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在20—30年前,人们对害虫管理的概念连同其方法论就有明确的认识,而森林害虫管理,可以说由上一世纪中叶就有所萌芽。通过被称之为森林昆虫学之父的德国的Ratzeburg的著作《Die Forstinsekten》也能略窥一斑。当然,这部著作大部分是沿袭当时系统分类学潮流发展起来的森林昆虫自然发展史的记述。当时德国针叶林害虫发生开始成为问题,就产生了有必要在森林经营中,调查其发生状况的机会。顺便提及的,德国中部松林中的3种食叶性蛾类:欧洲松毛虫、小眼夜  相似文献   

2.
“害虫管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并被人们接受,距今只有20—30年。但森林害虫管理早在20年代就有人提出用“营林措施”控制森林害虫的方法。目前人们正在趋向于根据森林所特有的结构、功能等特点的生态系,形成一个害虫管理体系。 一、森林和森林管理的特点 森林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总的生产量较大,有较强的自肥性。除本身树冠分层外,还有灌木、地被物、根系等提供各种动物的食料和生息场所,对某些动物有较大的收容能力,昆虫相比较复杂,种群密度变动比较稳定,大发生仅是异常现象。特别是混交的天然林,害虫的大发生比单纯的人工林在程度上要少得多。但森林为长期作物,在林木的生长过程中,除受到害虫群体的危害之外,还有可能由于火灾、干旱、洪水、降雪、暴风、雪等环境变化而降低树木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致使树木受钻蛀性害虫的危害,故森林害虫管理必须有长期的打算。森林管理的目的不仅是木材生产,还有治山、蓄水保土、防风抗灾、提供森林游乐场所、防止噪音、保护野生动物等作用。森林管理要着重维护这些功能。 二、森林昆虫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作为复杂环境和多种生物的综合体,害虫天敌是自然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昆虫天敌为670余种,依据实际情况科学遵循IPM防治策略,对害虫天敌采取护、繁、移的方法,加强和提高现有林的科学管理水平,保护林内植被和蜜源植物,充分发挥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潜能,维护生态平衡是河北省今后防治林木害虫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行害虫管理,必须有能够控制害虫密度的技术。在森林条件下,由于长期性经营条件的制约,自然控制要比直接密度控制更显得重要。使自然控制取得好的效果的技术,多数能得到长期的省力的效果。到目前为上,森林昆虫学还是认为林业防治法和森林卫生重要。林业防治法就是为造林、培育和收获森林,利用人为活动增加机会,把森林里的树种立地选定、林分构成配置、采伐更新等作为自然控制害虫容易起作用的条件。山口把这种条件调整分为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森林害虫及大发生特点昆虫种群动态研究是揭示害虫种群消长规律及大发生机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立准确、可靠的测报系统以及采取有效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微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森林害虫种群动态模型及大发生机理分析的研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与环境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天然林的逐渐减少,人工纯林的日益增多,森林病虫害、鼠害也在日趋频繁发生。为了保护现有的人工纯林,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对森林病虫、鼠害进行药物防治。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时间和地方降低虫口密度,使虫害暂时得到控制,但却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目前使用的药物只能杀死对药物敏感的部分个体,而不能杀死全部害虫;经过药物防治后残存的害虫则是抗药性较高的个体,如反复施用,则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使药物的剂量不得不相应提高,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成本,加大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药物毒杀害虫的同时也毒杀了天敌或其它生物;残留的药物还污染了环境,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平衡的失调。  相似文献   

7.
害虫分子调控技术是基于RNA干扰(RNAi)和遗传防控的害虫管理新技术,两种技术都具有种特异性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适用于现代害虫管理理念。RNAi技术还具有操作简便、周期短的优点,成为至今为止最有可能应用于害虫防治的分子调控技术,但不同昆虫的干扰效率差异很大,在靶标选择和双链RNA(dsRNA)递送方式上需要不断进步。基于基本的注射、经口、经皮dsRNA导入途径,已经发展出植物介导的昆虫dsRNA递送、纳米材料和脂质体介导的dsRNA递送、微生物介导的dsRNA递送等多种方式,推进了该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害虫遗传调控技术则是利用害虫的自然交配系统,将不育、致死或其他种群发生有关的性质引入种群的方法,其防治策略已经由最初的辐射不育,发展到昆虫显性致死技术,再到最新的基因驱动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害虫遗传控制的便捷性也在提高,基于生物工程的遗传防控技术相比传统辐射不育技术需要释放的害虫量较低,可在自然界自行繁殖,能够达到可持续防控的目的,成为害虫防治极具吸引力的新技术。我国森林昆虫分子调控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基本处于靶标筛选和调控体系尝试构建的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森林害虫分子...  相似文献   

8.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西藏察隅地区进行森林害虫监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对许多森林害虫都有诱集作用,试验中共诱到30多种森林害虫,4种天敌昆虫,利害比为189.1,完全可以用于森林害虫的监测和防治.对西藏察隅地区发生的森林害虫,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较理想的防治工具.  相似文献   

