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6年1:1 600 000的行政区划图及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对阿克苏地区1996~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0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体动态特征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加;(2)10年间阿克苏地区土地结构变化绝对指数为8,其中:园地,交通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牧草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小;(3)引入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和揭示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特征,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6期(每5年1期)的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 a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30 a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湿地和农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缓慢;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来看,转出面积以农地和林地为主,转入面积以农地、林地和湿地为主.(2)未来30 a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上体现了以农地为主,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湿地为辅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前25 a的演变规律基本保持一致.(3)与1990—2015年相比,2015—2045年普者黑岩溶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建筑用地增长率明显提高,湿地增长率降低,农地和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3.
2003-2008年香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和2008年两期SPOT5卫星影像,对香港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探讨和分析了香港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5 a间香港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土地利用总面积略有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急剧减少,灌丛和草地显著增加;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微小,目前已处于缓慢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5.
运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LUCC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处于昆仑山区的新疆和田地区1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2025、2030年和田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16年来和田地区为代表的昆仑山区土地利用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与幅度反映2000—2015年和田地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明显,分别增加了985、21 km2,其他各类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最多的是草地,减少面积555 km2,其次是未利用地,减少面积398 km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15年耕地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较大,其他地类单一动态度较小,表明在研究期间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其他地类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减少。从土地利用转移方面来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2000—2005和2010—2015年,转移地类主要是发生在草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转移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沿河流纵...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2009年酒泉市第2次土地详细调查数据,采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方法,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类型3个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减少量最大的是牧草地;在空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很平均,水利用地分布不均匀,但总体上相对合理,牧草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分布很不均衡,耕地、居民地和园地分布极不均衡;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上,除肃州区外,中部绿洲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都在中、低一级,其中玉门市、金塔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2 4,0.224 2,敦煌市和瓜州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54 4、0。071 2,属低中多样性,且与其他县区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定西市1998-2007年10 a间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10 a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定西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逐年外流,其中耕地每年外流的幅度最大;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其中林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牧草地的变化不明显.据此认为,定西市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防止耕地数量减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现有林地,适当供应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8.
喀什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监测喀什绿洲土地利用动态扩张程度及其变化方向,以2000年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喀什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转移矩阵、空间趋势分析、核密度分析和CA-Markov模型等方法,探究喀什绿洲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模拟预测喀什市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未来其土地空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17年间喀什绿洲在空间趋势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整体由西南往东北方向发生偏移,绿洲图斑的空间规模整体呈现出增大趋势.在数量转化上,喀什地区各县市各土地类型之间均存在相互转变,未利用地面积转变最多,分别转化为建筑用地、耕地、草地和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增加面积相对最多,其净变化比率均在40%以上.县域尺度上,喀什绿洲各县市土地利用变化密度呈现出"中心式扩散趋势",整个地区变化密度值以喀什市为首,其相邻城市伽师县、疏勒县和岳普湖县紧随其后,土地变化最为活跃.在未来演变方面,喀什市城镇化的进程将以原有城市群为中心,向北继续扩张;建筑用地的图斑相较之前将更为紧密和连续,城镇化发展迅速;水域的面积将出现减少的趋势,需要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了解淮南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1986、1999和2012年淮南煤矿区卫星影像解译或者矢量数据进行归类,获得3个时期淮南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据此计算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定量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淮南煤矿区城镇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保持上升势头,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点及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1986~2012年淮南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逐渐增大,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以黄冈市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对Landsa5 TM影像进行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黄冈市2001年和2009年两期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置矩阵,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黄冈市土地利用的未来时空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9年间黄冈市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类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其他类型增幅较小;林地、裸地和水体面积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林地下降最快,其次是裸地,而水体下降较小。黄冈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面积大小为:其他类型耕地建设用地裸地林地水体沙洲,沙洲、耕地和林地的变化速度快,其他3种类型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沙洲、裸地和水体的年变化率较大,其中沙洲最大。  相似文献   

11.
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新郑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郑市土地利用类型在2000~2005年变化幅度较大,年均变化率达0.75%,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园地,新郑市土地利用处在发展期。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危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9-10282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在GIS支持下研究1993,2000及2007年珲春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定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过程、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度、土地利用偏离度、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993~2007年,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占总面积变化的86.4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增多.此研究将为珲春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奎奇  赵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66-7168
笔者选取了淮安市楚州区、洪泽县进行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研究,采用了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2区域2000年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表明:①2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区别较大,其中洪泽县受人类干扰较少的景观类型占52.52%,而楚州区仅为14.24%,这也受客观因素制约。②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按平均斑块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楚州区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洪泽县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③2区域景观要素类型的结构特征表明楚州区较洪译县耕地破碎度、空间导质性更大;2区域斑块数量均较多,但洪译县斑块密度更小,且其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更趋于规则;两区域的水域景观差别显著;两区域林地、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其景观形状指数差别也不大。④2区域总体景观特征表明,洪泽县景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破碎化指数相对较低。该研究总体反映了在研究区域的人类活动处于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5.
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代表,研究芜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芜湖市1995、2005和2015年的TM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破碎化过程,采用转移矩阵和不稳定斑块图谱分析景观类型变化和稳定性,并分析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芜湖市景观格局类型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景观指数表明20年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各类土地景观相互转化明显,且随时间变化转化关系愈发复杂,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逐渐取代耕地的主导地位,耕地和林地同为最主要的转入者和转出者;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移概率最高,最易转化;水域和建设用地较为稳定。20年时间跨度里芜湖市景观格局破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不稳定性增强。而这些变化都在降水与气温变化、人口与社会经济增长以及政府决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鹏  王亚娟    刘小鹏    温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7-203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GIS技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沿海的电白县为例,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景观格局划分,并通过其指数的变化对局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电白县沿海滩涂沼泽面积明显增加,水域大幅度减少,其余也有一定量的增减。土地利用斑块数目增加,分维数和分离度呈增加趋势,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下降趋势,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下降,优势度有所增大,破碎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域尺度对中国粮食主产区157个产粮大县(含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2000—2015年的耕地压力空间属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GM(1,1)模型对其2016—2030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拟合、预测。结果显示,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负荷较重,但随着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升,157个产粮大县的总体耕地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0.88下降到了2015年的0.66。截至2015年,研究对象中共99个产粮大县处于安全压力区,20个产粮大县处于潜在压力区,31个产粮大县处于轻度压力区,而江苏省邳州市,四川省安岳县、简阳市、宣汉县、岳池县、南部县、资中县7个产粮大县处于中度压力区,存在潜在耕地压力风险。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显著,马太效应增强,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态势。研究期内,总体耕地压力承载系数持续减小,耕地压力敏感系数波动显著,呈“W”形波动态势。在不考虑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预测到2030年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建立耕地压力变动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质量、化肥投入、种植结构、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压力变动的显著影响,认为改良种植结构、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仍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有效地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以1999、2003和2009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定量分析和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09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普定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土地利用面积的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结构与形状变化的特征,其中土地利用面积动态变化与景观异质性改变为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子。2)从面积变化上看,研究区大量耕地、裸地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特征,面积分别增加了53%、50%和140%,同时耕地面积减少了133.32 km2,减少幅度明显。3)从结构与形状指数上看,区域景观斑块总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斑块面积有所下降,生态系统格局呈现破碎化加剧的趋势。4)从景观异质性上看,优势组分更加多样化,景观异质性程度逐渐上升,生态景观整体趋于规整,其中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空间更加集聚化,但耕地和裸地分布分散化,破碎度有所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