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究生物有机肥料HZ-24在黄芪道地产区提质增产的效果,为生物有机肥料HZ-24在黄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蒙古黄芪为研究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化肥整体减量20%(J)、化肥整体减量20%+生物有机肥料HZ-24(HZ)4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料HZ-24对黄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养分以及黄芪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Z处理与T处理相比对黄芪的产量无显著影响,HZ处理与J处理相比黄芪产量增加7%;HZ处理与CK、T和J处理相比黄芪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增加11.92%、9.04%和8.96%,铵态氮分别增加51.37%、16.52%和27.5%,有效磷分别增加44.17%、18.92%和18.20%,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1.88%、26.32%和18.63%;HZ与T处理相比,黄芪根中的甲苷含量提高17.8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提高13.28%;HZ与CK处理相比未知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占比少60.53%,HZ与T处理相比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少14.88%。变形菌门中的Dongia属、Ferruginibacter属、单胞菌属(Arenimonas)、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Bryobacter属、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鞘脂菌属(Sphingobium)、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HZ处理的优势菌属,因此,施用生物有机肥HZ-24可以显著改变黄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改善黄芪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加黄芪根际土壤养分,从而提高黄芪品质。  相似文献   

2.
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产地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山西省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产地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现场布点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国家现有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产地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主产地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无任何污染,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属砂质粘壤土,形成了地道黄芪生长的独特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沈阳市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于2004~2005年对沈阳市不同肥力水平的玉米主要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及其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玉米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中低水平,有效磷含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玉米的产量水平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之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建立适应目前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壤磷素丰缺指标是发挥玉米增产潜力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人参产量、品质(人参皂苷Rb1、Re、Rg1含量)和参地土壤质量(18项土壤理化性质)为指标,结合产量定级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50个人参样地进行等级研究,探索栽培人参的土壤等级划分方法,为道地产区宜植参土壤的规划发展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基于产量、品质指标,研究区内土壤分级结果符合正态分布,高产、优质等级较少,以Ⅲ~Ⅴ、Ⅱ~Ⅳ等地为主。基于土壤质量指标,研究区内土壤质量指数值介于0.20~0.59之间,以Ⅲ~Ⅳ等地为主,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镁、脲酶、过氧化氢酶5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较高,是影响植参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相关分析显示,以土壤理化性质划分的土壤等级与以人参产量、品质划分的土壤等级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58、0.44)。综合表明,以土壤质量划分的土壤等级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产地宜植参土壤选择与规划、土壤养护与改良、施肥管理等方面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岳恒山地道黄芪营养特征及产地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西省北岳恒山地道黄芪主产区代表性土壤进行定点采样和分析,对地道黄芪产地土壤类型、物理性状、养分状况、营养吸收规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道黄芪主产地土壤发育不完全,成土母质为花岗片麻岩,土壤类型以粗骨性栗褐土和淋溶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土体通透性较好。另外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高。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黄芪地下部分营养元素的浓度普遍都高于地上部分,而且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这种差异越大。另外,黄芪对N、K、Fe、Zn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土壤酶结果表明,黄芪产地土壤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而且这种层次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层次性相一致。黄芪产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差异明显.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占的比例较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这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层次性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贵州旱作耕地土壤钾素状况与钾肥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本研究在贵州省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贵州主要旱作耕地长期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土壤钾素状况和钾肥效应,以期为不同产区玉米、 马铃薯高产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贵州省106个玉米和62个马铃薯钾肥田间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调查及钾肥效应的研究,在无肥处理,等量氮、 磷肥基础上,选取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并结合近3年当地玉米和马铃薯产量水平和无肥处理产量确定高、 中和低产区开展土壤钾素状况调查研究,进行相应产区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的钾肥效应大田试验。【结果】玉米种植区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平均含量均低于马铃薯种植区; 从玉米和马铃薯不同产量水平种植区看,玉米种植区,高、 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55.2、 135.1和71.0 mg/kg,按照养分丰缺指标划分,分别属于高、 中和低等水平; 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49.5、 245.2和144.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马铃薯种植区, 高、 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2.6、 177.8和140.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 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98.6、 287.4和265.5 mg/kg,均属于中等水平。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相对产量(一定氮、 磷肥基础上无钾肥处理产量占施钾肥处理产量的百分数)均以高产区最大,低产区其次,中产区最低; 玉米、 马铃薯种植区钾肥增产率和钾肥农学效率均表现为中产区低产区高产区,而钾肥偏生产力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区和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和0.550,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之间以及两作物不同产量种植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均有较大差异,而钾肥对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和供钾水平有关。因此,在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应依据不同产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合理施用钾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与钾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7.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代表华北平原高产区的栾城试验区和代表中低产区的南皮试验区进行,设置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3种处理,以生产上常用的旋耕为对照。所有处理夏玉米季均采用土壤免耕播种,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作物根系、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南皮试验区土壤深耕(松)显著地(P0.05)提高了作物产量,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旋耕分别增加16.5%、19.3%和13.1%,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7.3%、16.2%和21.9%,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9%、17.6%和17.8%;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间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栾城试验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周年产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和旋耕均能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冬小麦播种后,与土壤耕作前比较,土壤深耕、深松和旋耕处理土壤紧实度南皮试验区分别平均降低71.6%和68.2%,栾城试验区分别降低88.8%和?7.7%,常用的旋耕模式在栾城试区没有降低土壤紧实度。小麦收获时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土壤耕作前的土壤容重,至夏玉米收获时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与耕作前基本一致,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南皮试验区, 3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栾城试验区,各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华北平原高产区连续实施土壤旋耕模式没有影响作物产量,而在中低产区实施土壤深耕或者深松模式更利于作物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集土壤、灌溉水样品18个,对宁化县水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的镉、汞、砷、铅、铬和铜等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宁化县水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中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产区土壤、灌溉水质量均为一级,达到安全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9.
