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品种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首次在山西省进行的多点、正规的试验,优选出的豫杂1号、桐杂1号和桐杂8号3个优良品种具有速生、丰产、干直高大,造林成活率高、接干成功率高和抗丛枝病能力较强等优良经济性状,各项测树指标均超过广为栽培的对照种兰考桐,其材积生长量提高26%~68%,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研究为省内推广泡桐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四泡桐1号’是以二倍体南方泡桐无菌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结合组织培养和无性系测定获得的泡桐新品种。新品种在生长量、木材性质、自然接干能力和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南方泡桐,可通过催芽处理、埋根等方法繁殖育苗,适合在南方泡桐的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晋南地区农民对农桐间作已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耕作方式,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棉花、小麦夏秋作物间作面积已达40多万亩。据对平陆、临汾等4县(市)4个村8个样点的调查表明;5~9年生泡桐与小麦间作在1~4年内,单位面积与对照相比,每年增加投入11.25元,产出增加88.41元,纯增经济收入77.16元,投入与产出比1:7.86。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接干和施肥对苗高为3.0、3.5、4.0、4.5、5.0m初植的3年生和4年生泡桐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3.0、3.5m苗的3年生泡桐幼树的高生长;2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4.5m的4年生泡桐的高生长,并且苗高为4.0、4.5、5.0m的4年生泡桐幼树的高和胸径生长量都明显比3.0m和3.5m苗的大;施肥能明显促进苗高为4.5、5.0m的1次接干泡桐幼树的高生长。2次接干处理后,对高为4.0m的苗培育高干良材(主干达6.0m以上)有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树莓为落叶或常绿灌木、半灌木,成熟的鲜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风靡世界的第3代水果。2000年山西省林科院引进了适宜山西不同气候区条件的树莓优良栽培品种3个系列8个品种。从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分别在太原、大同、晋城、阳泉、临汾、运城、晋中等市进行了栽培试验和推广,已总结出一套生产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剖析了白花泡桐接干强度与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接干后的分枝强度与整个树冠结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泡桐接干能力对生长,和对树冠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露伊莎杨和西玛杨是意大利继214杨之后培育的速生、抗病、干直的杨树优良新品种。为丰富我省平原绿化树种和提高经济效益,由山西省林科所主持,山西省造林局、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洪洞县林业局、芮城县林业局、祁县林业局、忻州市林业局等单位协作,对上述杨树新品种进行了引种和区域化栽培试验。经过6年的试验,证明露伊莎杨、西玛杨在山西省运城、临汾平原农区立  相似文献   

8.
泡桐干形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在我国北方泡桐栽培区由于泡桐顶芽在冬季枯死,通过假二叉分枝的方式进行自然接干,造成出材率低,尖削度大,树干形数小,给泡桐的木材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我国的泡桐科研工作者经过近40年的努力,对泡桐干形进行了遗传改良,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干形培育对泡桐的高干壮苗、人工接干、修枝、栽培密度与干形、混交与干形及其上述栽培管理措施与泡桐丛枝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我国泡桐干形培育的上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泡桐干形培育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泡桐接干的原理及其技术,分析了推广泡桐接干的经济效益,对提高现有泡桐树的质量和价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分别剖析了白花泡桐接干强度与树高、胸经和材积生长的关系,接干后分枝强度与整个树冠结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计算了通径系数。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原因性状的决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泡桐接干能力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分别剖析了白花泡桐接干强度与树高、胸经和材积生长的关系,接干后分枝强度与整个树冠结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计算了通径系数。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原因性状的决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泡桐接干能力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2年生5种四倍体泡桐为材料,研究其光合作用、材积生长量、接干长度、比叶重( SLW)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5种四倍体泡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 Tr)、胞间CO2浓度( Ci)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相同。