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9年的大雪袭击了大别山区,造成毛竹、哺鸡竹和部分早竹倒伏和折断,海拔越高倒伏和折断现象就越严重,平均损失在30%以上,最严重的受损率达70%以上。为减轻竹林受损,笔者调查分析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谢菲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2019,32(3):121-126
[目的]研究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和枯梢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60块毛竹样地开展了监测调查,分析了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和土壤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厚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感病指数与坡度及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感病指数与坡向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对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无显著影响。同时,为了探究这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的综合影响,利用数量化理论,以这5个立地条件为自变量,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复相关系数R=0.854,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得F=10.432F_(0.01)(11.48)=2.64,经T检验,与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关系最大的立地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海拔高度和坡度,这3个因子是影响毛竹枯梢病的主导因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在急险坡、上坡位、阳坡面、高海拔、薄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大;在平缓坡、下坡位、阴坡面、丘原、肥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3.
2008年初冰雪灾害对四川毛竹林的危害及其重建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四川省毛竹资源集中产地宦宾市,调查2008年初冰雪冻雨天气对毛竹造成的危害,分析毛竹受害程度和分级状况.结果表明:毛竹林平均受损率为14.6%,受损率10%~30%的中度受损面积占66.7%,毛竹林受损以倒伏破裂为主,占受损总株数的78.3%.毛竹受害原因主要是冰雪冻雨重力作用,立地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土壤瘠薄,以及经营粗放的毛竹林损失严重.重建措施包括适地适树、严格执行营造林技术标准和规程、选用新品种和及时监测预防等.  相似文献   

4.
地形因子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叶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形因子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探索影响叶性状变化的主要地形驱动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方法】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果榆、蒙古栎、水曲柳3种主要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每种群落类型设置5个20 m×20 m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重要值大于0.1的物种进行叶片采集,分别测定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的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大小和叶干质量5项叶功能性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优势种叶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优势种和不同生长型物种,比叶面积与海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海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坡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除所有优势种的叶大小、灌木叶厚度、灌木叶干质量和草本叶厚度主要受坡位的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59,-0.508,-0.467和0.410)外,其他叶性状主要受海拔的影响。海拔对所有优势种叶厚、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干质量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是0.285,-0.438,0.504,0.146;对乔木叶厚、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大小、叶干质量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是0.494,-0.378,0.563,0.836,0.575;对灌木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大小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是-0.336,0.490,0.171;对草本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大小、叶干质量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是-0.555,0.650,-0.357,-0.271。【结论】在大青沟自然保护区,虽然海拔只相差60~70 m,但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水分减少。水分变化引起群落组成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因此海拔是影响叶性状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北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林分、地形和土壤相关基础数据,分析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间的关系,探讨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总体均值为(25.55±12.05)g·kg~(-1),变异系数为47.16%;不同土层中,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立竹度和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和坡度呈负相关关系,且下坡位大于上坡位,阴坡高于阳坡。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拔、立竹度和叶面积指数是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构建利用海拔、立竹度和叶面积指数估算闽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回归方程。该结果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在0 10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中龄林的SOC储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0 20 cm土层SOC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层。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0 20 cm土层的SOC储量(P0.05);坡位对各层SOC储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20 cm土层中SOC储量和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坡向、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204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的SOC储量与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OC储量和坡位与C:N在任一土层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立地条件差异影响SOC储量的大小与分布,尤其是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会造成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立地条件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裸岩率作为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荆条灌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高生长;坡向、坡位、坡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径生长。这为北京山区退化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 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 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 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 mm·min-1)、稳渗率(0.52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 mm·min-1)均最小;4) 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 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建阳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重大冰雪灾害中毛竹林受灾的成因、危害方式以及与林分结构特征、地形等的关系及未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坡位低、林型简单、林分密度大的毛竹林受灾严重,受灾毛竹的径级分布呈近正态分布趋势。同时探讨了冰雪灾害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内病虫害、火灾、林下植被、生境因子和种群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调查毛竹在不同海拔、坡向和坡位的生长情况,共调查27个毛竹林标准地。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林的立竹株数、胸径和竹高均有显著影响。经营毛竹林宜选择A1 B3 C3组合(即低海拔、阴坡、下坡)为好。本文为毛竹造林时选择适生海拔、坡向和坡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人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mm·min^-1)稳渗率(0.52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mm·min^-1)均最小;4)坡位对土壤人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12.
