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今天,适逢赵树理百年诞辰,抚今追昔,启示良多。赵树理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而他的顺荣枯逆,也与“三农”在全社会的地位息息相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当土地改革方兴未艾、农村天翻地覆、农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2.
从1930年开始写作到1970辞世,赵树理创作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中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再现了农村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农民集体上访形势,既反映了农民群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与意愿,也暴露了农民在法律素质方面的欠缺问题。农民的法律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自治进程,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关于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的对立描写最为突出.在作品中,霍桑十分深沉地表现了加尔文教的统治对人们的摧残和留在人们心灵上的烙印,描写了宗教压抑下的变态心理,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思想里也充满了矛盾,充满了消极处世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他经常陷入苦思冥想,执着于加尔文教义上的"恶"的概念,并往往从这一观念出发来看待社会现象,把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作者一方面身受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极其普遍存在的宗教的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作者本人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的要求.然而,自始至终,霍桑站在自然法则的一边,热情地赞美野蔷薇及人们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本文拟从社会学及心理学入手,对作者创作的心理历程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离村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作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农村衰落的重要标志。苏南农民离村的形态反映出历史的复杂面相。它是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苏南地区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苏南农民离村问题并不严重,一般是在农村出现劳动力过剩后,仅靠农业生产无法维持家庭各项开支,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为农民离村创造了条件。农民离村促进了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沉重的人口压力得以纾解,从而支撑起过密化的小农社会。  相似文献   

7.
杜润生 《百姓》2001,(10):4-5
李昌平,一个时代的发言者,原中共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2000年3月8日,他怀着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同情,向国务院领导如实反映“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引起国内外各界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本刊曾在2001年第6期刊发了他为本刊撰写的《说句实话不容易》一文,介绍了他给国务院领导写信的前后经过。如今,已经离职的李昌平,把他在18年农村基层工作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考,给国务院领导上书前前后后的经历整理出书,取名《说句实话不容易》。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选发了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为此书作的序和书中的部分内容,以便读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还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民生、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是农业问题始终与其他问题相互交融.波澜壮阔的中国事业,发端于农村.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农村的地地道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来说,和谐乡村社会的构建,是全民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殷实富足,是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物质前提.二、农民素质的提升,是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关键.三、农民人际关系的整合与重构,是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基础.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和谐乡村社会构建的艰难一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保险现状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问题,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险的困难在于国家财政资金紧张和广大农民生活不充裕.国家要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必须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险,因此国家必须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借助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本文构建了筹集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新模式,国家只要合理利用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完全有能力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13.
李苏 《农业考古》2006,(3):192-194
哈代是一位被中国读者熟悉、喜爱的英国作家,也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印烙着他农村的生活经历,贯穿着他浓浓的乡村情结.本文对哈代作品中的农村背景做了一个简单概述,并列举哈代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农村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础、在农村.新农村理事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中,逐渐彰显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适应了村民自治的需要,农村和农民面貌正在发生较大变化,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其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社会经济中出现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连.而引起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与制度不完善有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近年来增长出现停滞状态是问题的关键,农民的增收,不能仅凭短期因素的刺激,而是要看到其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如何发展农村的问题实际上是反映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取向,解决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问题,既是在"三农"之外,又要在"三农"之内,既要在近期又要在长期.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没了土地就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事关构造平安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问题,必须十分重视.目前农村的土地纠纷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是做好农村工作,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民工荒”现象的研究是目前三农问题的一个热点.“民工荒”的产生有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也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问题上的责任缺失.从政府责任视野下剖析”民工荒”问题,重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新路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靖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2):70-71,69
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说到底是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宏观目标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文章正是顺应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阐述了中国目前农民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在阐述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义之后,提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蔡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49-10750,10752
分析了《东方杂志》"农民状况调查"专号的刊出背景,探讨了专号的鲜明特点。从个案入手,阐述了专号所反映出的农村社会状况和各地知识分子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