础,分析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4和2019年江都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区间依次为5.45~48.72和12.92~51.16 g·kg-1,均值分别为18.04和30.25 g·kg-1; 1984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Ⅲ、Ⅳ级水平占比85.98%, 2019年Ⅱ、Ⅲ级水平占比91.36%; 2019年江都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1984年,增加量集中在20 g·kg-1的范围内,吴桥镇、宜陵镇和仙女镇等位于江都区南部区域增加比例相对较高;母质为湖相沉积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成土母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轻黏土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综上,2019年江都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984年增加68.33%,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区域均匀化方向发展;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扬州市邗江区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数据和1994、2005、2014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4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达28.8%,2014年Ⅰ~Ⅲ级占比达89.9%,与1984年相比呈现先降后升态势;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2005年较1994年增幅达69.9%,1984年有效磷含量主要集中在Ⅳ、Ⅴ级水平,2014年较1994年Ⅰ、Ⅱ级占比提高,2014年较2005年也呈稳步上升趋势;199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较1984年下降,此后呈稳定上升趋势,2014年较1984年提高34.8%, 2014年Ⅰ级占比较2005年有较大上升,由0.4%提高到了1.2%,而Ⅴ级占比由9.3%下降到1.6%。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05、202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28、0.43 mg·kg-1,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1984—2020年有效硼含量增加0.16 mg·kg-1,增幅达59.26%;1984、2005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33%、92.47%;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大幅提升,Ⅱ级和Ⅲ级占比高达99.37%。土壤性状对土壤有效硼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和基岩残积物的有效硼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轻黏土的有效硼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活动中,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注重硼肥的补充,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提高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  相似文献   

6.
扬州市邗江区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扬州市邗江区土壤的土壤肥力动态检测,结果显示,2005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1984年、1994年有所增加。针对区域局部地区土壤肥力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包括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点、采用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属于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物料,其粗有机物含量占比80%左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升耕地有机物料归还量,保持土壤活力。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对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及耕地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及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属于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物料,其粗有机物含量占比80% 左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升耕地有机物料归还量,保持土壤活力。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对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及耕地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了ArcGIS10.1等分析软件对第二次土壤普查样品(527个)与2019年采集的792个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35 a邗江区土壤有机质时空演变,结果表明,邗江区2019年土壤有机质均值为28.60 g·kg-1,比1984年增加了32.89%;2019年邗江区土壤有机质主要以Ⅱ(<40~30 g·kg-1)级和Ⅲ(<30~20 g·kg-1)级地为主,占比为89.52%,1984年邗江区土壤有机质主要以Ⅲ级地和Ⅳ(<20~10 g·kg-1)级地为主,占比为84.09%。35 a邗江区土壤有机质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35 a邗江区成土母质的有机质含量也表现为增加的趋势。35 a邗江区土壤有机质增加与化肥投入量和秸秆的还田量存在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金凤 《新农业》2010,(4):40-40
<正>秸秆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一种物料,粗有机物含量在80%以上。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耕地有机物料归还量,保持提高地力。利用好秸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还田,对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了扬州市邗江区2014年采集的834个耕地土样以及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样品(527个)进行比较,基于ArcGIS 10.1、SPSS 19等软件研究了30年土壤pH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邗江区2014年土壤平均pH 6.23,以Ⅱ级(6.5~7.5)、Ⅲ级(5.5~6.5)为主,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2.66%;比1984年下降0.88单位,1984年土壤pH值以Ⅱ级(6.5~7.5)为主,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8.96%;30年间耕地土壤pH值呈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酸性降雨和施肥。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了扬州市邗江区2014 年采集的834 个耕地土样以及1984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样品(527 个)进行比较,基于ArcGIS 10.1、SPSS 19 等软件研究了30 年土壤pH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邗江区2014 年土壤平均pH 6.23,以Ⅱ级(6.5~7.5)、Ⅲ级(5.5~6.5)为主,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2.66%;比1984 年下降0.88单位,1984 年土壤pH值以Ⅱ级(6.5~7.5)为主,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8.96%;30 年间耕地土壤pH值呈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酸性降雨和施肥。  相似文献   

13.
<正>1土壤养分概况1.1土壤有机质。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54 g/kg,最大值为25.68 g/kg,最小值为10.32 g/kg。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10%~30%之间,其中大部分处于10%~20%之间,面积653 478.0亩,占总面积的94.74539%。主要分布在石门镇(面积61 547.0亩,占9.418373%)、新店子镇(面积58 259.2亩,占8.915243%)山区,有机质含量较低,主要原因是土壤属棕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片麻岩残积、坡积母质发育而成,土体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广西扶绥县亚热带典型丘陵区,探究1980-2020年间耕地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广西扶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20年耕地土壤监测数据,分析坡度、海拔、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耕地土壤pH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有机物料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烂速度慢,影响整地质量,麦田翘虚不实,小麦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出现烧苗及吊死苗现象,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2014年,笔者在新郑市龙湖镇小乔沟村进行了有机物料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试验,观察玉米秸秆腐熟进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麦田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表现情况,检测有机物料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的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稻麦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菌剂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实验的方法,以长江下游典型地区扬州市宝应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稻麦秸秆连续5年全量还田以及还田配施快腐菌剂对耕地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秸秆长期全量还田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2)秸秆还田同时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3)水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性质,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宜春市土壤钾素含量及钾肥的施用现状,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宜春市土壤钾素缺乏的原因,并探讨了钾肥的合理配置和施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由于掠夺式的过度耕作经营,以及单一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层板结。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与地力提升势在必行,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主要措施之一是秸秆还田。秸秆通过还田,使土壤有机质稳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增加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以达到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的目的。1秸秆还田的作用1.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作物秸秆中含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对改善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扬州市在50个秸秆全量还田长期定位监测点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秸秆全量还田比对照(不还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6 g/kg、4.2 mg/kg、29 mg/kg,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0.27 g/cm3。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田间小区方法连续3年在邯郸地区褐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配施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在等碳量的条件下,玉米秸秆对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好于牛粪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