9月份叶片的Pn、 Gs、 Tr、 Ci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四倍体豫杂一号泡桐( TF4)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4个种。此外,四倍体毛泡桐( T4)的树高生长量和接干高增长量、 TF4的胸径生长量和比叶重增长量、四倍体南方泡桐( A4)的材积增长量最大。5种四倍体泡桐的树高、胸径、接干、材积的相关性表明,材积与胸径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显著;树高与比叶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的优良无性系TF33和两个标准对照品种(白花泡桐C001与兰考泡桐C12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泡桐优良无性系干材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 TF33、C001、C125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广泛和显著的变异;(2)3个生长性状(接干高、接干材积和主干材积)与3个干形性状(通直度、接干形数和主干平均削度)为高度变异性状(CV≥30%),CV变幅为33.10%~53.19%;(3)接干因子是影响和决定性状杂种优势最终状况和总体表现的最重要因素;(4)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无性系干形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5)多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且不同的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较大;(6) TF33较C001有显著的材积生长杂种优势,较C125没有显著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泡桐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泡桐生长快 ,成材早 ,是我国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其材质优良 ,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泡桐林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带、网、片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但过去我省泡桐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不选择良种 ,有啥栽啥现象 ,因而降低了泡桐木材的生产能力和桐粮间作的最大经济效益。从 1985年开始 ,我省进行了正规的、规模较大的泡桐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优选出了豫杂 1号、桐杂 1号和桐杂 8号生产力高、抗性强的优良品种。3个品种具有丰产、速生、干直高大 ;发病率低 ,感病指数小 ,抗丛枝病能力强 ;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5.
1990年3至4月在曲靖地区八县一市三十多个乡进行了泡桐生长调查,设置样地28块,实测样木1080株。结果认为,在曲靖地区泡桐对气温、雨量、湿度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对土壤要求较高;白花泡桐和豫杂1号两个品种生长最好;造林密度以4×5米为宜,并配以平茬、抹芽、施肥等措施才能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6.
泡桐是速生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外贸出口物质。南亚热带水、光、热条件优越对泡桐的速生丰产非常有利。以下介绍南亚热带的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1南亚热带发展泡桐的优越条件(1)南亚热带拥有我国泡桐的优良品种——白花泡桐、南方泡桐、台湾泡桐和杂交泡桐。其中尤以白花泡桐和杂交泡桐两品种为好:生长速度快,自我接干能力强,杆材通直,尖削度小,成材利用率高,抗性好,易于培养高于良材。(2)南亚热带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持续时间长。泡桐在此地的速生期可达3个半月以上,而且冬季气候温和对泡桐不易造成冻害。(3)适地栽培,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尽快培育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目的的良种泡桐,我们于198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方差分析,对白花泡桐16个无性系在苗期筛选的基础上,进行造林测定.通过连续6年对供试材料的生长、形态、抗性、树型和自然接干能力等主要因子观察分析,评选出具有速生、抗病虫、耐瘠薄、树形好、适应强和自然连续接干力强的白花泡桐C001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8.
泡桐丛枝病(MLO)是泡桐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技术,1985年,我们做了两项与营林措施有关的试验。经过三年观察比较,初步看出,泡桐丛枝病的发生与苗木根系大小,损伤度、接干方法、修枝强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品种为白花桐。选择外观无丛枝病状的1年生埋根苗,苗木地径5.5—7厘米,高3.5米以上,根幅直径为1米。  相似文献   

19.
泡桐单芽接干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泡桐属假二杈分枝,自然接干能力差,一般主干较低,往往形成二节材或三节材,严重影响泡桐材的经济价值,如何使低干变高干,培育出4m以上通直无节良材,增加外贸出口,提高经济效益,是泡桐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于1987年在新乐县对泡桐单芽接干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经济林发展战略与对策白埃堤,周长东(山西省造林局太原,030000)1发展现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东西耸立,绵延千里,中部从北到南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上党六块盆地,总面积15.6万km2。由于受大陆性气侯的影响,四季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