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北地区夏玉米倒伏倒折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原因、品种因素、种植密度、管理方式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推广抗倒性较好的玉米品种、选育优良的玉米新品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化学调控等,这些技术为豫北地区夏玉米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豫南(驻马店)、豫北(新乡)夏玉米生长季节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出豫南和豫北夏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间光、热、水资源是制约豫南夏玉米高产的限制因素,其限制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光照、温度,对豫南夏玉米亩产超过800㎏水平,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肥料对提高玉米单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重要措施.为了摸清豫北高产区夏玉米氮肥最佳施肥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进一步完善豫北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我们安排了玉米氮肥用量试验.  相似文献   

4.
正豫北地区温度水分条件适宜,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大,特别适宜优质强筋小麦的栽培,一般以小麦--玉米套种为主,豫北安阳县、滑县曾多次荣获全国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小麦--玉米套种优化栽培,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结合豫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栽培习惯、机械化程度等,总结出了安阳县小麦--玉米套种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  相似文献   

5.
本规程确定了优质玉米生长的适宜的基础条件、种植密度、施肥量、产量要素指标、生产技术规程、减灾措施。本规程适宜豫北生态夏玉米区及其生态条件相似夏玉米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南省2001—2010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数据及安阳、许昌、周口、南阳等4个代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1991—2010年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省近10 a来小麦玉米产量特点和近20 a来有关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来河南省除豫北区域外均表现为小麦产量高于玉米产量,且以豫东南麦玉两熟区产量差距最大;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玉米产量潜力显著大于小麦,且以豫东南区域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积温随纬度升高,下降显著,其中,豫北区域小麦和玉米季的积温均无法满足晚熟品种的利用,豫东南两季均可完全满足中晚熟品种对积温的需求.日照时数则表现为随纬度升高逐渐升高,除豫北小麦季略有增加外,4个省辖市小麦玉米两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二者产量潜力的发挥.降雨量表现为小麦季降雨量减少,且4个省辖市雨量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玉米季除豫北外,降雨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豫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播种质量差、种植密度不合理、气象灾害、管理粗放、收获偏早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播种质量、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适时收获等。结合玉米生产提出合理建议,为豫北地区夏玉米增产增收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是通过对小麦和夏玉米品种与密度试验、小麦播期与密度试验、夏玉米熟期比较试验,筛选出小麦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通过肥水试验结合病虫草害相关试验,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出大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长夏玉米品种的搭配、多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短夏玉米品种的搭配、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豫北主要农作物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资料及其对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物候期、全生育期光热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的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7年,豫北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天数明显缩短,其缩短趋势为每10a4.9d;夏玉米播种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其延长趋势为每10a4.0d;豫北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显著,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均明显增加,其速率分别为7.8(℃.d)/a和10.0(℃.d)/a;太阳总辐射在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为9.5MJ/(m2.a),而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经统计分析发现(n=25),豫北地区冬小麦光、热利用效率分别为0.40%和3.5kg/(℃.d.hm2),夏玉米分别为0.70%和4.0kg/(℃.d.hm2);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热量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分别为每10a0.7kg/(℃.d.hm2)和每10a0.6kg/(℃.d.hm2);而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均为每10a0.10%。  相似文献   

10.
任玉琪 《北京农业》2014,(A01):21-21
湖北省保康县地处鄂西北、襄阳西南部,玉米种植分春玉米和夏玉米两季,春玉米以小麦套种为主,夏玉米以毁小麦、油菜茬为主。介绍了玉米的施肥、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一、试验目的 通过夏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试验,进一步研究豫北潮土区夏玉米施肥指标和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力、肥料利用率等相关参数,为分区施肥和肥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免耕机械直播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浚县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玉米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自200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小麦玉米两熟丰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专题项目。2005年和2007年浚县农科所分别创造了夏玉米1hm^2面积15102.75kg和15971.7kg的高产记录。通过技术的示范辐射带动.浚县玉米单产由2005年的6847.5kg/hm^2提高到2007年的8100.0kg/hm^2。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与选用优良玉米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改变玉米播种方式、构建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就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以黄淮海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为材料,对豫北地区夏玉米晚收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适时晚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豫北地区夏玉米栽培的多年研究,笔者将其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选择优良品种 郑单958、浚单20、浚单26、先玉335、丰黎98等都是适合豫北种植的玉米品种.同时,要按照玉米杂交种标准,选用高质量的玉米种子.  相似文献   

15.
路志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5-126
本文介绍了豫北地区小麦、玉米由主要杂草及发生规律,并针对作物不同时期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沧州地区粮食生产的主体与种植制度主要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由于本区水资源匮乏,两熟制水浇地在小麦春季一般只能浇1~3水。而夏玉米生长期光温雨同步,增产潜力大。充分挖掘夏玉米生产潜力,是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的突破口。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实现小麦、夏玉米双增产的目标,针对本区特定的生态条件,对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农艺管理系统进行了统筹研究,组装配套了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吨粮田小麦夏玉米氮磷肥施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0年。采用二次饱和 D—最优设计,对影响小麦,夏玉米产量的氮肥、磷肥用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吨粮田小麦、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施肥函数模型,并确定了吨粮田小麦氮肥(纯 N)最佳施用量为10.1公斤.P_2O_5为14.5公斤;夏玉米纯 N 施用量为13.75公斤,P_2O_5为6.1公斤.  相似文献   

19.
豫北地区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8个耐密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0000、75 0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以研究当前豫北地区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2008-2010年,豫北地区大部分主推玉米品种表现为60000株/hm2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普遍高于75000株/hm2的产量,平均增产4.6%.75000株/hm2种植密度的玉米株...  相似文献   

20.
蔡德华 《北京农业》2006,(12):23-25
1.作物组成及其耕作关系 1.1作物组成大棚平菇、马铃薯、茼蒿、春玉米、木耳(1)、小麦、夏玉米、木耳(2) 1.2作物间套复关系大棚平菇-马铃薯、大棚平菇-茼蒿、马铃薯//茼蒿、茼蒿-春玉米、马铃薯//春玉米、春玉米//木耳(1)、马铃薯-木耳(1)、春玉米//木耳(1)-小麦、小麦//夏玉米、夏玉米//木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