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生姜-葡萄立体间作模式对生姜夏季的生长、光合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生姜-葡萄立体间作模式推广提供参考。本文于2021年5-8月进行大田试验,设单作生姜(CK)和生姜-葡萄间作(TS)两个处理,比较生姜-葡萄立体间作对生姜夏季的生长、光合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CK相比,TS处理保证了生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显著降低了植株灼伤率,提高了生姜株高、干鲜重以及产量;同时生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实际光量子效率也显著升高;生姜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显著降低。TS处理可以缓解夏季生姜受到的强光胁迫,降低叶片灼伤率,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强光造成的叶片氧化损伤,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减轻了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程度并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生姜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条件下,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为试验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窄行宽株等行距、宽行窄株等行距、宽窄行窄株距和宽窄行宽株距4种种植模式下蔗茎的伸长特性。结果表明:(1)Logistic方程能够可靠的估计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的进程。(2)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的潜力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宽窄行窄株距种植模式最大,且该差异的产生体现在蔗茎伸长持续时间或伸长速率上。(3)不同种植模式蔗茎伸长快增期的持续时间最短,但贡献率最大。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和加强快增期的田间管理对蔗茎伸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种植模式对新丰生姜生产力与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及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对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比对,并对单位面积嫩姜的产量和效益进行测算.[结果]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的整个轮作周期内,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土壤中细菌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都显著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同时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土壤中的Cu、Zn、As、Pb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而土壤中Ni的含量略高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可为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葡萄园套种生姜生产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在昌吉地区葡萄园套种生姜,以提高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本文介绍了葡萄园套种生姜高效种植栽培模式,并从品种选择、选园施肥、合理密植、适期播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环节介绍了生姜的栽培技术,以供采用该套种模式的葡萄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模式以生姜的经济价值最高,一切栽培技术以生姜生产为主.10月上旬单行撒播小麦,行距60cm,麦垄东西走向.  相似文献   

6.
试验探讨栝楼与生姜立体种植模式的效益。从栝楼和生姜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栝楼与生姜的多个产量、品质指标,并对栝楼园立体种植模式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栝楼园立体种植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施肥情况下差异更加明显;蔗汁锤度无显著差异;叶片P和K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施肥比不施肥,蔗茎产量和株数显著增加;叶片含N、P、K量明显增加;株高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而其他性状则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株数、株高、叶片含氮量、株高整齐度的差异所致,宿根蔗的株数,乃至产量又与新植蔗的有效茎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澳洲坚果山地幼龄果园套作模式研究,了解其间作效益、对土壤养分及幼树生长造成的影响,以春季套作绿肥、蚕豆、油菜、蔬菜,夏季套作大豆、生姜、甜玉米、薏仁米、蔬菜,以不套作为对照进行了分析和测定。6种套作模式均为果园降低除草成本1275元/hm~2,为农民增加零工收入5310~23460元/hm~2;距植株1 m范围以外套作甜玉米、薏仁米高秆作物对幼树生长影响不大;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有明显提高。套作蔬菜、蚕豆-生姜、蚕豆-甜玉米的产值较高,在贵州山地多数果园不具备条件;套作绿肥-大豆模式对水源、交通、土壤等条件要求较低,总体效益较高,可以在澳洲坚果山地幼龄果园中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生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生姜的姜块鲜重、大小、第2子姜数、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低于露地生姜,Cu和Ni含量显著低于露地生姜。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既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安丘市是全国的出口蔬菜种植大县,其中生姜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全市生姜每666.7㎡平均产量在5000kg以上,具备较高的栽培水平;其中面积最大的栽培模式是微膜小拱棚模式,该模式投资少,操作简便,推广容易,该栽培模式占安丘生姜生产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1.
生姜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本市生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高生姜露地栽培产量及效益,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根据本市生姜栽培特点总结出了生姜育苗移栽间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模式通过育苗移栽延长生姜生育期,间作玉米为生姜遮阴营造适宜的田间小气候等栽培措施,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广东新会滩涂围垦地柑桔与花生间作、柑桔与生姜间作、柑桔单作、花生单 作、生姜单作5 种种植模式对根区土壤速效养分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院(1)5 种种植模式的根区土壤pH 出现分 化,柑桔/花生和柑桔/生姜模式表现出极显著下降,其中以柑桔/花生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pH 最低;(2)种植7 个月 后柑桔/花生和柑桔/生姜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生姜和花生单种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而 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氮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5 种种植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显著上升;(3)种植7 个月 后,柑桔单作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柑桔/花生、柑桔/生姜以及单作花生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柑桔/生姜 和柑桔/花生两种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花生单种、生姜单种之间无显著差异;(4)种植7 个月后柑桔/生 姜的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柑桔单种的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桔/生姜和柑桔/花生间作模式的根区土壤速效 钾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桔/花生根区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种植期间显著上升;(5)5 种种植模式的根区土壤有机质 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和时间变化。由此可见,柑桔与其他作物间作对土壤速效氮、钾等养分的转化和维持有促进作 用,因而值得在该地区果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生姜不耐高温,苗期生长处于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气温、地温很高,需要进行遮阳,否则姜苗矮小,生长不良。一般从生姜出苗达50%时开始遮阳,直到9月上旬去除。在生姜播种后出苗前,可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及作物上市行情,在生姜行间及时套种  相似文献   

