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报业史上,<晨报>是与<申报>、<大公报>并立的著名报纸.晨报社开创的文化空间肇端自清末民众启蒙的理念,它充分展示了现代文化在媒介形式里的表现.<晨报>副刊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从同人期刊到更为大众的传播时所产生的变化和转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时代,<晨报>所开辟的文化空间里,关乎民众的通俗教育与现代艺术实践并行不悖,而启蒙的话语也散落在报刊、戏剧等多种媒介当中.  相似文献   

2.
晚清《图画日报》颠倒了以往的“文主图辅”的叙事传统,不同栏目在绘图与撰写过程中产生的叙事裂隙造成了该报在图文叙事关系的多重复杂面貌。该报发挥了画报在报导时事、满足崛起的底层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启蒙等方面的巨大功用,成为启蒙晚清民众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王燕飞 《河南农业》2019,(18):60-6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通过《刮痧》这部经典电影,分别从孝爱、中医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人情关系,严厉的子女教育等方面,展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并从文化弘扬和传播的角度,强调发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和不同文明的融洽共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文化工作的建设也显现出它的相应作用,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基层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在其日常生活和发展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的文化建设工作就必不可少,文化的内涵在逐渐被基层民众所知晓,文化的创建、文化的宣传工作,在基层民众的心中逐渐占据了地位,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渐加大,基层群众对待文化工作者的态度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为研读文本,从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为线索,从公共空间的厘定、鲜活材料的运用以及其中体现的新史学风格三个方面,探索民族志方法在法律研究中的运用,并从精英政治和大众政治的关系出发,透视历史上基层政治秩序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10,(16):11-11
第65期《农民艺术展示现代农业新形象》 《走进新农村》第65期节目带领我们领略了农民艺术节的特殊魅力。农民艺术是文化大家庭里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作为各种艺术的源头活水,农民艺术深深植根于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8.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生动地展示了文化移入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与宗教的移入,民族传统观念的移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的移人等。影片结尾暗示,两种文化无论差异如何巨大,文化的移人和交流、融合都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民歌因其先天的普适性和群众性,为诗歌拓展了一条常变常新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歌在现代白话新诗生发道路上所起重要作用的粗略梳理,提醒当今诗坛不要忽略对民歌的学习、借鉴,并以此为媒介关注民众生活、民众审美情感,让诗歌真正走入人心,重获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关键在于营造现代社区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岁时体育与社区休闲体育的契合进行探讨,分析岁时体育元素对提升社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旨在丰富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内涵,促进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和营造现代社区情感。  相似文献   

11.
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以区域内独特的荔枝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形成许多地方经验和典型模式。总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荔枝文化资源的发展内涵;在已有荔枝文旅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将大湾区荔枝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划分为科普研学融合发展模式、文化节庆融合发展模式、采摘体验融合发展模式、产旅联营融合发展模式 4 种典型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典型案例实践,明晰大湾区荔枝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和产业动态;最后从问题的角度提出大湾区接下来可以在政府角色、平台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推动荔枝文旅融合向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统一的方向发展。首次对荔枝文旅这种依托地方果品文化资源进行乡村振兴道路设计的发展方式进行综合解读,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地区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等是文化产业中具有引擎作用的九类产业.我们要寻求适当的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古典园林文化的研究与继承——以洛阳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以洛阳园林为例探寻我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园林的启示,并从山体森林绿化、河道整修和城市园林的建设几方面阐述洛阳现在如何营造民众自己的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富丽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其政策规定及主要成效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台湾富丽农村建设政策所具有的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化价值的提升、发挥基层组织功效以及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台湾经验,提出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策略选择,包括:先行先试,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以人为本,侧重“上下互动”;永续经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支农惠农,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明晰产权,鼓励农地经营权流转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京市莫愁湖公园海棠类树种植物造景的现状调研,分析和评价其在绿化应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优点主要是种植分布空间广、种植量大,种类和品种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配景植物种类多、变化大;不足主要是季相景观不够丰富,文化表达展现单薄,科普功能不强,配景植物比例分配不合理。并结合莫愁湖公园的特色,提出了改善应用的建议,即注重垂直绿化,延长观赏期,营造注重文化景观,重视科普活动,形成"夜花园"的氛围,协调莫愁湖花景与水景,引进、培育更多的海棠类树种(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存在认识不到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及科教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应从整体认识入手,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基点,通过创新科技文化服务机制和科普教育等途径,为科技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地处安徽北部的皖北地区,历史上涌现出众多道家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道家文化遗迹,如天静宫、庄子祠、道德中宫等,无疑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地理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亳州市境内较多;其形成历史原因主要与受该地区道家人物影响,以及道教活动兴起、地方政治教化的需要和地方乡贤的尊崇有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今后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应从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法律、应用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