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茎尖采摘次数对叶菜型甘薯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0~7次8个茎尖采摘处理,采摘时间间隔为10 d,分析了茎尖采摘对薯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薯块产量与茎尖采摘次数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对薯块的8个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烘干率及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和Vc的含量都随着茎尖采摘次数增加而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可溶性糖的含量在进行第1次茎尖采摘时就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在茎尖采摘3次时,烘干率、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等的含量均达到最高,且高于对照,可溶性糖的含量也在此时出现了1个反弹.因此,对于叶菜型甘薯品种,采用3次茎尖采摘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兼顾薯块产量,并具有薯块品质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的茎尖产量和薯块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茎尖产量呈对数函数增加,其曲线方程为y赞=9921.500lnx+2671.300(R2=0.9918);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薯块产量呈直线函数降低,其回归方程为y赞=-2009.600x+35776.000(r2=0.9417);茎尖产量与薯块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0.636x+37246.000(r2=0.8264)。百薯1号表现茎尖产量和薯块产量双高产,在连续采摘7次茎尖条件下茎尖产量可达22305.0kg/hm2,同时薯块产量仍可达19311.0kg/hm2;在完全不采摘茎尖条件下,薯块产量则可达34908.0kg/hm2。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28-31
近些年来,我国提倡在东北地区大量种植叶菜型的甘薯品种,以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那首先就要研究好具体怎样来实现这一目标,在种植过程之中种子的分布密度不可忽视。接下来我们就从种类以及各个生长阶段来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试验品种选用万薯7号、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针对长期使用状况、类型和密度等因素进行试验,主要对地上部分的形状变化进行分析,并且探索试验时间内8次茎尖收集总量的集合,针对在不同的采购时间内其所具有的干物质、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糖分以及各种纤维素等等所占的比例进行彻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叶菜用甘薯茎尖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并对不同品种及不同采收时期茎尖食用品质进行评价,为叶菜型甘薯品种在重庆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引进叶菜用甘薯品种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与当地常用品种万薯7号进行生长期性状比较及品种、密度两因素试验,调查地上部主要形态特征,计算试验期间8次茎尖采收鲜产量总和,测定不同采收时期可食茎尖10 cm部分干物质、维生素C(Vc)、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并进行食用品质评价.[结果]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甘薯品种茎尖产量均表现为27.0万株/ha>22.5万株/ha>18.0万株/ha.与对照万薯7号相比,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地上部植株生长旺盛,藤叶产量均超过60000.00 kg/ha,茎尖食味清香,颜色翠绿,综合评分满分.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干物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55%和9.26%(鲜基),Vc平均含量为455.13和420.58 mg/kg(鲜基),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7.54%和6.49%(干基),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4.63%和25.53%(干基),粗纤维平均含量为11.28%和12.88%(干基);在6~9月间随采收月份的延迟,茎尖干物质增加,水分减少,粗纤维含量增加,Vc含量表现为8~9月高于6~7月,可溶性糖含量以8月最高,6~8月茎尖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9月.[结论]在栽植密度18.0万~27.0万株/ha范围内,3个甘薯品种的茎尖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茎尖产量较高,食用口感好,营养丰富,是适宜在重庆地区推广种植的叶菜型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5.
2007年夏季,在一般大田常规栽培条件下,通过分期采摘茎尖的方法,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的薯块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随着采摘茎尖次数的增加,薯块产量呈直线函数降低,其曲线方程为Y=-2009.6X+35776(R2=0.9417﹡﹡)。⑵不同品质性状受采摘茎尖次数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可溶性糖变异最大,淀粉、蛋白质和烘干率变异较大,脂肪、纤维和维生素C变异较小,灰分变异最小。⑶采摘茎尖3次时,烘干率、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纤维含量均居首位,可溶性糖含量居第二位,维生素C含量居第四位,薯块的综合品质达到最优,这时薯块实际产量为29527.5kg/hm^2,占对照薯块实际产量的84.6%,可以作为最佳采摘次数。 相似文献
6.
《新疆农业科学》2017,(5)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摘心次数、采摘时间与雪菊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综合各个指标,筛选出雪菊栽培技术措施组合。【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测定4个不同时间段、不同处理的雪菊产量、活性成分(总黄酮、绿原酸、总氨基酸、茶多酚、总糖)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雪菊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最好的是处理7(种植密度40 cm×2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和处理6(种植密度40 cm×20 cm,摘心2次,每天采摘)。处理7的干花总产量达53.52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51%,绿原酸含量为0.55%,总氨基酸含量为10.78%,茶多酚含量为10.27%,总糖含量为14.85%;处理6干花总产量达50.49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79%,绿原酸含量为0.57%,总氨基酸含量为10.69%,茶多酚含量为10.54%,总糖含量为17.04%;虽然处理6的产量较高,但考虑到生产上摘心2次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因而不推荐作为合理的栽培措施组合。雪菊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的是处理1(种植密度40 cm×1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其产量仅低于处理6和处理7,为45.81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5.46%,绿原酸含量为0.45%,总氨基酸含量为12.40%,茶多酚含量为10.65%,总糖含量为14.39%。其余处理在植株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处理3(种植密度40 cm×15 cm,摘心2次,3 d采摘一次)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差。【结论】不同种植密度、摘心次数及采摘时间对雪菊植株生长及开花、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作用广泛,可以作饲料、粮食、工业原料等,提高玉米产量是玉米种植研究中重点.本文主要目的观察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产生的影响,选择重庆市潼南区玉米科研基地进行实验研究,选择3个品种,设置4个密度处理,共计12个处理,重复3次,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渝单30、渝糯7号... 相似文献
8.
9.
韩铭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3,35(3):33-38
【目的】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共设置了5个不同的玉米种植密度梯度,研究其对玉米茎秆性状、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在种植密度为5.25-6.75万株/hm2时,玉米茎秆性状、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产量及品质较为理想,是最为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结论】在玉米种植前,必须科学把控玉米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平罗县气象局196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距平值的计算以及比较的方法,分析近50年来平罗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情况。结果表明,前40年年总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但小有规律,就是丰一年、欠一年;年与年之间降水量差值差距较大,后十年较为均匀,年总降水量差距缩小,年较差小;降水的季节特征明显,为夏秋季节最多,冬春季节明显减少;月总降水量差距较大,极不规律;50年来总的降水趋势是20世纪60年代较多,70年代开始减少,到90年代最低,21世纪开始缓慢回升。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的水质保护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问题。水质保护与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用造林来保护水质的路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退耕还林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而经济效益内隐的现实问题。由于对生态效益缺乏定量化研究,导致了退耕还林工程"有功不明"的现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类比替代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运用已有的个案实证研究范例对退耕还林在降水蓄水、化肥农药残留净化、降低水温和硬度、阻挡细菌、降低水土流失等方面产生的功效进行定量分析,提高人们对退耕还林在水源保护中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合理种树,科学护水。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多年生产经验,对豫南山区檫树优质壮苗繁育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18.
19.
研究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不同剂型对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残留消解动态的影响。按高剂量(有效成分浓度187.5 mg/kg)施药1次后,苯醚甲环唑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12、12 d。以高剂量、低剂量(有效成分浓度125.0、187.5 mg/kg)2个浓度分别在香蕉上施用3种不同剂型的苯醚甲环唑,结果表明,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的苯醚甲环唑以相同的施药浓度施用在香蕉上以后,消解规律相似,在香蕉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12、12 d。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对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上的消解动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