14.
Singh  P  Solomon  S 《广西农业科学》2011,42(4):375-379
【目的】收获后原料蔗的蔗糖分损失是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评价印度亚热带地区榨季期间原料蔗在冬季和夏季不同月份的蔗糖分损失程度,为糖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收获后的贮藏原料蔗进行3种处理:T-1,直接堆放,无任何遮盖物,作为对照;T-2,贮藏期间洒水、并覆盖一厚层蔗叶;T-3: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硅酸钠溶液对堆放蔗茎进行处理后,覆盖一厚层蔗叶。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蔗茎品质参数包括蔗汁转光度、纯度、转化糖、酸性转化酶和甘蔗蔗糖分(商品蔗糖,CCS)来估测贮藏蔗茎的蔗糖分损失。【结果】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甘蔗蔗糖分损失增加;蔗茎收获后240h,甘蔗蔗糖分在1月的损失量(2.27个单位)明显低于4月(5.29个单位)。对照的蔗汁纯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处理;采用药剂处理的蔗茎还原糖增加量最小,明显小于对照。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月份的蔗茎转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在高温条件下,蔗茎酸性转化酶活性急剧升高,且以对照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结论】使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和硅酸钠配方处理收获贮藏的蔗茎,可减少蔗糖分的转化和损失,并抑制酸性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Singh  P  Solomon  S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4):375-379
【目的】收获后原料蔗的蔗糖分损失是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评价印度亚热带地区榨季期间原料蔗在冬季和夏季不同月份的蔗糖分损失程度,为糖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收获后的贮藏原料蔗进行3种处理:T-1,直接堆放,无任何遮盖物,作为对照;T-2,贮藏期间洒水、并覆盖一厚层蔗叶;T-3: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 硅酸钠溶液对堆放蔗茎进行处理后,覆盖一厚层蔗叶。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蔗茎品质参数包括蔗汁转光度、纯度、转化糖、酸性转化酶和甘蔗蔗糖分(商品蔗糖,CCS)来估测贮藏蔗茎的蔗糖分损失。【结果】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甘蔗蔗糖分损失增加;蔗茎收获后240 h,甘蔗蔗糖分在1月的损失量(2.27个单位)明显低于4月(5.29个单位)。对照的蔗汁纯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处理;采用药剂处理的蔗茎还原糖增加量最小,明显小于对照。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月份的蔗茎转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在高温条件下,蔗茎酸性转化酶活性急剧升高,且以对照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结论】使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和硅酸钠配方处理收获贮藏的蔗茎,可减少蔗糖分的转化和损失,并抑制酸性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西瓜、生姜、菠菜间套复种三作三收,是山东省费县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种植模式。该模式以西瓜为主体,套种生姜,复种菠菜。其优点一是变冬闲地为越冬菜地,变纯种姜为瓜套姜,提高了复种指数及土地、光能利用率;二是在气温高、光照强的炎夏季节,利用西瓜秧作  相似文献   

18.
<正>草莓套生姜,是山东省滕州市近年来在麦姜套作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筛选出的一种新的高产高效模式。该模式可亩产生姜3000千克,草莓1200千克左右。比麦姜套作增收。目前,该模式在全市推广面积已达70余公顷。  相似文献   

19.
<正>寒地地区无霜期较短,夏季平均气温18℃,七月份平均气温22℃以上,历年≥10℃活动积温平均为2,603℃,比生姜主产地区低1000℃左右;无霜期为132天,比生姜主产地区无霜期少40天以上。这些因素是生姜在本地区露地栽培的重要限制因素。要想获得高产优质的生姜。在寒地种植必须采用棚室栽培生姜技术,这样能很好地抵御低温提早栽培,保证生姜的生育期,促进生姜的生长发育、提高生姜品质和成熟度,是实现寒地生姜种植增产增效的一项好  相似文献   

20.
1.1水稻-露地瓜菜轮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的冬闲田,种植榨菜、雪菜、青菜等露地蔬菜;另一种是秋冬季种植西兰花、甘蓝、花椰菜等露地蔬菜,再轮作种植一季水稻。通过冬季蔬菜和夏季水稻的轮作,合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同时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