蒙古黄芪作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轮作倒茬不合理、施肥用药不科学、连作障碍突出、根腐病及地下害虫持续加重等问题,对种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科学规范蒙古黄芪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施用,保护道地产区耕地质量,提高黄芪品质,经试验研究及多年示范,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化肥减施、种苗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控、采收等方面制订了蒙古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黄芪种植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量评估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耕地地力提升和黑土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野外监测与多元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化肥、有机肥和秸秆不同组合混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 [结果] ①秸秆配施有机肥措施不仅对耕层肥力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改良作用,同时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且化肥、有机肥和秸秆混施处理效果最好; ②添加秸秆与有机肥措施显著降低了C∶N,提高了N∶P和C∶P值,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生长、发育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环境; ③土壤持水能力和有机C含量是黑土低山丘陵区梯田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未来应持续开展秸秆与有机肥混施措施; ④化肥混合有机肥3.75 t/hm2或秸秆3.00 t/hm2是提高黑土丘陵区梯田产量的最佳施用量。 [结论] 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该区域适宜用化肥混合有机肥、秸秆来改善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状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安市周至猕猴桃产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合该地区人们的活动、周围环境影响和土壤背景,深入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产区土壤重金属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猕猴桃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周至县猕猴桃主产区16个乡镇街办,采用梅花五点法采集192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严格控制的5种重金属含量(Pb、Cd、Hg、As、Cr),并测定土壤pH值。应用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健康风险指数法结合地统计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5种重金属指标和pH进行了评价分析。周至猕猴桃产区土壤重金属Pb、Cd、Hg、As和Cr平均含量未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和HJ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规定的限值,总体处于清洁水平。周至猕猴桃产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低,且没有显著的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张宣葡萄产区土壤硒含量与葡萄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张宣地区葡萄园产区土壤硒分布状况,并与葡萄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张宣葡萄产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低于中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在怀涿葡萄产区总面积占67.74%的土壤属于缺硒土壤,24.73%产区土壤为少硒土壤,足硒土壤面积较少;宣化葡萄产区面积达81.82%产区土壤为足硒土壤;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该产区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硒含量的关系更密切;土壤硒含量与葡萄果实Vc有负相关关系,与果实中pH、单粒重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硒与酿酒葡萄品质关系密切;土层深度在土壤硒含量与葡萄品质的关系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滨海滩涂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其保肥供肥能力。本研究单施秸秆生物炭,并按滩涂土壤湿质量的5%、10%、15%和20%的比例将生物炭与滩涂土壤混匀,连续两年考察一次性施用生物炭以及生物炭改良滩涂土壤的效果。调查了两个稻季的水稻产量和谷草比,并监测了两个稻季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适宜地添加秸秆生物炭增加了水稻产量、提高了谷草比;增加了土壤电导率(EC)和阳离子交换量(CEC);提高了土壤碳、氮含量,但在稻季休闲期,土壤中碳、氮会发生矿化而引起碳、氮含量减少;生物炭的添加对滩涂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滩涂土壤施加秸秆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在消化大量农作物秸秆的同时为粮食产区的发展分担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中量元素钙、镁、硫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研究土壤有效态钙镁硫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可为全国和区域尺度耕地土壤中量元素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覆盖全国697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2016和2021年全国及六大粮食产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区)的土壤有效态钙镁硫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与2016年相比,2021年697个监测点的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平均含量变化不显著,有效硫平均含量显著下降了27.3%,全国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硫主要与土壤pH和有机质(OM)相关。六大粮食产区土壤有效态钙镁硫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有所不同。与2016年相比,2021年东北区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5%和52.4%,主要与pH相关;有效硫含量显著下降了47.8%,主要与速效钾相关。华北区交换性钙含量显著下降了11.8%,主要与pH相关。西北区交换性钙、镁和有效硫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64.0%、54.0%和30.4%,钙主要与总钾相关,镁主要与全磷相关,硫与土壤其他理化性质不存在显著相关。西南区有效硫含量显著下降了30.0%,主要与pH和OM相关。长江流域交换性镁和有效硫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52.0%和15.7%,主要与pH和OM相关。华南区3种有效态中量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三者主要与pH和OM相关。在全国尺度下,水稻产量与土壤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产量与交换性镁和有效硫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产量则与3种中量元素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当pH≤7.0时,小麦产量与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当pH>7.0时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无论土壤呈酸性还是碱性,小麦产量均与有效硫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2016—2021年的5年间,我国耕地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变化不显著,有效硫含量显著降低,这些中量元素主要与土壤pH和OM相关。六大粮食产区中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性施用中量元素肥料有助于提升区域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是全国苹果主要产区之一,其优生区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塬区的洛川、白水、乾县等地。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垆土、褐土、土娄土、黄土善土等。由于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施肥存在的问题,使土壤氮磷比例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我们于1999年底结合果树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对这些地区部分果园做了土壤养分调查。  相似文献   

16.
