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的预防与去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本文主要综述了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危害以及如何运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去除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3.
以茶树籽为原料,真空冷冻干燥后粉碎并喷无菌水,使含水量分别为10%、15%、20%,人工接种产毒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ACCC30899,置于生化培养箱,观察产毒黄曲霉的生长状况;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于黄曲霉侵染7、14、21 d、含水量大于15%的茶树籽所产黄曲霉毒素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强致癌物质,许多国家已将其限量标准提高,并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技术壁垒。概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性质、种类、来源及其限量标准,介绍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分析。另外,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提取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种溶剂与玉米的不同比例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 B1 的提取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用60 % 甲醇水溶液为提取剂,与样品比例为6 :1( ml/g) ;80 % 丙酮水溶液,与样品比例为5 :1 ,6 :1( ml/g) 及90 % 乙腈水溶液,与样品比例为4 :1( ml/g) 的提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7.
《新农村》2008,(10):27-27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一个安全有效的生物控制黄曲霉毒素方法。这种新方法是用相关的但无害的菌株控制那些产生黄曲霉毒素真菌菌株。  相似文献   

8.
花生A.flavus菌株产毒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Vogel氏法对福建省花生主产区分离到的254个A.flavus菌株产毒性进行研究。产毒菌株率为62.6%,其中低毒菌株占46.1%、中毒菌株占14.2%、高毒菌株占2.4%。惠安、莆田、福清、平潭4个县(市)产毒菌株率在70%以上。A.flavus菌株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产毒菌株比非产毒菌株致病性强,差异显著;低毒与高毒菌株间致病性差异不显著。同一产毒类型菌株间致病性有强弱分化,不同花生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专利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它可诱发肝癌等多种疾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或饲料制品黄曲霉毒素污染,并对已经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采取有效的脱毒措施,将对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曲霉毒素脱毒近年来也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技术领域的专利的申请量趋势、专利申请产出国、申请人分布、脱毒方法技术分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针对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微生物去除黄曲霉毒素专利的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种类、产生原因、毒素的理化性质、毒素的毒理学;黄曲霉毒素的鉴别;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防治。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B1生物降解菌的快速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8孔板微培养的方法对336株芽孢杆菌菌株进行黄曲霉毒素B1生物降解菌的快速筛选,获得14株能在以香豆素作为惟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芽孢杆菌菌株。在投料浓度为100μg/kg条件下,对这14株芽孢杆菌进行复筛,获得1株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为83.20%的芽孢杆菌菌株。通过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这株芽孢杆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2.
2株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的鉴定,从分类学上为筛选得到生物安全性高的生产菌株提供指导。通过形态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株哌嗪-2-羧酸单一对映体产生菌,均为G-杆菌,通过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菌株210属于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菌株418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210、418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近的种存在差异。通过将目的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生理结果与相关已知菌的比较,菌株210、418生物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四川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PCR-RFLP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PCR-RFLP技术对来自四川省8个地方的枯死松树样品中的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群体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来自邻水、雅安的枯死松树样本中含有松材线虫(B.xylophilus),而来自大竹和遂宁的枯死松树样本中含有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其他伞滑刃属线虫包括莱鲁尔夫伞滑刃线虫(B.rainulf)、霍夫曼伞滑刃线虫(B.hofumanni)、泰国伞滑刃线虫(B.thailandae)、变异伞滑刃线虫(B.aberrans)。本研究中选用的4种限制性内切酶(DraⅠ、SalⅠ、HhaⅠ、AluⅠ)除SalⅠ外均可对所鉴定的这6种伞滑刃属线虫产生特异性的酶切位点,从而可均有效地鉴别出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和其他4种伞滑刃属线虫,其结果可为今后这几种伞滑刃属线虫的分子鉴定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感染状况,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为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陕西关中地区14个发生多发性关节炎和浆膜炎的猪场采集30份病料,分离细菌,通过其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及生化试验和PCR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用Blast软件对分离株的16S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几种常见药物的敏感性检测。通过3种限制性内切酶TaqⅠ、AvaⅠ、AfaⅠ,对已被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的转铁结合蛋白A编码基因(tb-pA)进行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分离得到了5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经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及序列同源性比对,将其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PCR-RFLP分型结果表明,从5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中共得到了4种基因型,分别为EBC、BBJ、EBJ、EAD。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均较强,且不同分离株对同一药物敏感性不同。【结论】副猪嗜血杆菌病在陕西关中地区猪群中流行比较严重,其基因型较多且与其他地域的菌株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真菌,经菌株分离培养,采用苏丹黑B染色法初筛、摇瓶法复筛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6株具有较好合成油脂能力的菌株,其中,产油量和脂肪酸组成以菌株银2.31和11.3的C18∶2较高,经鉴定均为青霉属。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地区近年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进行了鉴定.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呈线条状,大小为(420~750)nm×(13~15)nm,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以病毒RNA为模板,按已知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了1kb左右的CP基因片段,将这一片段插入到载体pUC19中转化E.coliDH5a菌株,得到了CP基因克隆.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中国已报道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4%,氨基酸序列同源率99.4%.由此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为MDMV,其流行株系为B系.  相似文献   

