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查阅大量文献,选出了适宜的桉树组培苗基质。进而,从桉树组培苗的移栽、移栽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桉树组培苗快速培育的技术,以期为桉树组培苗的快速培育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桉树组培苗移栽中开展不同育苗容器、基质和根系处理的试验,三因子的各个处理间的苗高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塑料袋或无纺布育苗容器、轻基质和假植后剪根移栽为移栽的最优条件,可获得最大苗高的桉树组培苗。采用直接移栽的桉树组培苗出现根系逆向生长和卷曲的几率则明显大于通过剪根处理培育的桉树组培苗。  相似文献   

3.
正桉树是当前我国南方一种主要的用材树种,这种树木生长速度快、轮伐期短、用途广,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现代桉树造林技术不断进步,这种组培苗方式在全国得到了开始的推广应用。本文对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使用泥炭土、谷壳作为桉树组培苗移植栽培的轻型基质,使用网袋成型机将其压制成圆条状的网肠,制成网袋,将组培苗移栽到轻型基质上,加强管理,有利于培育出健壮的桉树组培苗,增加经济  相似文献   

4.
桉树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桉树繁殖的重要手段。该文从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诱导生根、组培苗移栽等方面阐述了桉树组织培养技术,旨在为桉树组织培养操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分析了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的现状,桉树组培扦插苗在广西推广造林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桉树组培苗造林的优点及市场前景,及钦州市林科所如何抓住广西桉树发展的机遇,统筹安排进行按树组培苗产业化生产,为广西大面积桉树造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桉树组培苗。  相似文献   

6.
澳洲青苹组培苗生根及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澳洲青苹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其生根壮苗和移栽技术,结果表明:(1)组培苗上中部茎段生根能力强,是组培苗生根的最佳部位;(2)IBA生根效果明显,IBA、NAA和PP_(333)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在1/2MS附加IBA0.7mg/L、NAA0.1mg/L、PP_(333)1mg/L的培养基上生根且长芽,生根率达79%以上;(3)暗培养能显著促进生根,使程序和工效得到简化和提高;(4)采用了自然光下长苗、生根、炼苗同步进行的快速成苗法;(5)组培苗直接移栽到营养土中减少了移栽缓苗次数,缩短了成苗时间;(6)研制成功两步成苗一次移栽的快繁体系。短期内获组培苗1万多株,培育商品苗2000余株。  相似文献   

7.
以湛江南方种苗中心生产的网袋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桉树网袋组培苗移栽技术,主要探讨不同移栽场地、不同移栽月份对网袋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大棚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6.5%,最差的是露天场地移栽,为92.03%;9~10月份移栽成活率最高,为95.43%,次年1~2月份最差,为92.43%,移栽最佳组合是9~10月份在温室大棚移栽,成活率达到96.9%。  相似文献   