不同农艺措施对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土区保护地土壤栽培条件下,土壤盐渍化的趋势有所加重,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喷施植物抗盐剂、实行土壤隔层等措施能改善土壤生态条件,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代替淡水长期灌溉而引发的盐渍化土壤改良问题,该研究以黄瓜"德尔99"为试材,通过连续四茬(2018-2020年)定位试验,探究了土壤增施蚯蚓堆肥(W)、脱硫石膏(DG)或二者配施(DG+W)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并将其纳入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与黄瓜产量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施用脱硫石膏+蚯蚓堆肥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比未处理土壤(CK)相比分别增加了61.63%、23.46%、55.35%和55.45%,可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和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P<0.05);2)施用脱硫石膏+蚯蚓堆肥处理的Chao1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K,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3)连续种植四茬后,脱硫石膏+蚯蚓堆肥配施处理的黄瓜产量与对照(CK)相比,分别增加了8.9%、3.1%、18.67%和13.71%;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与黄瓜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堆肥与脱硫石膏能够协同提升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综合质量与设施黄瓜产量,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地区微咸水灌溉下设施蔬菜的可持续生产和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当归育苗的熟地土壤资源,本研究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培育小麦、蒙古黄芪和马铃薯茬口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作物根际土壤对当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而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浸液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其中蒙古黄芪抑制作用更强;当归幼苗的化感敏感部位为根部,可抑制当归幼苗根的加粗生长,但对幼苗根伸长生长的效应因作物不同而异,小麦根际土表现为低浓度促进效应,其余2种作物土均表现为抑制效应。0.2 g·mL~(-1)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条件下,当归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且均显著高于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平,幼苗氨基酸泄漏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为0.8g·mL~(-1)时,3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培育的当归幼苗CAT活性均较高,但氨基酸泄漏率较大。综上所述,低浓度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当归种子萌发出苗率,并奠定幼苗抗逆生化基础,岷县正茬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床土资源。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当归轮作倒茬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贺兰山东麓5个酿酒葡萄子产区土壤肥力特征,以贺兰山东麓18个酒庄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60 cm不同深度土壤pH和有机质、氮、磷、钾、全盐含量特征,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子产区、不同深度土壤肥力差异。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土壤pH值平均值为8.56,呈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1、0.60、0.54 g·kg-1,处于全国较低水平;5个子产区之间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肥力呈下降趋势;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8个酒庄土壤肥力可分为5类;对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金山产区>银北产区>青铜峡产区>红寺堡产区>永宁产区。研究结果可为培肥果园土壤、酿酒葡萄小产区合理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析我国梨主产区通过氮磷钾施肥配比,在CNKI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梨产区梨园氮磷钾配施情况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梨果主产区梨园氮磷钾肥平均配比为1 ∶ 0.66 ∶ 0.66,平均产量为31.66 t/hm2。华北、长江流域、西北、黄河故道等4大梨产区梨园氮磷钾肥平均配比分别为1 ∶ 0.62 ∶ 0.79、1 ∶ 0.57 ∶ 0.85、1 ∶ 0.81∶ 0.32、1 ∶ 0.56 ∶ 0.79,平均产量分别为42.85、31.58、15.78、38.76 t/hm2。产量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梨果主产区氮磷钾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度为K > P > N,各因素交互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度表现为P × K > N × K > N × P。4大梨产区氮磷钾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度分别为K > N > P、P > N > K、K > N > P、N > P > K,各因素交互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度分别为N × P > N × K > P × K、N × P > N × K > P × K、N × P > N × K > P × K、N×K > P × K > N × P。可见影响我国各产区梨树产量的因素并不相同,肥料的投入也不相同,华北梨产区、长江流域梨产区、黄河故道梨产区侧重于氮、钾投入,而西北梨产区侧重于氮、磷投入,这与各地区的施肥习惯和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梨树栽培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土壤肥力因素进行配比施肥,以有效提高梨树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