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虫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饲喂四季豆的种群中77.8%个体有4龄,饲喂玉米、甘蔗及玉米甘蔗混合食物后90%个体有5龄,而饲喂茼蒿的种群可达6龄.饲喂四季豆的亚洲玉米螟F1代幼虫总的发育历期最短,仅12.52 d,而饲喂玉米、玉米与甘蔗混合食物的个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分别为 31.0 d和28.17 d.F2代幼虫总发育历期比F1代短;F1代亚洲玉米螟末龄幼虫体重以饲喂四季豆的最大,单头体重达 56.13 mg,与饲喂甘蔗的个体体重(51.80 mg)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饲喂玉米+甘蔗的最低,仅 27.88 mg,与饲喂茼蒿的(34.31 mg)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的亚洲玉米螟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以饲喂茼蒿的最高(217粒/雌).F2代卵的孵化率比F1代低,且饲喂玉米、四季豆及茼蒿的F2代中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而饲喂甘蔗及玉米+甘蔗的雄虫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种群分化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低温冷藏(T=4~6℃、RH=70±10%)不同时间对蛹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卵的历期、卵的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冷藏5、10、15 d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冷藏20 d以上蛹的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冷藏15 d以上的蛹的羽化率比对照显著降低,冷藏20 d的羽化率仅为29.50%,冷藏30 d不能羽化.低温冷藏对成虫的生殖力也有影响,冷藏5 d其成虫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与对照无差异,冷藏10、15和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22.54、115.85和18.3粒,孵化率分别为92.25%、88.35%和65.25%,比对照(309.76粒和97.50%)显著降低,但卵的发育历期均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4~6℃、RH70±10%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蛹低温冷藏最佳时间为5 d,最长时间不要超过15 d.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第1,2代玉米螟各虫态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率的连续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玉米螟各代的虫量基数只是影响当代发生程度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决定发生程度。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当代发生数量呈正相关,与田间落卵量关系更为密切,与发生时期关系不大。发生数理与发生历期呈正相关,第1,2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表现为间断性和相对独立性。第2代玉米螟的田间产卵量是第1代玉米螟的3.75~7.1倍,造成玉米被害率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4.
玉米叶片对亚洲玉米螟拒产卵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遗传.这种作用与玉米叶片的含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69※※),并与玉米的生长势、叶片颜色有关,生长势弱、叶色发黄的植株,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引诱作用.亚洲玉米螟喜欢早糖分含量高,叶色浓绿、叶片平伸、宽大的叶片上产卵.  相似文献   

5.
较系统地观察了刀豆氨酸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含刀豆氨酸(0.5~2.0mmmol/L)的半人工饲料后,五龄幼虫体重明显增加,幼虫,预蛹和蛹死亡率升高,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在预蛹、肾和成虫期,处理组出现大量畸形个体,畸形的程度和数量随刀豆氨酸浓度的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生殖力(产卵率和受精率)随刀豆氨酸深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试验表明,刀豆氨酸对雌蛾的作用是引起生殖力下降的主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8℃,22℃,26℃和30℃4个处理,对5个种10个品系的赤眼蜂进行了亚洲玉米螟寄生潜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温度并不是影响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重要因子,其种间或同种不同品系间对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种及品系及利用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含量的氮和糖两个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氮,糖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所取食人工饲料中氮和糖含量的增加,幼虫存活率和体重随之增加,历期缩短,取食不同氮和糖含量人工饲料的幼虫相对生长速率3龄均大于5龄,氮对低龄幼虫生长的作用大于高龄,而5龄幼虫的生长则明显受饲料中糖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7年,在武昌室内恒温26℃±0.5、相对湿度70%±5、日光照18小时的条件下,观察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Gueaee)卵粒的外表颜色及内部胚胎发育的变化。将胚胎发育期划分为四级,即:1.卵裂,胚盘及胚带形成,胚体开始分节期;2.附肢形成,胚体缩短期;3.背合,胚动期;4.继续背合,静止期。卵的整个历期为107±3小时。  相似文献   

9.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组建了斯氏线虫不同施用方法的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得出撒施线虫颗粒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4303,喷施线虫悬浮液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9778。撒施线虫颗粒剂优于喷施线虫悬浮液。撒施线虫颗粒剂是组建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率、羽化率、成活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短。配方1和配方3的饲养效果次之,配方4的饲养效果较差。【结论】饲料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配方2是适合亚洲玉米螟生长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2.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35-138
为明确玉米产量损失和害虫危害的关系,田间条件下采用剖秆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虫孔在玉米植株各部分呈现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来看,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最多,雌穗上桃蛀螟数量和虫孔数最多,雄穗上三者均最少;从水平分布看,穗上节、雌穗节、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显著多于桃蛀螟,而雌穗上桃蛀螟显著多于亚洲玉米螟。整株玉米上虫孔数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上节桃蛀螟数量呈正相关,而穗重与整株虫孔数和雌穗虫孔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穗粗与穗下节桃蛀螟数量呈负相关。因此,建议把整株或者雌穗虫孔数作为衡量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SCEE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随着SCEE含量的增加,幼虫均重增加量也随之降低,高含量或低含量的SCEE处理后,幼虫的死亡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Bt玉米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在72 h后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则在24 h后就受到抑制,72 h时酶活与对照组的比值仅为0.3.