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红梅  谢佳  王春夏  安晶  李天来 《园艺学报》2010,37(7):1109-1116
以东方百合‘Sorbonne’为试材,研究了GA3、IBA以及温度处理对鳞片扦插繁殖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可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小鳞茎膨大,IBA处理使小鳞茎形成的时间延后,但可提高繁殖系数和整齐度。GA3、IBA分别结合5 ℃预处理可使小鳞茎质量显著增加,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小鳞茎膨大;其中IBA 100 mg · L-1,1 h结合5 ℃预处理的鳞片繁殖系数和小鳞茎整齐度依次高于25 ℃与15 ℃变温培养及25 ℃恒温培养;GA3 100 mg · L-1,2 h结合5 ℃预处理获得的小鳞茎品质最佳。鳞片繁殖过程中,GA3、IBA结合各温度处理鳞片淀粉及总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鳞片下部在25 ℃培养初期(20 d)下降幅度最大;IBA促进淀粉降解,结合低温处理的母鳞片较无低温处理的总可溶性糖含量低,为小鳞茎的诱导和形成提供了营养;5 ℃低温预处理促进GA3处理母鳞片淀粉的降解。  相似文献   

2.
东方百合鳞茎长期冷藏期间形态和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浙江省山地自繁的东方百合鳞茎'索蚌'(Sorbonne)为试材,探讨了5℃冷藏条件下鳞茎的芽伸长变化,以及贮藏性和代谢性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合鳞茎内的新芽在冷藏过程中不断伸长,60 d后顶芽生长点距鳞茎端部的距离小于1 cm,继续冷藏1个月后新芽突破顶端.在贮藏的前2个月,淀粉含量明显下降,外层鳞片是3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后2个月淀粉含量趋于缓慢上升.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贮藏的5个月时间里,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层鳞片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幅最大,达到了196.11%.  相似文献   

3.
以郁金香品种‘Golden Apeldoorn’和‘Red Impression’周径8~10cm的鳞茎为试材,研究了常温(10~18℃)、5℃、0℃和-12℃不同温度处理0、4、8、12、13周对郁金香鳞茎混合样的水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影响,并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相应温度的芽体发育,探讨温度处理对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芽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温度处理鳞茎的总含水量和淀粉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各温度处理下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Golden Apeldoorn’-12℃处理除外);由各温度处理下中心芽高度/鳞茎高度比值可知,2个品种的中心芽均在8~12周生长最快,其中0℃和5℃处理下中心芽发育最快。‘Golden Apeldoorn’0℃处理13周后的出芽率最高,达到92%,‘Red Impression’5℃处理13周后的出芽率最高,达到72%,二者明显高于其它温度处理,分别是2个品种切花促成栽培的最佳鳞茎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4.
东方百合鳞茎冷藏解除休眠的养分代谢和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自繁的东方百合鳞茎为材料, 研究在2℃、5℃和8℃条件下, 鳞片中淀粉、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和几种酶活性的变化。在8周的冷藏期内, 淀粉含量持续明显下降, 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增加, CAT、POD、SOD酶的活性在冷藏第1周下降极显著, 而α - 淀粉酶活性在第3周出现峰值, 自冷藏第4周后4种代谢酶活性均处于低水平。本试验中, 不同低温处理间的差异不大, 冷藏第7周后可解除休眠。  相似文献   