雨雪冰冻灾害对毛竹林的影响及恢复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总结毛竹林雨雪冰冻灾害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环境因子对毛竹林灾害程度的影响,认为海拔、坡度是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竹林经营类型(纯林、混交林)、立竹密度、立竹年龄结构、大小年等林分结构状况与灾害程度密切相关。指出了毛竹林混交经营,合理林分结构建立,科学施肥,立竹钩梢等毛竹林预防雨雪冰冻灾害和灾后恢复技术,总结提出了毛竹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因子,增强抵御雨雪冰冻灾害能力的林分结构模式优化,灾后快速恢复及经济效益提高或稳定的竹林复合经营等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山涧口流域土壤机械组成特征,应用筛分法及密度计法,对16块样地的土壤进行取样和测定,得出以下结论:(1)山涧口流域土壤机械组成为粗砂土,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最低。(2)砂粒与深度呈现正相关关系,粗粉粒与深度呈负相关关系,粘粒与深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砂粒与海拔呈现正相关关系,粗粉粒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粘粒与海拔没有显著相关性。(4)人类活动引起村庄附近未扰动土壤中粘粒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各立地因子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地位指数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筛选主导立地因子,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因子贡献率大小顺序为:坡度海拔坡位土层厚度坡向。根据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采用海拔高度划分立地类型区;采用坡位划分立地类型组;采用坡度和土壤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将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划分24个立地类型,同时对小陇山林区现有油松人工林林地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八角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海拔、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作为云南八角立地类型划分的初终因子,将各因子分级,按主导因子原则应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海拔和土层厚度两个主导因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根据最优回归方程估测了两个主导因子的7个等级,划分成12个立地类型的单株风干果重量。根据产量对各立地类型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秦岭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研究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可以为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秦岭火地塘林区的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为研究对象,估算了研究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碳密度,并分析了其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总碳密度平均值为358.905t/hm~2,其中中龄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占总量的51.64%,各土层碳密度及其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A层(40.23%)B层(37.02%)C层(22.76%)。研究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土壤固碳潜力。对地形因子分析表明,火地塘林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坡度及坡位之间表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红桦林阳坡土壤碳密度明显高于阴坡土壤碳密度(P0.05)。  相似文献   

17.
古树名木的监测、管理、保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相关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影响其生长状况相关因子的研究还较少。以浙江省古樟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确定树高、胸径、冠幅3个衡量古樟树生长状况的指标,并研究其与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层厚度5个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古樟树生长状况指示作用大小为:冠幅胸径树高,其中胸径、树高与环境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而冠幅与环境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拔是影响古樟树生长状况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与胸径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树高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坡度与树高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土层厚度与胸径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坡向、坡位与古樟树生长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天气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为毛竹林抗灾减灾及灾后恢复提供参考,调查分析了毛竹林持续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对立竹受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毛竹叶片灼伤、枯黄、失绿变白,严重的全株叶片脱落;竹秆脱水、皱缩、枯黄,中下部位出现黑斑,局部表皮灼伤。竹龄越小受损程度越严重,1度竹死亡率显著高于2度及2度以上竹。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土壤厚度、立竹密度、经营水平等对毛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海拔较高毛竹林高于海拔较低毛竹林,阳坡毛竹林显著高于阴坡毛竹林,且上坡>中坡>下坡,土壤厚度<50 cm 毛竹林明显高于土壤厚度>100 cm毛竹林,立竹密度3 750 4 500株·hm-2和2 250 3 000株·hm-2毛竹林高于立竹密度3 000 3 750株·hm-2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高于粗放经营毛竹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持续高温干旱灾害对毛竹林的影响因子主要为土壤厚度、坡位,其次为海拔高度、坡向和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19.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竹林经济性状随海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径级立竹质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竹壁厚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竹材产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提高,立竹胸径是竹材产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竹笋平均个体质量、产量和品质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竹笋平均个体质量是竹笋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海拔对竹笋品质影响主要反映在总糖、可溶性糖、P、Fe、含水率、可食比例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纤维、热量、灰分、Ca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豫西日本落叶松最适生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西伏牛山生长的日本落叶松为对象,以海拔高、土壤厚度、坡向、坡位、坡度和降水量等6个因子为指标,进行了日本落叶松生长主要环境因子分析,建立了多因子与树高生长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海拔高、土壤厚、坡度以及降水量是影响日本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因子,坡位有一定的影响,坡向影响不明显。据此确定了其最适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