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灵台县对11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运旱115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5 974.51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562.22 kg/hm2,增产率10.39%,适合在灵台县推广种植。京冬17折合产量5 719.6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增产307.35 kg/hm2,增产率5.68%,适合灵台县高肥力地块种植。百旱207、甘冬sp折合产量分别为5 472.26、5 457.2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5分别增产1.11%、0.83%,适合灵台县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2.
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树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在杉木造林中,不少林场都没有重视对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存在着技术实施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造林效果.基于此,从杉木的生长习性出发,就良种杉木造林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杉木造林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选取全省资料年代较长的54个地面测站1961—2004年的温度、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资料,探讨丁陕西省气候变化特点,计算了冬小麦越冬期积温变化。研究了陕西省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对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80年代中期以前呈波动性的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后开始增温,90年代后增温迅速。降水量呈阶段性减少趋势。陕西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气温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冬小麦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但90年代开始干旱加剧,水资源严重不足。陕西省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亚娟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6):23-24
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前期、治理中期和治理后期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日后东北黑土区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玉门市拱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技术创新、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开拓市场、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当前,空前繁荣的我国经济背后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尽快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确保生态安全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在补偿制度建设、补偿主体确定、补偿标准、融资筹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为此,我们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存在问题,提出了全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及对策,即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强调政府责任;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补偿费应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建议出台征收的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技术体系;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水稻种植高度重视的同时,对水稻新品种的研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新品种种类繁多,农户接受度不高,难以选择,而经销商出于自身利益对品种的宣传有夸大行为等,阻碍了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基于此,分析了水稻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集生态、科研、示范、推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已经成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窗口,在增强全社会水土流失忧患意识、树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综合性功能不足和夸大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降水量和积温变化对天津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津1960-2008年冬小麦单产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冬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个时段(全生育期、拔节-灌浆期、播种前)的降水量以及越冬前正积温是影响天津冬小麦产量的两种主要气象因子。趋势分析表明,49a中天津地区3个时段的降水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越冬前正积温呈直线增加趋势;根据分别建立的冬小麦气象产量与影响时段降水量、越冬前正积温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全生育期降水量达到122mm、拔节-灌浆期降水量达到41mm、播种前降水量达到36mm和越冬前正积温达到511~627℃.d是天津冬小麦气象产量为正值的水分和温度临界指标;据此标准,49a中,3个时段降水亏缺概率为22%~80%,但由于灌溉能力的提高,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减小;冬小麦越冬前遭遇低温的概率为10%~50%,遭遇高温的概率为8%,并随年代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积温对产量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王海芝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1):45-46
依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2000年第3号)规定,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改梯工程只要批复投资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就必须招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存在批复资金不能全部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实施中存在协调等问题,致使建设单位经常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为了使水保工程招投标及招标后工程顺利实施,笔者分析了水土保持工程招投标存在问题,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增温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增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河南省历史气候资料和冬小麦平均单产资料, 通过提取气候产量、建立不同时段回归方程的方法, 分析了河南省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河南省1961~1981 年冬小麦气候产量与气温距平显著相关, 1987 年以后产量波动随气温变化的相关性减弱。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气温显著升高, 增温幅度为0.81 ℃?10a-1。相对于变暖前的1961~1981 年, 1991~2000 年和2001~2007 年增温带来的单产增加量占实际增产量的15.6%~20.7%; 但显著升温后的2001~2007 年相对于1991~2000 年增温带来的增产量仅占实际增产量的1.0%, 冬小麦单产对气温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的养分利用效率,于2005~2007年在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传统平作与垄作两种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的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一体化垄作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养分吸收,提高了产量和收获指数,改善了土壤肥力。一体化垄作全年作物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4.18%、9.20%和5.90%,冬小麦、夏玉米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13%和2.42%,产量分别提高4.23%和9.61%,全年产量平均提高7.33%。2年试验看出,一体化垄作土壤肥力状况优于传统平作。 相似文献
18.
19.
山西省冬小麦种植区霜冻气候指标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冬小麦种植区80个站点1961-2010年地面0cm日温度资料和冬小麦霜冻灾情资料,以地面0cm日最低温度界定霜冻过程,以霜冻过程为尺度构建霜冻的气候指标即过程积霜,分析该气候指标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用年历次霜冻过程积霜和的相对值区分霜冻可能年份与其它年份有较好的效果。轻、中、重霜冻以及全部霜冻过程积霜和多年均值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对于同一区域,重霜冻积霜和多年均值最大,中霜冻次之,轻霜冻最小。根据地面0cm温度构建的霜冻气候指标,是进行霜冻实时评估和霜冻风险区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61-2001年间陕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的热量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 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度、生育期≥0 ℃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等指标及变化情况, 通过热量指标评价陕西省冬小麦北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陕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和生育期≥0 ℃积温都呈显著升高趋势, 其中, 越冬期负积温每10年升高36.2~71.7 ℃·d, 1月平均温度每10年升高0.32~0.61 ℃, 生育期≥0 ℃积温每10年升高44.1~88.7 ℃·d。此外, 年极端最低温也表现出升高趋势, 但不显著。而冬前积温在延安和吴起两站点分别以20.3 ℃·d·10a-1和16.1 ℃·d·10a-1的速率显著升高, 但榆林和绥德两站则有所下降。整体而言, 到2001年, 延安站各项气温指标都能满足北移冬小麦需要, 热量资源不会成为该地冬小麦北移的障碍; 吴起和绥德1月份平均温度偏低, 北移存在一定风险; 而榆林和横山因越冬期负积温和1月平均温度过低而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合北移冬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