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施永新 《植物保护》1985,11(6):48-48
我区多年来一直沿用六六六毒沙防治玉米螟,效果甚差,经试验,用50%甲胺磷乳油10000倍稀释液,每株灌10—20ml,杀虫效果达100%,同样稀释倍数的2.5%溴氰菊酯和20%杀灭菊酯防效分别为94%和90%。 1983年在栖霞县藏家庄镇和中桥乡,用50%甲胺磷乳油8000倍稀释液进行20000亩防治试验示范,对玉米螟防效比六六六毒沙提高45%。 甲胺磷是高毒农药,但稀释8000—10000倍后就比较安全了。施药时,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顺行前进,遇到玉米螟为害的花叶株,  相似文献   

2.
广灭灵细粒剂是以甲胺磷为主要活性成份的淡黄色、微粒缓释制剂,微粒为20—100目。绥释剂可以使有效成份以相当低的剂量稳定而连续地释放,使用量大大减少,而且也降低了残留,减少了污染。同时,能改善高毒农药的安全性,使“高毒农药低毒化”。由于缓释剂农药释放时间较长,对主要防治对象有较长的控制时间,可以使“短效农药长效化”。 广灭灵细粒剂与甲胺磷乳剂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杀虫谱广 广灭灵细粒剂能防治多种作物的害虫,尤其对玉米螟、稻飞虱有特效:每亩用量0.7-1.0公斤(相当于50克甲胺磷乳剂)防效可达99-100%。对水稻二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是贵州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按常规使用0.08%粉锈宁农药直接拌干玉米种防治此病,防效差,易产生药害。将粉锈宁与聚乙烯醇等复配成缓释剂后拌萌动的玉米种,解决了药害问题,还提高了防效。  相似文献   

4.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灭幼脲类——TH_(6040)对玉米螟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及显著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证明:玉米螟低龄幼虫在含有3ppm浓度TH_(6040)的人工饲料中取食后,存活率降低88~100%。田间试验证明:在春玉米心叶末期施用一次0.045%TH_(6040)颗粒剂,第一代幼虫存活数量降低80%。由此看出,具有改变昆虫生理功能作用的TH_(6040)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卵繁殖玉米螟赤眼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柞蚕蛹血淋巴40%,10%的麦乳精溶液30%,鸡蛋黄20%,N‘S溶液10%为培养液,聚丙烯薄膜为卵制成人工卵。除以8%聚乙烯醇溶液作为引诱剂,繁殖玉米螟赤眼蜂。处理组人工寄生率、化蛹卵率、羽化卵率和寄生效率分别为61.85%、78.16%、85.79%和0.5488,则对照组仅分别为28.18%、18.56%、23.60%、0.0123,产卵引诱物质能明显提高玉米螟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德钧 《植物保护》1984,10(5):13-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上海地区各代玉米螟幼虫自然寄生率为10—30%,最高可达50%左右,对玉米螟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研究螟虫长距茧蜂的应用价值及大田释放过程中,常常在预定的时间需要一定数量的成蜂,因此蜂茧保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80—1982年进行了茧的发育起点及低温保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玉米螟作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繁殖和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结果,试验在北京和山东平邑进行。用11种害虫作寄主繁蜂,以玉米螟为最合适。玉米螟可以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用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时间,人工诱导进入滞育的玉米螟作寄主,寄生率达69.1%以上,繁蜂所需时间30天左右,每头幼虫繁蜂数为35.7头。在5、10、15℃中贮存肿腿蜂,以5℃中的死亡率为最低,贮存1、4、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8.8%、41.2%、67.6%。在10℃中贮存1~6个月不影响寄生率,但出蜂数和雌性比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长期连续用玉米螟繁蜂,肿腿蜂生活力减退,用红缘天牛复壮,取得良好结果。1983~1984年在100余亩面积上释放肿腿蜂防治咖啡虎天牛和菊花天牛,寄生率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9.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10.
用1%吡蚜酮缓释剂4个不同用量,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结果表明,1%吡蚜酮缓释刑4个不同用量对稻飞虱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1%吡蚜酮缓释剂每667㎡剂量1000g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尹英华 《植物保护》1981,7(6):41-41
如何正确评价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问题,有的同志有怀疑,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能够提高螟卵寄生率,压低虫口控制为害。 自1974年,我县一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1980防治面积22.8万亩,放蜂区较对照区寄生率显著提高,历年稳定在80%左右(1978年为78.98%、1979年为81.91%,1980年为78.71%),但自然寄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内吸剂农药的使用技术,1979——1981年我们进行了久效磷加聚乙烯醇涂茎防治棉铃虫的试验和示范,经过室内毒性测定,田间试验和近万亩示范防治效果证明,单株涂药20—30毫克,每高峰涂茎—一次能有效地控制危害,且兼治伏前蚜、盲蝽象等害虫。 一、药剂:5%久效磷乳油,青岛农药厂产品;聚乙烯醇(固体),北京有机化工厂产品。 二、方法:1.久效磷聚乙烯醇液剂的配制:首先将聚乙烯醇一两溶化于3斤沸水中,待冷凉后再加入50%久效磷乳油一斤,边倒边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均匀即成。2.涂茎方法:棉田一代棉铃虫发生期,用涂茎器在棉茎一侧第一果枝下涂药长约1.5—2寸,单株涂药20—30毫克。3.药效检查:室内药效测定,田间药效试验,均设不施药或喷洒常规农药为对照,试验前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化学农药的施用易产生农药残留,从而产生玉米食品安全问题。为选择出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安全高效生物杀虫剂,采用药液滴心的方法,以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为对照药剂,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玉米螟进行了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600倍液对玉米螟的防控效果最好,对玉米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都安全,是玉米防控领域较理想的推广应用产品。  相似文献   

