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观赏鸟特别是鹦鹉常常会出现啄毛和食毛的现象,这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疾病。鸟开始是啄出个别的羽毛,多是先啄胸部的羽毛,有的鸟还把啄出的羽毛吃掉,慢慢便成为习惯性的动作,新长出来的羽毛同样啄出、吃掉。有时见到鹦鹉把自己全身的羽毛也啄去,只剩下头顶的羽毛,裸体的鹦鹉好象戴上一顶帽子一样。  相似文献   

2.
观赏鸟特别是鹦鹉,常常会发生啄毛和食毛的现象,开始多是先啄胸部的羽毛,有的鸟还把啄出的羽毛吃掉,慢慢变成恶习,连新长出来的羽毛也同样啄出、吃掉。有的鹦鹉把自己全身的羽毛也啄去,只剩下头部的羽毛。  相似文献   

3.
<正>啄羽症是笼养鹦鹉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中常见自啄羽毛和被啄羽毛2种情况,但尚未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发生自啄和被啄羽毛的情况。该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营养、心理及笼舍环境等。1发病及治疗情况笔者根据近2年临床诊治案例,发现发病鹦鹉主要集中于非洲灰鹦鹉、葵花凤头鹦鹉、牡丹鹦鹉、太阳鹦鹉及和尚鹦鹉。发病的非洲灰鹦鹉、葵花凤头鹦鹉通常自啄羽毛,一般啄去胸腹部、双腿内侧及前侧、翅膀内侧等部位羽毛,严重时会导致皮肤外伤;牡丹鹦鹉、太阳鹦鹉及和尚鹦鹉等小型鹦鹉  相似文献   

4.
羊衣原体病也叫羊地方性流产,是由鹦鹉衣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是由Stamp等于1949年在苏格兰首次发现,1950年以后有许多国家陆续报道,如欧洲大陆、土耳其、塞浦路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及苏联等。1980年我国甘肃、内蒙  相似文献   

5.
在牡丹鹦鹉的繁殖中,由于某些珍稀品种抱窝性较差,而造成繁殖率下降。为了提高繁殖率,提高经济效益,人们常采用保姆育雏法,又称转蛋抱窝、转窝代孵。它是目前牡丹鹦鹉繁殖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即用低档牡丹鹦鹉或虎皮鹦鹉来担任保姆鸟,代孵高档的牡丹鹦鹉。本文简述一下此法的一般操作。1用低档的牡丹鹦鹉转蛋抱窝高档牡丹鹦鹉1.1保姆鸟的选择保姆育雏与自繁自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是保姆鸟能抱所有的高档鸟,而且,不同阶段选用的保姆鸟及代孵的高档鸟对象也不同。养鸟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即:棕头牡丹鹦鹉转蛋抱窝绿黑头、黑头脸和绿…  相似文献   

6.
笼养折衷鹦鹉患有啄羽症时影响展出效果,还会出现自残行为。为了提高野生动物福利,对患病折衷鹦鹉饲养设施进行了丰容,采食难度等条件进行了改善,但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患病折衷鹦鹉持续性粪便检查以及日常行为观察,进行了驱除滴虫以及抗抑郁治疗后,啄羽症得到有效控制,且恢复良好,患病鹦鹉行为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为笼养鹦鹉啄羽症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浮聚和麦克马斯特法,对采自广州市番禺区欢乐鸟场的17种共183个鹦鹉粪便样品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反感染强度调查。先后进行了两次采样,检查结果显示:该鸟场养殖的鹦鹉总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8.3%。其中吸虫感染比较普遍,感染率达19.1%,其次是绦虫,感染率为10.4%o,线虫和原生动物的感染率分别为9.3%和5.5%。感染强度EPG值随寄生虫和鹦鹉种的不同,在300到2400之间不等。调查中没有发现球虫感染,鉴于调查结果建议对鸟场阳性感染鹦鹉进行针对性驱虫。  相似文献   

8.
鹦鹉目(Psittaciformes)为中小型的热带或亚热带鸟类,是重要的观赏鸟。舌多肉质而柔软,善于摸拟人语,常作为笼鸟饲养。主要产于澳洲、非洲、南亚和南美洲。历史鹦鹉目的化石,发现最早的是在法国的阿列尔(A11iers)出土的跗蹠骨化石,为始祖鹦鹉(Arcnaeopsittacus verreaxi),时代为渐  相似文献   

9.
1.牡丹鹦鹉的特性 牡丹鹦鹉俗称情鸟,是比较珍贵的人工繁育鸟.目前我国大约有11个品种.常见的琉璃腰牡丹鹦鹉(棕头牡丹鹦鹉)、黄领黑牡丹鹦鹉(黑头牡丹鹦鹉)、金红桃牡丹鹦鹉(桃脸黄牡丹鹦鹉)、小鹦哥牡丹鹦鹉(桃脸绿牡丹鹦鹉)及蓝牡丹鹦鹉等品种.  相似文献   