8.
对文心兰组培苗移栽练苗及培育管理过程中的栽培设施与基质选择、练苗移栽和植后管理技术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影响棉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总结提出提高体细胞再生株和组培苗成活率的移栽技术。组培苗的发育状况、驯化过渡、移栽基质的选择、移栽环境的控制,以及嫁接技术等是影响组培苗移栽成活的主要因素。组培苗驯化过渡期间,要逐渐变换封口膜,降低培养瓶湿度,促进组培苗木质化;组培苗嫁接时,砧木只保留1片子叶,通过三角形切口嫁接等措施,提高棉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香蕉组培苗培育出来后不能直接移栽于大田中,只能对组培苗进行逐步炼苗,使其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这种由瓶移入大田的炼苗过程称为香蕉组培苗的假植.假植是阻碍香蕉发展的技术难题.现将香蕉组培苗假植技术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兰花组培苗移栽驯化技术,包括保护栽培设施、移栽基质准备、组培苗移栽、幼苗驯化管理、绿化炼苗、成苗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兰花的组培苗移栽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浆植物组培苗移栽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浆植物组培苗移栽的基质、适宜移栽的季节以及在移栽过程中防止多浆植物组培苗腐烂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发现多浆植物组培苗在混合泥炭 粗沙(1:1)中移栽成活率最高,并且适宜在5月或9月进行移栽,同时组培苗用0.5g/L多菌灵处理可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董朝莉 《南方农业学报》2011,(11):1375-1377
【目的】研究影响蓝莓组培苗大棚炼苗的各种因子,以提高蓝莓组培苗的生产效率。【方法】以兔眼蓝莓为试材,分别进行不同浓度IBA溶液蘸根、季节、气候条件、时间段及空气湿度对组培苗移栽存活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蓝莓组培苗以移栽时不使用任何生根剂处理的存活率最高;蓝莓组培苗在秋冬季出瓶移栽效果最好,存活率在80%以上,春季次之,存活率在70%以上,夏季不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不同时间段移栽组培苗存活率高低次序为:傍晚>早上>中午,晴天中午移栽存活率最低,仅为71%,阴天傍晚最高,达83%;在一定湿度范围内,空气湿度越高,组培苗的存活率越高,其中以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处理空气湿度最高,移栽组培苗存活率达93%。【结论】蓝莓组培苗移栽时无需使用IBA等生根剂处理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季节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影响,春季和秋冬季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移栽当天的气候条件对组培苗出瓶移栽有影响,但不显著;空气湿度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显著影响,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百合组培苗移栽前的壮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影响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百合组培苗移栽时应选择组培苗叶色浓绿、根系健壮的植株进行移栽,移栽前练苗2~3d,使新叶逐渐形成蜡质,促进新根发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4份蛭石×1份腐熟羊板粪的栽培基质适宜百合移栽后的生长。移栽后的水肥管理及生长温度的控制也是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董朝莉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1):1375-1377
【目的】研究影响蓝莓组培苗大棚炼苗的各种因子,以提高蓝莓组培苗的生产效率。【方法】以兔眼蓝莓为试材,分别进行不同浓度IBA溶液蘸根、季节、气候条件、时间段及空气湿度对组培苗移栽存活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蓝莓组培苗以移栽时不使用任何生根剂处理的存活率最高;蓝莓组培苗在秋冬季出瓶移栽效果最好,存活率在80%以上,春季次之,存活率在70%以上,夏季不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不同时间段移栽组培苗存活率高低次序为:傍晚>早上>中午,晴天中午移栽存活率最低,仅为71%,阴天傍晚最高,达83%;在一定湿度范围内,空气湿度越高,组培苗的存活率越高,其中以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处理空气湿度最高,移栽组培苗存活率达93%。【结论】蓝莓组培苗移栽时无需使用IBA等生根剂处理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季节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影响,春季和秋冬季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移栽当天的气候条件对组培苗出瓶移栽有影响,但不显著;空气湿度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显著影响,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障白芨组培苗移栽成功且生长良好,开展了白芨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研究。通过检测移栽苗的成活率、健壮度,分析了不同浓度IBA(吲哚丁酸)、不同基质配比对白芨组培苗移栽成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白芨组培苗移栽时IBA处理的适宜浓度是1.5mg/L;E组(泥炭45%、蛭石40%、蚯蚓粪15%)和G组(泥炭60%、蛭石40%、蚯蚓粪0%)基质适合作为白芨组培苗移栽的基质。  相似文献   

17.
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移栽技术研究较少。如何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移栽的成活率是蝴蝶兰种苗生产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组培苗出瓶、移栽和栽后管理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大肉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对不同移栽基质、生根时间、移栽前预处理方式、空气湿度控制方法等因素对大肉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建立高效而稳定的移栽炼苗体系,为大肉姜组培苗在大田的成功移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与珍珠岩比例为2:1组成的移栽基质为最佳,生根时间为25 d的大肉姜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最高,大肉姜组培苗进行移栽前处理后再移入炼苗基质时成活率明显提高,移栽后用小拱棚遮盖一层遮阳网时的湿度最合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剑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剑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在96.7%以上.生根培养天数、组培苗是否有根、是否经过炼苗等影响因素对其移栽成活率的影响都不大.  相似文献   

20.
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为兰科石斛属多年附生草本植物,又名粉花石斛、美花石斛,是我国常用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三级濒危保护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大量繁殖。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了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种苗的快速繁殖,获得了成功。但组培苗的出瓶炼苗移栽成活率问题是影响产业化生产种苗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对试管苗的移栽基质和移栽方式进行了试验,以确定较佳的移栽基质和移栽方式,为组培苗的商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