17.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琅琊鸡Mx基因3′端部分序列PCR-RFLP与序列分析(摘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从分子角度对琅琊鸡Mx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琅琊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Mx基因3′端部分序列引物参考杨宁(上游引物P1:5′-GCCTACCAATACCTGG-TAGACTTT-3′,下游引物P2:5′-GCTCCCCCTCCTITCAAATA-3′)。琅琊鸡Mx基因3′端部分序列的PCR产物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脉检测,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并保存图像。利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aeⅢPCR-RFLP。根据酶切结果,选取不同基因型个体的PCR扩增产物,用DNA快速纯化回收试剂盒纯化。根据《分子克隆试验指南》,经连接、转化、克隆后,按照TaKaRa公司质粒DNA小量纯化试剂盒说明,对经PCR扩增鉴定为阳性的菌液提取质粒。鉴定后将重组质粒送TaKaRa公司测序。[结果]琅琊鸡群体中存在Mx基因HaeⅢ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B两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562和0.438。经独立X~2性检验,Mx基因HaeⅢ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琅琊鸡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对多态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扩增片段长度大小为357 bp,通过DNAMAN分析软件对报道序列(NC_006088,杨宁)和Mx基因序列作比对分析,发现琅琊鸡Mx基因3′端部分序列扩增区域在20 506~20 862位点,变异序列在20771~20 802位点存在长度为31 bp的碱基缺失。HaeⅢ在本序列195 bp位点存在识别序列,对AB基因型(2条带)个体酶切产物是长度为195 bp和162 bp的2段,在3%琼脂糖凝胶中显示2条带;对AA基因型(1条带)个体发生酶切反应时,由于存在62~93位点长度为31 bp碱基缺失,所以酶切产物是长度为164 bp和162 bp的2段,与试验预期结果相一致。[结论]在山东省地方鸡种琅琊鸡Mx基因3′端序列中发现存在HaeⅢ-RFLP。  相似文献   

19.
黄萎病菌毒素联合法鉴定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萎病菌是危害棉花最严重的病菌,又属于被检疫的病菌,田间接菌鉴定棉花抗病性受到检疫的限制,通过比较多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的方法,提出一种使用黄萎病菌毒素进行联合鉴定的方法,以替代传统病圃鉴定法。【方法】将待测棉花品系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以常规管理模式培养棉苗,在21 d后将所种植棉苗的根部放入黄萎病菌毒素中浸泡,浸泡72 h时统计病情指数;在待测棉花品系的盛花期取棉株倒数第三片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10-20个直径约1.5 cm的叶圆盘,将所取叶圆盘浸泡于黄萎病菌的毒素当中,经过24 h后观察所浸泡的叶圆盘黄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对待测棉花品系的黄萎病抗性作出评价。【结果】通过对多种鉴定方法的比较,毒素蘸根法、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和菌液蘸根法所需的鉴定时间较长,而毒素浸根法和毒素浸泡叶圆盘法所需鉴定时间较短;在应用毒素浸根法进行鉴定时,最适毒素浓度为15 μg·mL-1,在此浓度下,毒素浸根法的鉴定结果与田间病圃法鉴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4(P<0.01);在使用毒素浸泡叶圆盘法进行鉴定时,浸泡叶圆盘的最适毒素浓度为18 μg·mL-1;在应用毒素浸泡叶圆盘法鉴定时,应于盛花期选取待测棉花的倒三叶的叶圆盘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常规病圃法鉴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2(P<0.01);2013年和2014年两年的试验结果证明联用毒素浸根法和毒素浸泡叶圆盘法的鉴定结果与常规病圃法的鉴定结果相关系数较高。2013年其与常规病圃法的鉴定结果相关系数为0.94(P<0.01),2014年为0.95(P<0.01)。【结论】通过联用毒素浸根法和毒素浸泡叶圆盘法可以准确、环保、便捷地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病圃鉴定法,其结果比用单一鉴定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