5.
对2个百合品种的小鳞茎膨大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合鳞茎和新鳞茎中淀粉含量始终高于茎叶和根;小鳞茎中淀粉含量苗期前降低,苗期至半枯期持续增加,半枯期至采收期淀粉含量稍下降;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于栽植期最高,栽植期至苗期迅速下降,此后其含量基本稳定;鳞茎中还原糖从栽植期至现蕾后24 d始终呈下降趋势,而后稳中有升;茎叶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从栽植期至半枯期始终呈上升趋势;苗期后,根系中还原糖含量几乎始终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番红花鳞茎为试材,进行不同变温处理,采用蒽酮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高速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时间段花芽内可溶性糖、淀粉、淀粉酶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低温冷藏与番红花发芽休眠解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处理30 d后,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上升,淀粉含量急剧下降,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表现出与可溶性糖含量相似的变化趋势;5℃/10℃处理30 d后花芽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3个处理的谷氨酸含量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多项测定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由此可知,番红花花芽经30 d低温处理后开始解除休眠,且以5℃/10℃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桃自然休眠过程中外源激素对花芽碳水化合物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曙光油桃为试材,分析了整个休眠期芽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动态及不同休眠阶段外源生长调节剂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自然休眠前期淀粉缓慢积累,至11月下旬达最高值112.50mg/gDW,之后有大约35d的缓慢下降期,12月下旬迅速降低;可溶性糖则一直处于升高过程,与淀粉含量的变化相对应,12月下旬急剧上升至最高点110.34mg/gDW;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跃变期与自然休眠的进程相吻合。外源生长调节剂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因使用时期而异:10月10日使用,GA3、6-BA使芽中淀粉含量降低,却提高了可溶性糖的含量,ABA的作用效应刚好相反;11月10日外源喷布3种生长调节剂均对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影响;12月10日使用,GA3、6-BA引起芽中淀粉含量迅速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迅速升高,但ABA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采用遮雨棚人工控水方式,研究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兰州百合的生长形态、脯氨酸、糖含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兰州百合的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地下部、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增加。在350 mm灌溉量下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在灌溉量为450 mm条件下兰州百合鳞茎中的淀粉含量、海藻糖含量和多糖含量差异显著且含量最高,可溶性糖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兰州百合鳞茎中葡萄糖的含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50 mm灌溉量下兰州百合鳞茎中果糖含量最高(2.86 mg·g~(-1))。灌溉量在550 mm下兰州百合产量(鳞茎质量)显著提高。在350~450 mm灌溉量下兰州百合鳞茎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最高,450 mm灌溉量下蔗糖合成酶活性最低,α-淀粉酶活性在650 mm灌溉量下最高。不同灌溉量下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650 mm550 mm450 mm350 mm。结合兰州百合在不同灌溉量下的产量(鳞茎质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果糖含量等指标,可知在550 mm的灌溉量下兰州百合的产量和品质均显著提高,因此兰州百合的灌溉量以550 mm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长富2号’苹果为材料,于花后25和30 d喷施浓度1.5%和3%的葡萄糖,研究处理后短枝顶芽的发育状况、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糖代谢相关基因与成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葡萄糖处理后,短枝顶芽长度、宽度及质量有一定程度增加;短枝顶芽中,蔗糖、葡萄糖、山梨醇在生理分化中前期显著高于对照,淀粉含量整体升高,而果糖含量在整个生理分化期显著降低;山梨醇脱氢酶、山梨醇氧化酶、蔗糖合酶合成方向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不同时期有所增加,而酸性与中性蔗糖转化酶,及蔗糖合酶分解方向酶活性普遍降低;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积累明显,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也发生相似改变;顶芽糖代谢相关基因及2个MdTPS基因都响应葡萄糖处理;成花关键基因MdFT 1、MdFD、MdLFY、MdSOC 1和MdAP 1均显著上调,而成花抑制基因MdTFL 1从花后30 d开始,表达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10.
百合组培中鳞片处理及其颜色变化与鳞茎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百合鳞片发育程度、切割段数、形态及生理变化、培养基的P 和K含量与鳞茎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取中层鳞片、每片横切6 段的繁殖系数最高, 基部鳞片结鳞茎数最多, 且鳞茎发生最早。鳞片由基部向顶部繁殖系数递减。培养过程中鳞片颜色和形态变化依次为乳白色、浅黄、浅紫色、绿紫、鳞片干枯、鳞茎增大, 鳞片由浅黄变为绿紫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增加, 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适当增加培养基中P、K的含量可提高鳞茎形成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萝卜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和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萝卜冬性品种‘一点红’和春性品种‘短叶13’为材料,研究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和叶片以及萌动种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萌动种子在5℃下处理20 d,然后在温暖(>15℃)、长日照(16h)下生长,于不同花芽分化时期测定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期间,无论是茎尖或是叶片,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在两个品种之间较为接近。随着花芽分化的继续,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蔗糖和淀粉含量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花芽分化完成后再下降。叶片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始终低于茎尖。冬性品种的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整个花芽分化期间始终较低,但在花芽分化初期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则高于春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板栗采后低O2处理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大红袍’板栗为试材,研究了0℃下0~5%的低O2处理对其品质及耐藏性的影响。低O2处理时间过长(20 d以上)且O2 浓度过低(2%以下),会使板栗产生异味,并促使板栗在贮藏期间的腐烂。低O2处理提高了板栗内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使乙醇大量积累,处理后经过120d冷藏,乙醇含量和ADH的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的水平。低O2 处理还影响板栗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3%~5%低O2处理可使淀粉的水解速率下降,但O2小于2%则会加速淀粉消耗。综合各项指标,低O2 (3%)处理20 d再进行冷藏,在防止异味、保持品质的同时,还提高了板栗的耐藏性。  相似文献   