9.
预测森林害虫大发生的现行方法,主要是分析种群数量和质量指标变化的幅度和趋势,以及气象条件。同时,也要掌握具体虫种数量变动的规律性。根据质量指标(生殖力、性比、食虫昆虫和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性)变化的幅度和特点,推测针阔叶害虫大发生的时期,在虫口密度低时特别有用,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宁省实验林场森林昆虫种类分布的调查,了解不同林分森林昆虫的种类、危害程度、发生规律等。林场植被基本属于针阔块状混交林分类型,树种繁多,结构复杂,昆虫种类多,且是多种寄主植物混生,食料不集中,害虫种群密度小,天敌种类和数量多,对森林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生物种群间食物链比较紧密,组成成员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因而表现出无突出优势种群,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自然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湖区杨树食叶害虫14年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杨树林冠层的主要食叶害虫的群落及其一般特征,还总结了主要食叶害虫群落的月演替及年演替状况。杨树林冠层的主要食叶害虫群落是杨树——鳞翅目昆虫群落和杨树——鞘翅目昆虫群落两个类群。林冠层昆虫群落的演替方向是由小虫口密度向大虫口密度演替,即向杨树——舟蛾群落阶段演替。因此,防治杨树食叶害虫关键是控制3种杨树舟蛾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2.
我区森林昆虫区系主要属于古北区的兴长山林区和内蒙古河西干草原区,森林害虫种类远不如南方种类多,但一些害虫种群个体数量却很大,如松毛虫、天幕毛虫、春尺蠖等。我区生长季节虽短,但日照长,光量充足,为一些喜光性昆虫的大量发生提供了条件。由于人们植树造林及森林经营活动的开展,各种森林昆虫区系在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随着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草原和农田害虫也随之侵入,如大青叶蝉、草地螟、(虫冬)蟖等。现将我区主要森林害虫分述如下。一、食叶害虫。属于这类害虫的有蝶、蛾类,叶蜂类和甲虫类。它们在幼虫或成虫(甲虫)期以针叶或阔叶为食料。还有在叶部形成各种虫瘿的瘿蜂类,吮吸叶液的蚜虫等。我区食叶害虫按科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简单的回顾解放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昆虫学工作者附带从事森林昆虫的研究,仅对松毛虫、竹蝗、油桐尺蠖等少数林业害虫进行一般性的生活史与生活习性调查观察和防治试验。解放后才有森林昆虫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始对森林昆虫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主要森林害虫防治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天敌是自然界存在的控制害虫的有效物种,利用它往往不需要任何费用,无污染,而且还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大大增强其控制害虫的能力。许多害虫常常被天敌控制在一个有虫而不成灾的水平,所以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充分利用。寄生昆虫是森林害虫天敌的主要种类,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天敌昆虫利用保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敌昆虫是维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个重要生物因子。一种优良的天敌只是具有高的繁殖力、强的搜索力、和寄主的生活史相吻合等特点,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利用天敌昆虫对目标害虫进行防治时,应对目标害虫进行全面调查,确定其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当本地天敌控制不了害虫时,可以从外地引进天敌。对天敌昆虫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东北亚森林昆虫学新进展;真菌、小蠹及寄主树木间的相互关系;森林害虫及大发生特点;林木种实害虫;影响森林更新的害虫;森林害虫综合管理与防治;森林昆虫的生态问题等7个专题简要介绍了第十九届昆虫学大会森林昆虫学组交流的内容。这7个专题虽不能囊括目前森林昆虫学领域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punctatus)是危害福建省松林最严重的食叶害虫 ,年均发生面积达 8万hm2 ,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防治的生物杀虫剂 ,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占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 70 %以上 ,是一类倍受关注的昆虫病原真菌 ,尤其是白僵菌粉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白僵菌的菌粉体积大 ,运输、贮藏不方便 ,用菌量大 ,效果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 ,Prior等 ( 1 988)通过对白僵菌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将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悬浮于油中增强其致病力并用于蝗虫防治的想法。与水剂相比 ,油剂在低的相对湿度下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同时在高温下也更能延长孢子的寿命 ;油剂还有利于孢子在疏水基质上的吸附 ,如昆虫体壁或植物表面 ,可以说它是一种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有效剂型。对白僵菌油剂的研制 ,安徽农业大学等在“八五”期间就开始了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未见在林间使用推广的报道 (李农昌等 ,1 996a ;1 996b)。如何使白僵菌油剂能在林间使用上行之有效 ,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预测森林害虫大发生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在对害虫种群数量与质量指标的大小和气候条件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对具体虫种发生动态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指标(产卵量、性比、食虫昆虫和致病微生物的作用)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判断食叶害虫大发生的猖獗期。运用这些指标特别适合于预测大发生初期种群密度较低,难以精确估测而具有偶然性的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19.
<正> 森林昆虫种类调查,是研究和掌握森林害虫的发生动态和测定种群密度的基础,而捕捉昆虫则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国外一些昆虫学家都很重视昆虫捕捉方法的研究工作。1987年5—6月间,我在国际生  相似文献   

20.
<正> 大多数关于森林害虫数量变动的研究都是在大发生的过程中或在大发生以后才进行的。这些研究常常企图评价各种因子包括气候、寄生植物的生理状况、害虫和寄主质量的变化,自然界的竞争和天敌等对害虫大发生的暴发和消亡过程所起的作用。很少的研究工作是从一种森林害虫刚开始大发生时候就进行研究,一直到整个林分死亡为止。此外,能够从头到尾研究一种昆虫的数量变动的机会也是不可多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