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生物因素对鸭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生物因素 (土壤含水量、播种深度和肥料 )对鸭跖草种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高 ,鸭跖草的出苗率呈下降趋势 ,当土壤含水量为 4 0 %时 ,鸭跖草的出苗率最高 ;鸭跖草种子播的越深 ,出苗率越低 ,播种深度与鸭跖草的出苗率 (p <0 .0 5 )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肥料在低浓度时 ,对鸭跖草种子的萌发及胚根、胚芽的生长表现增效作用 ,但在高浓度下出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提供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含水量,播种深度及除草剂虎威对鸭跖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40%时,鸭跖草的出苗率最高。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高,鸭跖草的出苗率呈下降趋势。适于鸭跖草种子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小于大田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含水量;播种越深,鸭跖草出苗率越低,播种深度与鸭跖草的出苗率(P<0.05)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除草剂虎威对鸭跖草种子萌发与出苗有一定的负效应,经播后苗前也表处理后,剂量为25.0mg/m^2的处理,萌发抑制率约为对照的50%。当虎威使用量达到200.0mg/m^2时,鸭跖草种子萌发抑制率可达到90%,但此剂量将对作物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鸭跖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鸭跖草的休眠特性和田间发生规律以及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植株地上部和分枝的再次生根能力,为科学,有效地防治鸭跖草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鸭跖草在黑龙江省东部于5月中旬出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出苗高峰,6月中旬后停止出苗,出土时间持续25d左右,累积发生密度为25株/m^2,鸭跖草在6月10日前的出苗数占全年出苗总数的95.2%,(2)采集后20d的种子直接进行发芽试验,无一萌发,通过低温层积,赤霉酸,室内保存科冬等方法处理可能部分打破休眠,低温层积10d后进行试验,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指数最高;(3)鸭跖草植株具有很强的再次生根能力,只要有节就可以生根成活,土壤含水量对植株再次生根成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鸭跖草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鸭跖草进行种子发芽、出苗和抗逆性试验,初步明确了鸭跖草的生长发育规律,鸭跖草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0~15℃;出苗的适宜深度为3~8 cm,深度20 cm以上不出苗;出苗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40%;鸭跖草在4叶期以前抗逆性较差,4叶期以后抗逆性增强;鸭跖草前期生长较慢,从第4、5叶龄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5.
赤霉素处理及层积处理对野茉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赤霉素浸种24 h,结合低温层积,研究野茉莉种子萌发的特性。结果表明:野茉莉种子具有低温休眠特性,低温层积促进萌发,且发芽率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层积前用赤霉素浸种,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以500 mg/L GA3浸种后层积80 d或100 d及750 mg/L GA3浸种后层积80 d效果较好,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5.23%、68.00%和67.57%。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观察和对鸭跖草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初步明确鸭跖草的生物学特性,在黑河地区鸭跖草5月中旬开始萌发,5月下旬鸭跖草进入出苗盛期。鸭跖草最适萌发温度为15℃;最适发芽土壤含水量40%;最适发芽深度5~10cm。  相似文献   

7.
以短果茴芹种子为试材,通过测定种皮的透水性和种子中的抑制物质,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采用赤霉素和层积处理结合室内发芽试验,寻找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测定层积过程中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含量变化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了解解除种子休眠与物质代谢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短果茴芹种子的休眠是由胚未发育完全和存在萌发抑制物质引起的综合性休眠.低温层积和赤霉素浸种后再低温层积,均能打破休眠,其中200mg·L-1 GA3浸种24h后低温层积105d效果最好,发芽率达54.84%.在低温层积阶段,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但当休眠逐渐打破,其含量均呈下降趋势;ABA、POD、CAT含量呈下降趋势,IAA总体保持较稳定状态.GA含量、GA/ABA总体呈上升趋势,IAA/ABA变化不明显,说明短果茴芹种子内源ABA、GA含量的变化与种子休眠和萌发具有相关性,ABA可能是种子休眠的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玉米田鸭跖草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跖草为一年生晚春杂草,从5 月中旬开始出土,出土时间为70 d ,到6 月中旬进入开花盛期,9 月份大部分种子成熟并脱落。研究结果表明,鸭跖草种子一般分布在0 ~5、6 ~10、11 ~15 、16~20 和21~25 cm 土层中,平均为9~18 粒/ 。最适的出土深度为2 ~6 cm ,最适的发芽温度为10 ~15℃。用左丹2-0 ~2-5 kg/h  ,在玉米4 叶期茎叶处理,防效可达74-2 % ~90-1 % ,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乙酸对鸭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68.4%;0.020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87%;0.025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100%。乙酸对鸭跖草种子萌发后胚根、胚芽都有抑制作用。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胚根长度、胚芽长度、ɑ-淀粉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樟树、檫树、闽楠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樟科Lauraceae3个属的代表性树种的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采集的樟树Cinnamoumcamphora(linn.)Presl、棕树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和闽楠Phoebe bournei(Hemse.)Yang的种子胚形态发育正常,除橡树种子外。樟树和闽楠种子的离体胚能正常萌发,在黑暗条件下,3个树种的完整种子于15~05℃温度范围内,无论恒温和变温均不能萌发,闽楠种子仅在光照下30、35℃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中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能萌发,但发芽迟缓、过程长、萌发率低;3个树种的种子均具生理休眠特性,种皮透气性差和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是樟树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5℃)层积80d,不能完全解除休眠,在30℃日/20℃夜最适变温条件下,并给予适当光照,萌发率仅为41.00%;采用0.5%KNO3+0.10%GA3溶液浸种2h后低温层积80d,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可提高到74.00%;胚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和种皮透气性差是引起檫树种子休眠的最初原因,经低温层积后,种皮防碍抑制物质向外渗透是种子不能完全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低温层积240d,在25℃日/15℃夜最适温度下,光暗中的萌发率仅为59.00%~54.00%,而采用4%H2O2+0.10%GA3溶液浸种后低温层积,萌发率可高达87.00%;种皮透气性差,发芽要求特殊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闽楠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层积60d,在光照条件下,20、25℃恒温和30℃日/15℃夜变温适宜温度中,萌发率能达77.33%~85.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