14.
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亩施菌量相等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喷雾,粉剂喷粉和手撒颗粒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用2.5×10~4亿孢子/亩剂量,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玉米螟幼虫可减少90.5~91.6%。用同上剂量和剂型,在两个乡镇1.2万亩玉米上大面积防治示范,三种施药方法玉米螟话虫数分别减少86.9%、80.7%和78.5%。其中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较高,防治费用较低,无粉尘污染,菌剂便于运输及贮存,且适合于超低量喷雾,有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提取并纯化Cry1Ba3蛋白截短片段,用饲喂人工饲料的方法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Cry1Ba3截短片段对亚洲玉米螟有良好的杀虫活性(LC50=5.29 μg/g,95%置信限为3.96~7.10 μg/g)。而纯化的Cry1Ac蛋白60 ku的活性片段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LC50为0.83 μg/g。提取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的BBMVs,用纯化的Cry1Ba3和Cry1Ac蛋白进行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显示Cry1Ba3与Cry1Ac在亚洲玉米螟中肠的结合没有竞争作用,说明两种毒素在亚洲玉米螟BBMVs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受体。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玉米螟在张家口地区一年发生两代,分布普遍,为害严重。虽经连年越冬防治,处理玉米秸杆比较彻底;玉米心叶末期防治一代也很普遍,但是两代螟害无明显减轻趋势,春玉米被害株率心叶期约30—50%,穗期可达50—90%。为此1977—1979年我们从寄主植物角度研究各代玉米螟发生的虫源,进一  相似文献   

18.
经1979—1982年小区试验,用颗粒剂点施器将3%1605颗粒剂施入玉米、高粱心叶内防治玉米螟获得成功后,1983—1984年被正式列为辽宁省玉米螟综合防治开发试验研究项目之一。两年来累计开发面积16.19万亩。防治玉米螟效果平均为90.14%,兼治玉米蚜虫效果平均为97.81%。据1984年7月试验点调查,兼治二代粘虫效果平均为99.29%,取得了一次施药防治3种害虫的理想效果。 该剂型已于1985年1月在徐州由化工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认为是目前国内取代有机氯农药的一个较好剂型。  相似文献   

19.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5×10~6孢子/头,而由7.4天减至5.2天。但在同样剂量下,Np对亚洲玉米螟的LT50要比Nf的长2.2至3.5倍。由此认为Np较Nf更适于作为玉米螟虫口的长效控制因子,特别是在Nf难以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持续的2~3代区。  相似文献   

20.
分析忻州市忻府区南胡区域测报站和原平市阳武一村测报站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情况,发现忻定盆地一代玉米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冬后百秆幼虫存活量、6月份降水量等因子有一定关系。总的趋向是冬后幼虫的存活量大、灯下成虫始见期早、6月份灯下成虫量大、6月份降水量多时,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分别验证两个测报站的历史资料.预报准确率均在87%以上。如果再结合当年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5—6月的平均气温等进行综合分析,就能进一步减少误差,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