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了蒙古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系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鲌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万~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时水温在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共产卵663万粒,平均受精率83.0%。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0%,共得鱼苗361.2万尾,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共得全长达3.6~3.8cm的夏花鱼种80.4万尾,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2.
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江苏段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不同自然群体的遗传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蒙古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群体的平均基因多态性为0.664,核苷酸多态性为0.002,不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COI基因序列共检测了10种单倍型,其中4种单倍型在蒙古鲌不同种群间共享,其余单倍型为单个种群所特有。分子变异分析表明79.7%的变异发生在种群内。NJ聚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均表明蒙古鲌不同种群未形成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_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相似文献   

4.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对赤东湖翘嘴鲌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研究,2003年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54%和60%~83%,2004年分别达到了65%~91%和81%~95%。2003年出夏花苗种2.4万尾,成活率为10%;而2004出夏花苗种125万尾,成活率为70.0%~80.4%。  相似文献   

6.
红鳍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俗称“白刀”,属鲤科、鲌亚科、鲌属,为闽江流域优质经济鱼类之一。红鳍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长期以来,市场销售的红鳍鲌一直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上市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把红鳍鲌开发成淡水名优养殖新对象,自1998年以来,我们连续多年开展了红鳍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本文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来源与培育 1.1.1亲鱼来源 用于人工繁殖试验的亲鱼,系福州琅岐经济区附近江河水域采捕的野生红鳍鲌鱼种(个体重0.2~0.3Kg),在普通养鱼池塘培育至性腺…  相似文献   

7.
施氏鲟人工繁育技术的总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云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使用外源激素诱导法所得的云纹石斑(Epinephelus moara)雄鱼和雌鱼作为试验用鱼。亲鱼经营养强化后,进行人工催产和采卵授精,受精率达68.5%~83.2%。研究结果表明:该鱼受精卵在水温20~22℃、盐度28~31‰、pH 7.9~8.0的外界水环境下,44 h后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76%~91%;初孵仔鱼经56d培育,完全变态成为幼鱼。在试验中收集到人工授精上浮好卵(受精24 h后)9.6 kg,共获体长>3 cm的云纹石斑鱼苗23万尾,成活率为1.5%。研究结果将为云纹石斑鱼在我国大规模人工繁育提供数据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池塘中采用常规苗种培育技术培育翘嘴红鮊鱼种,在2.1亩池塘经过6个月的培育,收获翘嘴红鲌鱼种1249千克,单产595千克/亩,平均规格57克/尾,成活率73%,投入产出比1∶27。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分析兴凯湖定点同日随机采集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兴凯鲌C.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的活性,比较2龄鱼和≥3龄鱼两实验组样本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四种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蒙古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高于肠道,其他三种鲌类肠道脂肪酶活性高于肝胰脏(P0.05)。2龄和≥3龄鱼蒙古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翘嘴鲌和兴凯鲌分别次之(P0.05);2龄鱼兴凯鲌、蒙古鲌、翘嘴鲌肠道蛋白酶活性较高,≥3龄鱼蒙古鲌和红鳍原鲌显著高于兴凯鲌、翘嘴鲌(P0.05)。2龄组和≥3龄鱼翘嘴鲌肠道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均较高,≥3龄蒙古鲌和兴凯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翘嘴鲌和红鳍原鲌(P0.05)。本研究结果对科学保护与利用相关鱼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鑫  黄凯  谢瑞涛  张盛  林岗 《水产养殖》2010,31(1):13-17
对江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进行了试验。以PG(鲤鱼脑垂体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药物进行混合催产,水温24~26℃,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为90%以上。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进行人工授精,用塑料网片着卵板粘卵,在孵化池内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7%。研究结果表明:江黄颡鱼在广西的适宜催产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底,工厂化育苗的饵料可用丰年虫和适口虾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于2003年8月起进行野生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亲鱼培育研究,并2009年5月3日—9日进行了人工繁殖技术和鱼苗培育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昆明裂腹鱼在人工驯化养殖条件下,能在池塘内正常生长发育。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4龄,雌鱼以5~6龄最佳。采用二次胸鳍基部注射,催产孵化水温为14~17℃,效应时间平均为46h,平均孵化时间为176 h,鱼苗经60 d培育(平均水温14~18℃)体长可达5.05 cm。  相似文献   

