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筛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法)和参照该法评定的苗期和成株期受害等级为品种的短期受害反应,以SSST法筛选出的1~5级抗性品种采用苗期继续为害10天,成株期继续为害15天所具的其抗级保持期和该期内定期考查等级的平均值综合评定的持抗等级品种的长期受害反应,对比苗期和成株期TN19级时的受害等级,不少品种表现不一致,TN19级后的持抗等级表现也如此,鉴于成株期持抗等级接近我国田间水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在中抗水稻品种上的刺探频率低于抗级品种。虽然褐稻虱在中抗品种上能正常取食,但同化利用率较低。中抗品种受害后,无论是植株损害系数、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程度或产量损失率均显著较感虫品种的少,说明了受害后较之感虫品种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另外,水稻品种受害后呼吸强度均较健株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中抗褐稻虱稻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可将对褐稻虱具中抗水平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与感虫稻种区分开来。但如接虫量过大,则中抗稻种会被评为感虫。此外,当采用植株损害系数评价耐害性时,可用植株生长速率来代替原公式中的植株干物质比率。本法可提高工效,并且不会伤害植株,有利于抗虫品种的后代选育。 相似文献
9.
10.
11.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1979~1990年四川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研究结果,对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与水稻品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四川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83年后优势种群由ZG 群变为ZB 群,出现频率由1982年的零上升为1986年的72.17%,导致汕优2号完全丧失抗性;1989年后,ZA 群小种上升,出现频率由1984年的1.54%上升为1989年的25.00%,优势种群ZB 群下降,其频率由1986年的72.17%下降到1990年的47.85%,致使汕优63大面积发病。不同品种的稻瘟病菌各不相同。汕优2号以ZB、ZC 群为主的4群15个小种、汕优63有ZA、ZB、ZC 3群13个小种,其致病率均有差异。杂交稻的抗性主要来自恢复系,但更换不育系也可充分利用和发挥优良恢复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氨基酸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及与遗传密码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庆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分析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收获的59个早籼品种(组合)糙米的17种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糙米中8种必需氨基酸与9种非必需氨基酸的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氨基酸的绝对含量都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各氨基酸绝对含量的品种间变幅与变异系数均大于其相对含量的变幅与变异系数;糙米蛋白质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赖氨酸是水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少数水稻品种缺乏苏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水稻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相对含量和平均值与其对应的遗传密码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259个水稻品种对57个菌株抗性谱和抗性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7个国内和8个国际鉴别品种以及11个日本抗瘟基因代表品种的抗病谱,除Tetep,Dula r.K_3,东农363,NP-125和K_1较广外,其余品种抗菌率在80%以下,对湖南巳知的小种鉴别力不强。所有供试品种中,抗菌率90~100%的有11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42.5%。根据选择9个代表菌株的测定结果,可将抗病率在90%以上的110个品种分为9个抗病类型(各类型代表品种为赤块矮选,TKM_6,农试4号,红脚粘,城特235。矮脚白米籽,滇瑞137,辐包22和密阳147)。朝六早为感病类型,本文还讨论了抗性谱和抗性类型划分的意义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7个粳型单基因鉴别菌系将黑龙江省的一些粳稻品种(系)初步划分为8个抗性基因型:砦1号型、PiNo.4、Zenith型、福锦型、杜稻型、下北型、关东51号型、爱知旭型;根据供试品种(系)对黑龙江省四个优势小种的反应,将其划分为8个抗性类群,用日本鉴别菌系鉴定属于同一类群的品种,而用黑龙江省优势小种鉴定又被划分为不同类群,这说明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可能含有相同的抗性基因,也可能含有不同的抗性基因。此外,在供试的粳稻品种(系)中没有发现对黑龙江省优势小种呈全抗反应类型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6年,从江苏省主要稻区采集到491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后经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15个小种。其中,ZG1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ZD,ZE种群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各稻区小种分布不同,病害常年流行的太湖稻区种群最复杂。ZG1小种能在大部分品种上分离到,且分离频率很高,ZD和ZE群小种也有较高的分离频率。根据各稻区小种分布,选育和引进相应的抗性品种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早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二化螟在早籼5143和中1061与杂交早籼新香A/71和优IA/66上造成的枯鞘、枯心数,及对不同品种稻株的总糖量和氨基酸总量测定及叶鞘组织硅质化分析,研究了水稻不同品种与二化螟的抗虫性关系。结果表明,虽未出现高抗二化螟的品种,但品种间对二化螟的耐虫性差别明显,中1061对二化螟的耐虫性最强,5143和新香A/71居中,优IA/66最弱。二化螟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消长与糖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糖含量高的品种二化螟发生程度重。硅化细胞多,硅质化程度高的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强。 相似文献
19.
广东优质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1991~1997年育成的619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菌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达80%以上的广谱抗瘟性品种158份,占25.5%;抗性频率60%~79.9%的222份,占35.9%;抗性频率小于59.9%的有239份,占38.6%。绝大部分广谱抗性品种在病区大田中表现优异的抗瘟性。对78个苗头广谱抗性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源主要来自三黄占2号、青六矮1号、粳籼89和28占。三黄占2号和青六矮1号年际间的抗性均相对稳定,粳籼89的抗性下降显著,抗A1小种广谱抗性中间材料28占及其衍生抗性品种(系)有望成为广东优质稻抗瘟育种的新抗源及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20.
稻谷中游离脂肪酸与脂肪酶活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酶活力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谷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其脂肪酶活力下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酶活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同时,稻谷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储藏温度越高,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长速率越快。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长速率与脂肪酶相对活力成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小于0.01,具有高度显著的相关性。用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最大增长速率作为稻谷陈化变质的敏感指标应该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