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4种不同种植密度棉株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观测 ,并做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棉株出苗 18~83d ,叶龄随生育天数增加而增长 ,株高、倒四叶宽、果枝叶和果枝数、现蕾和开花结铃数随叶龄的增加而增长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密度在 14 .2万~ 2 3.1万株·hm-2 的范围内 ,籽棉产量随密度、总铃数增加而提高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对早熟棉花品种单产皮棉 2 2 5 0kg·hm-2 以上、密度 2 2 .5万~ 2 4 .0万株·hm-2 棉田 ,提出以叶龄为核心的动态生育指标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茶树生长生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棉花适宜种植密度及田间小气候条件,以棉花新陆早45号为供试品种,设计5个不同密度,选择棉花郁闭度最大的开花后期,测定群体不同层次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透光率和光照度,收获期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群体间温度差异较小,而株间梯度温度差异明显,适宜棉花群体间梯度温度差应小于0.4℃。群体间空气相对湿度高密度处理(27.00万株/hm2)比低密度处理(9.00万株/hm2)高3个百分点。棉株间地面透光率应在5.5%以上才能实现高产。棉花种植密度与株高、茎粗、单株铃数、单铃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在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应在18万~22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 10号与新陆早 12号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差异 ,得出高密度植棉理论密度 2 2 5 0 0 0株 /hm2 是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结果显示 ,群体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形成理想群体冠层和获得高产。 2品种相比 ,新陆早 10号较新陆早 12号对高密度反应敏感 ,高密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因此在高密条件下选择新陆早 10号 ,中高密条件下选择新陆早 12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叶面积指数升高 ,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减小 ,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降低 ,对光能的截获率增加 ,由此得出了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 ,为增加棉花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8—2011年进行了人参果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情况下,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人参果的产量、单果重均有明显影响。由4年平均产量得出,采用宽窄行形式株行距,宽行株行距为30 cm×70 cm,窄行为30 cm×50 cm,栽植密度为55 555株/hm2,长丽和爱斯卡两个品种的人参果产量最高,分别为51 300和48 405 kg/hm2;果实单果重也较大,长丽和爱斯卡2个品种单果重分别为219 g和231 g。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籽用南瓜种植业发展迅猛,怎样种植南瓜才能优质、高产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2003年针对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几种种植方式进行不同密度种植试验,以确定南瓜最佳种植方式及适宜密度,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荃银2号为研究材料,设置5个密度水平,研究密度对转双价(Bt+CPTi)抗虫基因杂交棉群体干物质量、LAI、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主要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量以5.4万株/hm2最大,达164.53g/株。处理M4(5.4万株/hm2)、M5(6.1万株/hm2)最大LAI出现时间比M1(3.3万株/hm2)、M2(4.0万株/hm2)提前15d左右。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在盛花期最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密度对棉株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生育期内各处理间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差异显著,M1(3.3万株/hm2)处理与M5(6.1万株/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3.3万~5.4万株/hm2水平范围内,单位面积内群体质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密度为5.4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为2 071.53kg/hm2。  相似文献   

11.
阿克苏棉区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阿克苏棉区开展了氮磷钾最佳配比和施用量(专用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在172.5-241.5kg/hm^2的前提下,氮磷钾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P>K>N;最佳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67:0.23。氮磷对棉花单株铃数影响较大,而钾对单铃重的影响较大。按最佳氮磷钾配比制作成棉花专用肥,其最高产量施肥量为743.2kg/hm^2。  相似文献   

12.