随着取食时间增长,酶活力减弱,幼虫的体重也显著低于对照,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铜(Cu2+)胁迫条件下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亲代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为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亚洲玉米螟幼虫为材料,在标准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500 mg•kg-1)的重金属Cu2+,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3代,系统观察重金属Cu2+胁迫对亚洲玉米螟亲代及其子代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与Cu2+胁迫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引起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分别为100、50、50 mg•kg-1,引起各代化蛹率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分别为200、50、50 mg•kg-1,其中Cu2+浓度20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子一代和子二代幼虫死亡率高达20%以上,Cu2+浓度500 mg•kg-1处理的各代幼虫化蛹率均低于80%,Cu2+浓度200 mg•kg-1处理的子二代成虫羽化率低于50%。亚洲玉米螟的幼虫体重和蛹重与Cu2+胁迫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引起各代幼虫体重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均为50 mg•kg-1,引起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蛹重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分别为500、50、50 mg•kg-1,其中Cu2+浓度5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各代3龄、5龄幼虫的体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Cu2+浓度500 mg•kg-1处理的亲代蛹重显著低于对照,其他Cu2+浓度处理的蛹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u2+浓度5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子一代和子二代蛹重显著低于对照,Cu2+浓度25 mg•kg-1处理的蛹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亚洲玉米螟各代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与Cu2+胁迫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Cu2+浓度5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各代幼虫历期显著高于对照,Cu2+浓度20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亲代蛹历期、Cu2+浓度10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子一代蛹历期和Cu2+浓度5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子二代蛹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亚洲玉米螟各代成虫单雌日产卵量和生殖力与Cu2+胁迫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Cu2+浓度50 mg•kg-1及其以上浓度处理的各代成虫单雌日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Cu2+胁迫所有处理的各代成虫生殖力均显著低于对照。Cu2+胁迫对亚洲玉米螟连续3代卵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卵孵化率与Cu2+胁迫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取食Cu2+浓度100 mg•kg-1处理的子二代卵孵化率仅有66.88%。【结论】重金属Cu2+连续胁迫对亚洲玉米螟亲代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与Cu2+胁迫的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玉米螟综合防治,通过调查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田间落卵和卵的孵化进度以及幼虫发生情况,明确了黑龙江省中西部(大庆)地区亚洲玉米螟蛹和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及幼虫的发生规律。大庆地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一代,化蛹高峰期出现在7月3日,羽化高峰期为7月11日,落卵高峰期为7月23日。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放射化学法(RC)与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了被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寄生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结果发现,被寄生的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和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蛹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的动态变化。与玉米螟卵内激素变化显不同,说明早期被寄生的玉米螟卵内进行的是玉米螟赤眼蜂的个体发育,而玉米玉米螟的胚胎发育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8.
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56-357,359
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各代次在玉米、棉花上的分布转移规律不受玉米栽培方式的影响 ,一致表现为 :1代基本上发生在玉米田 ;2代期有少量转入棉田为害 ,但仍以玉米田为主 ;3代期大多数转移到棉田为害 ,成为危害棉花的主害代次。从发生为害的数量来看 :1、2代亚洲玉米螟的差异不大 ,但在 3代期的棉田内发生了分化 ,春玉米直播类型区棉田的亚洲玉米螟百株虫量和铃害率分别为春玉米移栽类型区的 2 .12倍和 3 .2 0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移栽玉米田内的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加快 ,收获期提前又与 2代亚洲玉米螟最易受损的化蛹高峰期吻合 ,加之玉米收获物提早离田带走部分虫体等因素起了压低棉田 3代虫源基数的作用所致。通过调查还发现 ,春玉米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对玉米来说 ,兼有节约用种量 ,解决苗期鼠害 ,苗床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生育期提早 7d左右 ,最终产量增加一成以上等效应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氮和糖含量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在含糖量为22.27%,含氮量分别为1.69%,2.25%,3.01%,3.67%,4.42%和含氮量为3.01%,含糖量分别为13.14%,16.43%,22.27%,29.66%,32.49%的两个系列人工饲料上的取食选择、速率和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高氮、低糖含量的饲料,而高龄幼虫则喜食低氮、高糖的饲料。3龄幼虫在含氮3.01%和含糖22.27%的饲料上,相对取食速率最快;5龄幼虫的相对取食速率则随所取食饲料含糖量的增加而加快。取食高氮、糖含量饲料时,5龄幼虫的首次取食前时间显著延长,12h内取食次数减少、取食总时间缩短;取食含氮3.01%,3.67%和含糖22.27%的饲料时,5龄幼虫的取食总时间最长。说明饲料中含糖量的增加有利于高龄幼虫的取食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采用浸虫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5%氯氰菊酯EC15%阿维·三唑磷EC,致死中浓度(LC_(50))值分别是42.729、56.839、106.688和933.447 mg/L;药剂处理48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和24 h相同,LC50值分别是20.536、31.461、32.410和202.144 mg/L;处理72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5%氯氰菊酯EC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15%阿维·三唑磷EC,LC_(50)值分别是10.072、11.881、12.825和39.568 mg/L。因此,可选用低毒的45%毒死蜱EC和5%氯氰菊酯EC来降低田间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