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邱县沿淮麦茬红麻高产栽培技术周汝意(安徽省霍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淮河流域麻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片商品红麻产区,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二分之一左右。该区主要是夏播红麻。其中,麦茬红麻约占红麻播种面积的70%左右。霍邱县是安徽省内沿淮种植红麻最大的一个县...  相似文献   

2.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分布及栽培品种红麻原产热带地区的印度、孟加拉等国,是喜温喜湿的短日照作物,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要求在20℃以上,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上。红麻作物耐盐碱、抗旱、耐涝、耐贫瘠性较强,在我国北纬18-45度区域内,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龙江,西到新疆广大地区都有栽培。我国红麻作物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黄淮海以南地区,以河南、安徽、四川、湖北面积最多,其次为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表25我国红麻分布区域Tab.25KenafdistributioninChina按红麻种子繁种基地和红麻纤维生产基地划分,我国红麻产区分为以繁育种子为主的红…  相似文献   

3.
红麻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7—10万亩,最多时达15万亩。种植茬口以油菜茬和小麦茬为主,尤以油菜茬面积最大,占红麻种植面积的50%左右,但全市红麻平均单产一直在200公斤(熟麻,下同)上下徘徊。为挖掘红麻生产潜力,提高油菜茬红麻单位面积产量,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油菜茬红麻高  相似文献   

4.
红麻南种北植增产效果显著,因而我国红麻繁种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区。为了提高繁种效益,繁种技术不断改革。我市先后试验推广了春播红麻留种,稻底麻留种和红麻插梢留种,近几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夏播红麻留种技术试验示范。此项技术于1987年12月通过市级鉴定,在本市推广面积累计  相似文献   

5.
红麻具有纤维产量高,耐旱,耐盐碱,易栽培等特性,自然纤维经变性处理可与其他纤维混纺成高中档麻纺织品。全杆可抄制高级纸浆和制造多种环保型装饰材料和食用包装产品,红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已受到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红麻生产,满足人类对自然纤维的需求和减少造纸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红麻是本世纪初引进中国栽培,至80年代已成为我国栽培面积量最大,单产最高的麻类作物,1985年历史最高栽培面积达100万hm2。此后由于化学纤维大量应用的冲击,红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广西、广东、福建是全国三大红麻留种基地。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全国黄红麻的重要产区。1994年以来,除2000年因主产区信阳遭受特大旱灾,全省黄红麻单产降低,总产量仅次于安徽以外,其余年份河南黄红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黄红麻传统上主要用作包装材料、绳索、地毯等。前几年由于塑料纺织包装替代品的冲击,黄红麻制品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大幅度下跌。1998—2000年,河南黄红麻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红麻主产区。1981年该区共有红麻205万亩,总产264000吨(熟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和41%,在全国红麻生产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区红麻又以麦收后播种的麦茬麻占比例大。如河南、安徽两主产省的麦茬麻占70%以上,有的县多达90%。  相似文献   

8.
围塘精洗(即黄、红麻收割后,把黄、红麻地的田埂加高,然后灌水沤制黄、红麻)在我县已有十多年的历史。1977年以来,红麻面积不断扩大,带杆精洗面积缩小,不少社队围塘精洗也逐年减少。近两、三年,“围垦”麻区大面积搞就地围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的红麻主产区。1981年该区共有红麻205万亩,总产264000吨(熟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和41%,在全国红麻生产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区红麻又以麦收后播种的麦茬麻占比例大。如河南、安徽两主产省的麦茬麻占70%以上,有的县多达90%。麦茬麻因播种迟,生育期短,产量较低,一  相似文献   