14.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5.
点篮子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2008年4~6月在海南进行了点篮子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610×104cell,孵化出仔鱼342.4×104ind,经过30 d土池生态培育,培育出体长约2.5 cm幼鱼32.5×104ind,土塘培育苗种成活率达16.1%。点篮子鱼适宜催产的环境条件为:水温25.5~27.7℃,盐度33.0~34.5,pH值7.9~8.5,DO值6.0~8.8 mg/L。A、B、C三种药品配伍进行催产效果最好,获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0.0%~80.0%、83.2%~90.5%和71.2%~76.8%,效应时间缩短到15~16 h。点篮子鱼受精卵为半浮性卵,孵化积温为649.25时度。当盐度低于26.5时,点篮子鱼受精卵沉于水底;盐度高于38.5时,则浮于水面。水温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15℃、20℃试验组胚胎分别发育至原肠晚期、胚孔封闭期死亡,35℃条件下胚胎发育终止于胚体形成期,30℃试验组初孵仔鱼的活力差,畸形率高。点篮子鱼胚胎发育的适温为25℃左右。盐度对点篮子鱼的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在盐度34.4~45.7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在盐度30.2~34.4范围内,孵化率在60%以上,畸形率在10%以下,最适盐度范围30.2~34.4。初孵仔鱼全长为1.00~1.20 mm,油球一个,出膜3~4 d开始摄食小型轮虫和藻类。点篮子鱼苗15日龄前生长缓慢,之后生长迅速,平均全长与日龄回归方程式为:y=1.120 7e0.109 4x,R2=0.979 5。  相似文献   

16.
施学文 《福建水产》2011,33(5):48-51
利用长200m、宽5.2m、高4.5m的山洞,在6m^2和0.48m^2的养殖池中用石板材和鹅卵石搭设人工洞穴,以人工养殖的Ⅴ-Ⅶ龄的子二代大鲵作为亲体开展人工繁殖研究。亲鲵培育水温19.0~20.5℃,pH7.2—7.3,DO5.8~7.4mg/L,光照〈300Lux;催产选择在7月上旬进行。激素选用LRH-A2+HCG,剂量LRH—A2 10-20ug/kg+HCG1000~2000IU/kg,雌雄同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受精卵孵化温度18~18.5℃,pH7.2~7.3,DO6.0—8.0mg/L,光照〈100Lux。2010年7月催产雌鲵26尾,雄鲵24尾,催产后第4d,4尾雌鲵产卵3800粒,获受精卵962粒,受精率25.32%。受精卵经35—38d的孵化,共孵出稚鲵172尾,孵化率为17.88%。  相似文献   

17.
郑乐云 《福建水产》2011,33(4):37-41
实验观察了20℃、23℃、26℃、29℃和32℃等不同水温条件下鳝鱼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6℃条件下,鳝鱼的日均产卵量最大,受精率最高,26℃是鳝鱼产卵的最佳水温;实验设置了10种不同的雌雄鱼配组方式,结果发现16+1辛组、2艿+1早组、46+1早组的雌雄鱼配组方式雌鱼产卵量最大且受精率最高,是鳝鱼产卵的最佳配组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池塘养殖条件下镜泊湖蒙古鲌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和胚后发育。试验结果显示,池养蒙古鲌人工催产的适宜时间为6月上旬,水温为23~26℃。混合激素400IU/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A2+2mg/kg地欧酮,催产率达80%以上。镜泊湖蒙古鲌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半透明,属沉黏性卵;平均卵径为(1.10±0.03)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1.42±0.05)mm。水温23~25℃时,受精卵至破膜需38h,积温926.3℃·h。镜泊湖蒙古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6个发育阶段,进一步细分应为21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4.32±0.31)mm,当达到(5.70±0.47)mm时开始平游摄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细角滨对虾的人工繁育试验,总结其人工繁殖和幼体培育技术;阐述了亲虾培育、暂养促熟,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讨论了细角滨对虾的繁殖特点,水环境与亲虾繁殖的关系,实行生态育苗的必要性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繁殖生产实践的探索,总结了一种从产前准备到催熟、催产、孵化和出苗五个生产阶段的苗种批量生产的方法。通过受精卵生物学实验、不同雌雄比生产性试验,提出雌雄分离单性催熟、混合催产素集中注射、同步催产、卵与亲鳅快速分离和发塘标志性形态特征判定等多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实现了苗种快速批量生产。三组不同雌雄比的生产试验表明:繁殖亲鳅300组,雌雄比为1∶0.85时,孵化率为70.31%,出苗量最高,出苗152.7万尾。该研究为加快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规范人工繁殖和苗种批量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