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獐又名河麂,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乳"为幼獐吮吸母乳后在胃中凝聚的乳白色奶块,俗称獐宝.  相似文献   

2.
<正>河麂别名獐,属鹿科。外形似麝,体长90~100cm,肩高55 cm,体重约15 kg。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小,全身被短毛、四肢较宽。幼河麂吮吸母奶后在胃中结积的奶块(民间俗称"獐宝"),是数百年来江浙太湖流域民间广泛应用的名贵药材,主治小儿疳积(民间俗称"奶痨")等消化不良症,疗效显著。为了对河麂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我国提倡开展野生河麂的人工驯养工作,并把河麂驯养繁育及产品开发列为农  相似文献   

3.
河麂(hydropotes inermis),俗称牙獐、獐子,属偶蹄目,为小型鹿科动物。河麂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大陆近水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其栖息地遭到大范围破坏,导致野生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河麂的资源,河麂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苏大丰麂鹿国家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人工养殖扩大河麂基础种群,然后实施有计划地放归大自然的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自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收养哺育了数十只野生幼麂,并闯过了饲养、繁殖和疾病防制关,现对河麂人工养殖的初步探讨和研究报告如下。1河麂的形态及生活习性根据长期观察、统计,江…  相似文献   

4.
河麂又名獐,属鹿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岱山,河麂多生活在茅草山坡或稀疏林间,以草本植物和灌木嫩枝叶为食。河麂胆小怕惊,每年5月底至8月初母河麂产仔期间,一旦遭受惊扰,刚出生不久的幼年河麂可能被母河麂遗弃。通过几年来对幼年河麂的抚养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正>河麂别名獐、牙獐,属于鹿科,学名为Hydropotes inermis。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有驯养前途,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圈养河麂至2014年已有10余年的历史,园中存有河麂种群数量已达50余只,受场地以及饲养密度过大等影响,河麂已成为园内疾病高发的动物种类之一。1传染病1.1巴氏杆菌病概述: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散发,以炎热潮湿的季节  相似文献   

6.
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即牙獐、獐子,属偶蹄目、鹿科动物。过去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大陆近水区域,但由于人类的干扰,其栖息地越来越小,数量急剧下降,现已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为了做好野生河麂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工作,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工人养殖扩群,取得满意效果。笔者从90年5月以来先后收养成活10多头野生幼麂,并闯过了饲养、繁殖、疾病防制关。现将几年来收集的养殖材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野生中国河麂的人工驯养1概述中国河麂(ChineseWaterDeer),学名Hydroptesinermis,又称牙獐、紫金山獐。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型鹿科动物。主要产于长江流域,此外朝鲜鸭绿江边分布有少量的亚种。野生河麂多栖息于江湖两岸的湿地苔草地、...  相似文献   

8.
舟山群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的偷猎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獐(Hydropotes inermis)又名河麂、牙獐,属偶蹄目,鹿科,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和朝鲜。由于近年来生境改变和过度捕猎,獐种群数量显著下降。1992年盛和林等人曾估计为万头左右,但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不详。其中较集中的分布区有四个:浙江舟山群岛、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滨海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南、湖北的洞庭湖及广大水网地区。笔者对全国獐的研究发现浙  相似文献   

9.
獐,别名河麂,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体长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体重15~20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被毛短,四肢较长。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稀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獐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在野外环境下以青草、树叶为食,分布范围广,南至广东乳源、仁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载了我园用母山羊代替白唇鹿喂养幼仔的全过程。初步认为母羊是鹿科动物亲仔的好妈妈。精心的饲养管理 ,认真的观察记录 ,及时处理好育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人工育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水鹿属偶蹄目鹿科动物,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重庆动物园于2000年引进6只水鹿亚成体(3♀、3♂),于2003年7月20日和8月1日首次成功繁殖2只水鹿幼仔并成活;2004年7月、8月雌鹿又分别繁殖3只水鹿幼仔,并在高温高湿的重庆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成功展出和繁殖。  相似文献   

12.
1995年 3月 30日 ,蓬安县建委张某在派出所门口购买某食品站的排骨 1 .3kg,回家将此骨洗后用刀剔时 ,发现有虫 ,并及时将整骨送到兽医诊断室检查。该虫位于肋骨与胸骨交界处的软组织内 ,虫体与胸骨平行。长 65.78mm,中段直径 2 .9mm,两端直径分别为 0 .84mm和 1 .2 8mm。显微镜下观察 ,虫体前段口有唇 3片 ,内缘有细密小齿 ,唇上有乳突。尾端有盘曲的线状睾丸和 1对交合刺 ,是一条雄性猪蛔虫。由于猪的生前症状不清 ,当日到肉摊了解 ,猪的内脏、骨、肉全部销售 ,无法跟踪调查。根据资料 ,人蛔虫卵可在外界环境较高温度下 (34℃以上 )孵出幼…  相似文献   

13.
獐,别名河麂,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9世纪70年代引入英国,体长90~100 cm ,肩高55 cm ,体重15~20 kg。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被毛短,四肢较长。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稀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獐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在野外环境下以青草、树叶为食,分布范围广,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及阳山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和莆田;北至江苏盐城滨海,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沿海各省(盛和林等,1985)。  相似文献   

14.
鹿科动物是最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类群之一,世界现存44种,中国有18种,中国是世界鹿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存栏梅花鹿、马鹿等已达百余万头。鹿全身都是宝,鹿茸是中药补阳药之首,鹿血是皇室不传之秘,鹿角、鹿肉、鹿骨、鹿筋、鹿胎、鹿唇、鹿肾、鹿髓、鹿尾、鹿精等均为传统名贵  相似文献   

15.
<正> 赤鹿恶性卡他热是新西兰饲养鹿的最严重的一种常发传染病(Mcallum,1981)。1980年新西兰农渔业部家畜卫生处对全国鹿场划区普查结果,全国有36%的鹿场发生此病,最高的达尼丁和克赖斯特彻奇两地区分别达55%和54%(G-ladden,1981)。本病1968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林肯学院的鹿群中首次发现,随后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此病。此外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其他许多国家的鹿科动物也发生有此病,除饲养赤鹿发生以外,并在马鹿以及其他鹿科动物和野生鹿中也有发生。本病的死亡率常达20~50%以上,对幼鹿和新捕获的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其在细胞水平上对生物的性状进行控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物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对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鹿科动物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内鹿科动物现状,提出了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鹿科动物具有生理周期性骨质疏松的矿物质代谢特点,利用鹿科动物作为骨质疏松研究模型是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本文综述了鹿科动物骨质疏松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利用代谢组学等技术,筛选负责调控骨质疏松恢复的关键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机理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鹿科动物具有生理周期性骨质疏松的矿物质代谢特点,利用鹿科动物作为骨质疏松研究模型是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本文综述了鹿科动物骨质疏松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利用代谢组学等技术,筛选负责调控骨质疏松恢复的关键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机理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特点是病羊口唇、牙龈等部位黏膜处形成红斑、脓疮、溃疡和结痂,多为群发,主要危害幼羊,发病率高。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3种类型,尤以唇型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家兔流涎病的病原为过滤性病毒。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舌、唇和口腔粘膜而传染。多感染20—90天的幼、青兔,春秋季节最易流行。该病潜伏期为5—7天,病程一般为2—10天,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病初舌、唇及口腔粘膜发生炎症,尔后出现一层白色假膜,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