13.
 以新铁炮百合‘雷山’(Lilium formolongi‘Raizan’)鳞茎中部鳞片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鳞茎低温贮藏和花芽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淀粉粒的数量和结构。结果表明:刚收获的百合鳞茎,中部鳞片薄壁细胞内可见大量淀粉粒充满整个细胞腔。在低温解除过程中,鳞片细胞的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在栽植后的花芽分化进程中,鳞片中的淀粉粒数量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淀粉粒主要为椭圆形和长卵形,轮纹清晰,外围由一层半透明膜包裹。  相似文献   

14.
1-甲基环丙烯对高温下香蕉果实后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蕉果实为试材,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对高温逆境下香蕉果实后熟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35℃高温下贮藏的香蕉果实出现了明显的青皮熟现象,而0.5μL/L的1-MCP处理24h后可显著抑制高温下贮藏果实硬度的降低,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同时有效地延迟了果肉中淀粉酶活性升高、淀粉含量下降及可溶性糖含量上升。1-MCP处理果实于35℃下贮藏9d后移入20℃环境,进一步延缓了这些后熟生理变化。1-MCP和高温均抑制了果皮叶绿素含量下降,因此1-MCP处理减轻了香蕉热害的程度,延长了果实在高温下的贮藏寿命。  相似文献   

15.
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通过1986~2001年对450余份桃品种需冷量的7.2℃模式、0~7.2℃模式(不包括0℃)和犹它模式比较分析,归纳出桃品种需冷量的评价模式为: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7.2~C的日期为需冷量测定的起点,以0~7.2℃累积低温值作为需冷量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宜;犹它模式在中需冷量和长需冷量范围内能有效预测休眠的结束,而不适宜低需冷量品种的测定;7.2℃模式不适宜作为需冷量的评价模式。品种的需冷量与叶芽开放和始花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5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提出了桃品种需冷量评价的系列标准参照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青花菜贮藏期间幼苗质量以及定植后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优秀为试材,分别在11、16、21℃条件下贮藏0、2、4、6d,筛选出与定植后幼苗心叶生长速度相关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贮藏温度为11℃的处理幼苗形态指标保持良好,第1片真叶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定植后幼苗心叶生长速度较快。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期幼苗壮苗指数与定植后植株生长恢复能力的相关系数最高,可作为评价青花菜幼苗贮藏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指标"第1片真叶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壮苗指数、比叶重"能够很好地反映青花菜幼苗短期贮藏后的生长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西瓜花粉低温保存及授粉技术,结果表明:早佳西瓜花粉在-18 ℃或-25 ℃的温度下,
真空保存186~223 d 仍有50% 以上的活力。花粉活力因花粉保存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25 ℃比-18 ℃
保存的时间长、活力高。保存花粉使用前应在25 ℃条件下放置30 min 激活活力,以取得较高的坐果率。
使用保存花粉授粉不影响西瓜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郁金香品种阿波罗、检阅、小黑人、普瑞斯玛、巴塞罗娜鳞茎为试材,对不同时间的冷藏处理郁金香鳞茎不同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郁金香鳞茎5个品种在冷藏处理期间可溶性总糖含量波动上升;淀粉含量冷藏初期下降明显,而后变化缓慢;淀粉酶活力均上升;相关分析表明淀粉与淀粉酶、可溶性总糖呈负相关,淀粉酶与可溶性总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苹果果实日灼人工诱导技术及阈值温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使用自制的日灼诱导设备,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天对活体果实进行田间日灼诱导,通过改变诱导室内的气温来控制和调节果面温度,从而确定了不同苹果品种果实发生日灼的阈值温度。试验证明: 自制的诱导设备运行平稳,诱导期间可保持果温基本稳定,大多数情况下,处理期间果面平均温度与实际设定温度的差异小于0.12℃ ,温度变化幅度一般小于±0.5℃ 。本试验所测定的9个苹果品种日灼阈值温度为(45.9±0.5)℃ (48.5±0.5)℃。光照对日灼发生有重要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阈值温度下,有光的处理果实发生日灼,而无光的处理则不发生日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