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抗菌药物具有强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对人和家畜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广泛、高频使用种类有限的抗菌药物治疗人、家畜以及宠物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源。寻找现有常规抗菌药物的替代品或增强剂是当前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抗菌特性。理论上,MSCs有可能成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对MSCs影响细菌存活的作用机制以及抗菌药物可能对MSCs功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MSCs抗菌作用机制、挖掘MSCs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新方法的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菌与敏感抗菌药物接触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但当抗菌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能并不是随着药物的消失而马上消失,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的生长繁殖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的抗菌后效应(PAE)。抗菌后效应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共性,也是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大多参考的药效学指标主要是最低抗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这种给药方式忽视了药物与细菌之间的作用过程.忽视了药物对细菌持续抑制的潜力,在药效、毒性、费用上并不是最合理的。虽然目前抗菌后效应在兽医临床上研究还较少.但关注抗菌后效应.对于科学设计用药方案,合理使用各种抗菌药物,以期达到优化使用目标,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毒剂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大量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对大肠杆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诱导后的大肠杆菌质控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氧嘧啶钠、土霉素均产生了耐药性,提示细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在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和不合理应用,导致病原菌对动物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日益耐受,出现了非常严峻的细菌耐药局面.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动物源细菌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方式及原因,并简述了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动物机体健康,影响畜牧养殖业经济利润。抗菌药物已诱导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治疗效果。然而,通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以加强疗效不仅容易引起毒副作用,还易导致药物残留。因此,寻找新方案来提升传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成为药物研究者工作重点。以传统抗菌药物作为客体分子,利用包合技术将其同价格低廉的环糊精等主体分子制成包合物,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及抗菌活性,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包合物不仅能改善药物溶解性、稳定性,还兼具备缓释效果,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其还能与细菌膜结合,协助抗菌药物穿越膜结构,最终提高药物抗菌效果并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本文将从包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增强抗菌药物活性应用现状以及提高抗菌药物药效学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兽药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1 抗菌增效剂 抗生素已应用了几十年,许多细菌都对其产生了耐热性.而增效剂的应用,可以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提高其对细菌敏感性.目前兽医院临床上常用的有β内酰胺结构抗生素增效剂和磺胺类药物增效剂.  相似文献   

7.
头孢噻呋等药物对4种标准菌株体外抗菌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菌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以后,将抗菌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PAE是新的药效学指标,对制定给药方案、延长给药时间、节省人力物力等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对细菌耐药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耐药性是细菌在有药物存在的不良生存环境下产生的本能生理反应,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特性。因而不管研制什么样的新一代药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国外研究表明.某些天然植物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且与合成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还可以抑制或者消除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正>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的抗菌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菌药的抗菌后效应是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 ,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一种性质。本文综述了抗菌后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 ,为临床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6,(11):120-123
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杆菌肽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广泛用于细菌所致疾病的治疗,然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药物对细菌选择性压力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尽管细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会对细菌的毒力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细菌对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杆菌肽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后对毒力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多种禽类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临床如果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年报》,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146个提供信息的国家和地区中,86个禁止将抗菌药物用作促生长剂,37个允许作促生长用,23个国家未作相关要求;养殖中最常用抗菌药是四环素类(45.2%),其次是青霉素类(13.9%);亚太地区、美洲、欧洲和非洲活畜禽抗菌药物用量分别为257.85、160.69、89.78和70.04 mg/kg,亚太地区用药量几乎为欧洲的3倍;美国食品动物使用的重要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60%,非重要抗菌药物占40%;英国食品动物抗菌药物用量从2014年的62 mg/kg降至2016年的45 mg/kg,总量从445吨降到337吨。上述数据提示亚洲和美洲地区在慎用抗菌药物及研制新型抗菌药物等方面应作出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14.
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K99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清除或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时,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近年来,抗菌后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具有PAE。  相似文献   

15.
家蚕细菌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治疗的蚕病,在养蚕生产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为了合理使用药物,有效防治家蚕细菌病,采用琼脂平板滤纸片法调查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7种抗菌药物对家蚕灵菌败血病病原、苏云金杆菌和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调查抗菌药物间协同抗家蚕细菌病原的效果。结果表明,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蚕病原细菌抗菌效果最佳,对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抑菌活性是抗菌较差药物的19倍以上;其次是恩诺沙星;其他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差。试验验证出盐酸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以及恩诺沙星与硫氰酸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两两混合对家蚕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盐酸环丙沙星与氯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混合对家蚕葡萄球菌也具有增强抗菌的效果。试验结果为蚕用药物生产以及养蚕生产中合理利用药物有效防治蚕病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从发现至今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指细菌与药物短暂接触后,将药物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多种禽类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临床如果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征制定最佳的给药方案,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的用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抗菌药物概述、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及抗菌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3方面浅谈猪场兽医如何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根据使用对象,抗菌药物可分为人和动物共用抗菌药、人专用抗菌药,以及动物专用抗菌药。猪场兽医规范使用菌药物的原则是必须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避免兽药残留超标,以及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选择与滥用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逐渐提高,几乎所有细菌都获得耐药基因。目前,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并且临床上,疾病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单一用药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缓解或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率,对混合感染或不能进行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还可扩大抗菌范围。而药物代谢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结合模型可以有效综合药物、机体和致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因此,作者通过介绍联合用药的优势与问题,抗菌药物PK/PD的分类及PK/PD对联合用药给药方案的优化与指导,总结现阶段兽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兽医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传统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核酸生成,进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繁殖。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价格低廉,主要与二氨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合用,也可单独使用。在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