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海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4):124-125
我们正处于一个开放和转型的时代,受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观多层次化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家庭形式正面临着挑战,非婚同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非婚同居虽为我国的法律和传统的道德所排斥,但其作为一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发生着一系列法律纠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婚同居现象进行规制,以保护当事人的相应权利。本文笔者试从非婚同居的概念、非婚同居的适用条件、非婚同居的立法构想等方面阐释,以解决当事人在非婚同居期间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
3.
“非婚生育”是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对这一社会现象从社会伦理与法律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通过调研和思考产生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5.
8.
论行政合同的合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光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 ,旨在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行政管理标的协议。它作为一种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同时具有行政行为的属性和合同属性。 相似文献
9.
形式自由是契约自由的必然要求。然而出于保存证据、促使当事人慎重考虑等因素,法律仍需对于某些形式的合同作法定形式的要求。问题是,对于不具法定形式要求的合同,应如何加以处理,我国现行立法存有缺陷,未能明确判定不具形式要求究竟会导致合同不成立还是仅仅影响合同的效力。另外,如果影响合同效力的话,应如何区分不同的效果?本文在比较法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定形式的宗旨及类型,并着重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分析不具法定形式要求的合同的三种后果,即:无效、经补正而有效及有效但内容依法律的规定而作调整。 相似文献
10.
11.
每个打工者都是怀揣着梦想上路的。他们和农村的家乡疏远了,在期待未来的同时,对自己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期待也提高了?他们期盼爱情能走进婚姻,寻梦的路上能遇到知已,流水线上的青春能开出花朵,他们也渴望在城市安个家,在劳作一天后能拥着爱人入眠;他们渴望平等,让自己的孩子能牵上城里孩子的手……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期待与现实产生错位,他们的呼唤少了回音,他们的努力成了无奈的挣扎……对在湖北武汉市打工一族的情感调查中我们发现,未婚同居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婚恋生活状态。他们的幸福与无奈,欢喜和悲哀,都以各种表情呈现在我们面前,境况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13.
14.
编辑同志:5年前,我与前男友未经结婚登记便同居生活,并生育了一名男孩。后因性格不合不得不分道扬镳。儿子由前男友抚养。近年来,我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可前男友却不顾我的感受,说:“儿子与你无关,不用你养,也不允许探望。更何况儿子出生时,我们并非合法夫妻,你自然不能享有作为母亲的权利。”请问:我对儿子真的就没有探视权吗? 相似文献
15.
16.
宋久盘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2):21-24
大学生同居不仅会给女性身心和以后的婚姻家庭造成危害,而且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其产生的根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调整和法律规范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简介】同居期间的房产可否分割?2000年,王女士与林先生开始来往。2003年10月20日,林先生以王女士的名义购买商品房一套,房款共计218000元,约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编《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调查问卷》,对3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同居现象的态度更加开放和宽容,但实际的婚前同居行为则比较理性和谨慎;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婚前同居行为;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赞同婚前同居现象;赞同婚前同居的比率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大四学生的赞同率最高;试婚和同伴影响是大学生选择或认同婚前同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法院对基础合同虚假之保理合同效力认定存在裁判分歧。保理合同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差异性、立法与司法的差异性以及司法裁判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在裁判中进行充分的利益衡量。司法裁判应在利益衡量方法与价值判断的指引下,在明确保理合同与基础合同相对独立、探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基础上,通过区分通谋虚假意思表示的内外效力、统一"强制性"规定对保理合同效力影响的司法认定路径、类型化适用基础合同虚假时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则等方面来重塑基础合同虚假之保理合同效力认定的裁判路径。 相似文献
20.
合同诈骗罪中之“合同”的界定,应从市场经济主体和立法渊源来考量:首先,作为合同诈骗罪客体之一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难以让人把握的概念,因而只有对市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企业进行诈骗的行为才会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扰乱,才能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其次,从立法沿革上看,合同诈骗罪的合同源于经济合同,而订立经济合同的主体也是企业,因此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指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用来诈骗企业的合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