10.
鹦鹉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鹦鹉是人类的宠物,随着经济的发展,饲养鹦鹉的人越来越多。在饲养过程中,鹦鹉生病也在所难免。因此,鹦鹉病的诊断至关重要,通过对发病鹦鹉的全面检查,可以了解鹦鹉发病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现致病原因,从而作出初诊,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并对周围健康鹦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现将鹦鹉病的诊断过程介绍如下。一、问诊 了解发病鹦鹉或死亡鹦鹉发病或死亡前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等情况,对正确诊断疾病有很大帮助。1.发病情况:包括病鸟的种类与龄期、发病间病鸟表现(取食、饮水及排粪的情况)、饲养环境、饲料配给有无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鸟疫(Ornithsis)及畜禽场的防制措施何杰明福州市杨延苗圃鸡场鸟疫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以结膜炎,鼻炎及腹泻症状为特征的鸟类传染病,又叫鹦鹉热(Parrot-fever)。最先报道发病的是鹦鹉、金丝雀等野禽,后来相继发现人工饲养的鸡、鸭、鸽子等家...  相似文献   

12.
正鹦鹉喙羽症(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PBFD)是由鹦鹉喙羽症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高度传染性鸟类疫病,严重威胁着野生和宠物鹦鹉,尤其是濒危种属鹦鹉的生存与健康。该病以羽毛对称性脱落和萎缩、喙及爪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雏鸟和青年鸟,成年鸟感染多呈隐性经过,是重要的潜在感染源。PBFDV感染能够导致动物体严重的免疫抑制,发病鹦鹉最终死  相似文献   

13.
鸟疫的防治     
鸟疫的病原为衣原体,主要危害鹦鹉和鹦鹉类鸟,并能传染给人粪。病鸟表现腹泻,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倦怠,闭眼和结膜炎,头下垂,并从鼻孔或喙隅流出水样或脓样分泌物,呼吸音粗、急促和困难,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直至衰竭死亡。死后剖检,发现脾肿大、充血,肝肿大、边缘钝圆,肺充血和气囊混浊。  相似文献   

14.
<正> 家庭养鸟,环境和饲料是养好鸟的关键,要使鸟健康的生活,为繁殖和鸣唱做好充分准备,必须掌握规律性、制定管理措施.笼具的选择:饲养绯胸鹦鹉、牡丹鹦鹉、虎皮鹦鹉必须用金属笼,内放食罐、水  相似文献   

15.
鹦鹉眼炎为鹦鹉饲养过程中最常见疾病,该病常会导致鹦鹉观赏价值下降,同时也成为人们健康的隐患。本试验通过取患鸟的眼部分泌物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的研究,探讨引起鹦鹉眼炎的主要致病菌的类型,抗生素对鹦鹉眼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引起鹦鹉眼炎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42种抗生素中的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抑菌效果最佳。将上述菌种进行动物接种试验,成功复制出本病,应用含有氧氟沙星成分的眼药水治疗,有明显疗效。据此可提出有效防治措施,为鹦鹉眼炎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虎皮鹦鹉发声行为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虎皮鹦鹉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叫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虎皮鹦鹉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复杂多变,但是鸣声幅度比雌鸟的小;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雌雄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说明虎皮鹦鹉的叫声具有明显的性双态性,并且叫声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成熟,30日龄虎皮鹦鹉的鸣声复杂程度已接近成鸟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危害牛、羊、马、猪、狗、猫、禽,也危害人。通常把引起鹦鹉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热,把引起其它鸟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鸟疫。人是唯一感染两种衣原体的,即沙眼——生殖器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这个术语由Morange于1895年首先使用的。流行病学 1、动物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等主要养羊区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一)病原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鹦鹉衣原体可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禽类,在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鹦鹉病;在鸭、鸽、火鸡、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鸟疫。该病原传播不依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是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排  相似文献   

19.
鸟多瘤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鸟多瘤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鸟类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1981年首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澳洲长尾小鹦鹉(虎皮鹦鹉)的雏鸟中被观察到[2]。疫病因多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鸟,即羽毛逐渐丰满阶段,所以当时被称为澳洲长尾小鹦鹉丰羽疾病(BudgerigarfiedglingIn。,BFD)。该病病原很快被确定,并被命名为澳洲长尾小鹦鹉丰羽病病毒(BFDV)。现在这种病毒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对虎皮鹦鹉和其它外来品种鸟的饲养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多瘤病毒在不同种的非澳洲长尾小白鹉、鸥鸟和家养鸟中逐渐被发现,有的学者认为,鸟…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该场发生了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禽多瘤病毒(APV)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该场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5 d,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鸟以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