张业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17-117,147
杂交水稻经过20多年的种植,增产优势已被人们普遍认可。但由于受传统的栽培方式和种植观念的阻碍,没有真正发挥其高产优势。为了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给扩大种植杂交水稻地区提供科学依据,海南省琼中气象局进行了大面积杂交早稻高产气象对策的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棉花常规制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适于新疆北疆地区棉花常规制种田的种植密度,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选用3个棉花品种(系)100651、ND012和新陆早45号,设置3个密度1.25×104株/667m2(M1)、1.67×104株/667m2(M2)和2.08×104株/667m2(M3),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品种(系)株高和有效果枝数变化表现为M1M2M3,100651品系有效铃数表现为M3M1,籽棉产量、种子产量、和发芽率均表现为M1M3,种子酶活性表现为M2大于其他密度。ND012和新陆早45号有效铃数表现为M1M2M3,发芽势、发芽率和酶活性均表现为M2高于其他密度处理,籽棉产量和种子产量表现为M3大于其他密度处理。因此,100651品系在密度为1.25×104株/667m2时种子产量和品质最优;ND012和新陆早45号在密度为1.67×104株/667m2时产量和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在河南省新乡市适宜种植密度,选择当地主导杂交棉品种豫杂35号为试验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1.35~3.1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籽棉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新乡地区适宜密度为2.25~3.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三基基因型棉花在二种密度、三个播期下的植株产量分布。结果表明:植株总的产量截留百分率为34.75,在产量截留中,果枝的产量贡献为65%,营养枝占35%。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明 《农村科技》2006,(11):21-22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①品种试验选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23号。②基本情况试验设置在125团农技推广中心25~#-2条田,土壤质地为粘土,有机质含量2.24%,全氮0.15%,速效氮36毫克/千克,速效磷25毫克/千克,总盐0.04%。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4个密度水平,Ⅰ:1.3万株/667米~2;Ⅱ:1.5万株/667米~2;Ⅲ:1.6万株/667米~2;Ⅳ:1.7万株/667米~2,各设3次重复。试验田面积为1.2公顷。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在2种密度水平下不同熟性棉花品种花铃期的光合特性,为南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熟性品种(早熟、中早熟、中熟)棉花为材料,在常规密度(21.00万株/hm~2)和低密度(5.25万株/hm~2)下研究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密度下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常规密度,在低密度下净光合速率存在早熟>中早熟>中熟现象,在常规密度下则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在2种密度下3种熟性叶片SPAD值均呈现倒四叶>倒三叶>倒二叶>倒一叶的现象,叶片SPAD值呈现早熟>中早熟>中熟现象。低密度下的单株铃数、单铃重均高于常规密度,但是由于单位面积株数的差异,低密度下的产量依然低于常规密度。2种密度下的产量性状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因此,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选择21.00万株/hm~2的常规密度和中早熟品种组合能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棉花的株高和叶枝数呈递减的变化规律,第一果枝节位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移栽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上升的变化规律。在洞庭湖棉区,1 212~1 516株/667m2为最佳的种植密度,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从而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棉花无土苗适宜的移栽密度,以棉花南抗9号为材料,采用无土育苗方式,探讨了不同移栽密度对棉花无土苗产量及其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密度2.4万~3.0万株/hm2范围内,无土苗既有较高群体成铃数,又有较高的铃重和产量.其中移栽密度为2.4万株/hm2时,南抗9号无土苗籽棉产量达到4 284.0 kg/hm2.密度为3.0万株/hm2和2.4万株/hm2时,群体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高产棉花打顶调控的群体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北疆高产棉花为研究对象,对3种密度条件下不同打顶时间调控的高产棉花光合势、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冠层透光率、纤维品质和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在密度梯度上,随密度增加棉花产量增加。在225?03和300?03株穐a-1高密度条件下,与同密度下1次打顶(7月5日)相比,2次打顶增产8.4%和13.4%,3次打顶增产6.4%和7.1%。在150?03株穐a-1密度情况下,7月5日1次打顶处理产量最高,2次、3次打顶处理产量分别下降8.2%和6.2%。低密度情况下,棉田苗蕾期LAI较小、漏光损失大,光合势低,是实现高产、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期打顶使群体适宜性降低,导致减产。高密度条件下棉花苗蕾期LAI增加,提高了棉花群体光合势;分期打顶使LAI在冠层中的分布向上向下“分异”,保证了较适宜的LAImax及其在冠层中的合理分布。当密度增加至300?03株穐a-1时,纤维比强度显著下降。生产上宜将最高密度(实际收获密度)设定在225?03株穐a-1左右,既能增强棉花群体的适应性,提高产量,且对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