10.
红麻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传统的出口产品,目前种植面积和总产居全国前列。我省红麻生产是在很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0—60年代,全省只有几万亩红麻面积;70年代初开始,由于推广抗炭疽病、适应性较强的“青皮3号”品种和“南种北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79年面积达46万亩,总产6.85万吨(熟麻,下同);80年代是红麻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黄麻、红麻为韧皮纤维作物,纤维产量仅次于棉花,是我国第二大轻纺天然纤维原料,主要种植于长江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省,种植面积一般在300~400万亩(20一30万公项),总产40~60万吨,按目前均价计算。经济效益在12~18{乙元之间。黄麻、红麻纤维主要用于制作麻袋(年产2亿~3亿条),地毯等。近年,我国开展的红麻造纸技术已日臻成熟,为缓和我国造纸木浆供应紧张状况,开辟新的草本木浆来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黄红麻生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印度、孟加拉国家。建国以来,在政府部…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代初,我县种植黄、红麻习惯于春播(即春麻)。1975年以前,春麻面积占全县种麻面积的80%。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春麻与粮油作物争地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75年以后,我县大力推广夏播红麻。到1980年,夏播红麻面积占全县麻面积85%,1982年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初,我县种植黄、红麻习惯于春播(即春麻)。1975年以前,春麻面积占全县种麻面积的80%。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春麻与粮油作物争地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75年以后,我县大力推广夏播红麻。到1980年,夏播红麻面积占全县麻面积85%,1982年占98%以上,基本上将过去一年一熟红麻改为粮麻或油麻一年两熟制,  相似文献   

14.
红麻品种退化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友才  黎宇 《中国麻业》2001,23(2):31-32
红麻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之一 ,主要用作麻袋、海生布等包装材料 ,近年来用红麻全杆造纸取得较大发展。我国常年种植红麻在 1 3万 hm2 左右 ,高峰期 1 985年曾达到 1 0 0万 hm2 ,纤维总产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红麻喜温、耐旱、耐盐碱能力较强 ,适应性强 ,管理比较简单 ,南到两广 ,北到新疆 ,均可种植。但近年来我国红麻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单产提高幅度小 ,生产用种品种纯度不高 ,混杂退化十分严重 ,早花早蕾现象经常发生 ,以致于北方麻农不认品种 ,只要求不早花就行。尽管各育种单位不断选育出了新的红麻品种 ,但推广力度不大 ,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市地处鲁南,发展红麻生产自然条件较好,但多年来皆种植春红麻。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不少乡镇试种了麦茬红麻。近年来我市麦茬红麻面积迅速扩大,单产逐年提高,亩产值亦大幅度增加。目前看来,我市麦茬红麻有取代春红麻之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浙江萧山市梅西乡有红麻面积8996亩,占总耕地面积70%以上。其中海涂围垦地植麻2227亩,占红麻面积的24.76%,全乡每年承担国家红麻合同任务340万公斤。1991年省市给我乡下达了“500公斤麻工程建设”的任务,要求红麻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乡政府决定将“500公斤麻方”办到围垦海涂地上。海涂围垦地离内地远达10多公里,交通不便,水利不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河南省红麻种植面积有80多万亩,加上荒地、宅旁地、自留地种植的红麻,总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河南红麻遍布全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即淮河以北,京广铁路以东地区。在发展红麻生产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18.
红麻是我国重要纤维作物,南种北植是红麻增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之一。红麻种子产、销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红麻生产和发展,影响红麻纤维品质以及农民种麻积极性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于1998年初对我国南方红麻种子主要产区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红麻种子产、销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有关农业科研、管理单位和种子营销部门的专家和领导,结合过去从事红麻研究和推广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现对我国红麻种子生产和销售的现状综述如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1我国红麻种子产、销现状我国红麻常年播种面积在400万…  相似文献   

19.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麻、红麻产区,栽培面积42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两岸。温州地区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其它各地均为零星栽培。目前,全省平均亩产已超过700斤,以上虞、肖山、余杭、海宁和杭州郊区产量较高。黄麻、红麻的产量:从根本上来讲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因为黄麻、红麻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总辐射能中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有机干物质中而形成产量,农业上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和促进黄麻、红麻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和转化,以获得优质高产。太阳总辐射能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波长为0.4—0.7微米),称生理辐射,也称光合有效辐射,它是黄麻、红麻产量形成的能源。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荆州地区洲滩面积大,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是湖北省红麻主产区。我区种植红麻面积达42万亩,最高年份达60万亩,是我区旱田大宗作物之一,但近年来我区红麻产量与面积趋于徘徊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种子问题。由于青皮3号种性明显退化,抗性减弱,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