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弱光胁迫下不同弱光耐性品种在源库特征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耐弱光胁迫的机制,为双季稻高产稳产新品种的选育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2个对弱光胁迫耐性存在显著差异的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时期的遮光处理,研究弱光胁迫时期对晚稻不同耐性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晚稻生长有重要影响,分蘖期弱光胁迫下晚稻分蘖数、每穗粒数及总颖花量减少,叶面积下降,产量降低;幼穗分化期弱光胁迫下晚稻分蘖数和每穗粒数减少,总颖花量、叶面积、结实率均下降,产量降低;灌浆期弱光胁迫下水稻叶片净同化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灌浆期>幼穗分化期>分蘖期。结论 耐弱光胁迫型品种能通过增加叶片的长宽度减少叶面积的下降,叶片含氮量保持相对稳定,叶片中SOD、CAT等保护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POD活性保持相对稳定,叶片净同化率下降幅度小,在弱光胁迫下实现“强源”,减产率相对较低。弱光胁迫下具有较强的叶面积补偿能力和适宜氮含量以及较高的保护酶活性是水稻耐弱光胁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在不同生育期喷施芸乐收组合药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9年在浦城县万安乡大游村开展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喷施芸乐收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分蘖初期和幼穗分化Ⅳ期各喷施1次芸乐收组合药剂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各地征集的26份青稞品种(品系)为材料,在西藏林芝地区春播种植,对苗期生长习性、叶片颜色、幼穗分化、田间总茎数、生育时期和成穗率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同一播期、同一年内,在青稞的生长发育特性中。叶片颜色和叶片生长的角度发生变化,随着春性减弱叶片颜色逐渐变深绿色,叶片生长角度逐渐加大;春性强的品种(品系)分蘖少、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早、生育期短、成穗率高;随着冬性的增强,幼穗分化伸长期的主茎叶片数逐渐增多、生育期长、成穗率低;冬性比春性生态类型品种(品系)的主茎叶龄多1~2片叶;幼穗分化少一个分化时期;据此提出,在西藏林芝气候条件下,青稞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品系)春播都可以正常抽穗结实,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分蘖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时间减少,光照强度降低,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生长和产量形成。为了阐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于2021年在扬州大学盆栽场和人工智能温室,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分蘖期设置不同光照(弱光处理:50%光照,对照:100%光照)和不同氮素水平(N1:72 kg/hm2,N2:90 kg/hm2,N3:108 kg/hm2)处理,对不同处理水稻的分蘖动态、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有效穗数平均减少12.28%,产量下降15.52%。但在弱光胁迫下,增加分蘖期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最终穗数,其中,N3处理缓解弱光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分蘖期弱光胁迫可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食味品质;而增施氮肥可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但同时也会加剧食味品质的变劣。  相似文献   

6.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生育期延迟;株高和空瘪率逐渐增加,穗长和褐变穗发病率逐渐降低,穗颈瘟逐渐增加,倒伏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水稻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逐渐降低;水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没有明显变化,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三系杂交水稻德香4103和川作6优177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成都平原杂交中稻直播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杂交中稻生育期缩短,主茎叶片数减少,出叶速度加快;在基本苗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单株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均降低,直播稻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期出现的第一类葫芦叶与幼穗分化期出现的第二类葫芦叶,可作为判断水稻大田叶龄和水稻生育进程的诊断指标,能判断杂交制种父母本幼穗分化8期进行花期预测和调节,并能作为水稻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2要确保分蘖质量2.1什么是无效分蘖期“滞长”过分繁茂的水稻,最高分蘖期以后受光降低,淀粉生产不足和根系生长不良,使养分、水分吸收供给不足,从母茎向分蘖供给的养分不足,分蘖生育停滞而成无效蘖。母茎本身也陷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这种过繁过密的水稻,再增加淀粉生产,只得淘汰弱小分蘖,减轻母茎负担,到上位第5叶(剑叶下第4叶)为功能叶时,淀粉生产开始大为增加,这在出穗前30日左右的幼穗分化期。从最高分蘖期到幼穗分化期之间,稻体的淀粉生产与根的活动对生育不够协调,分蘖进入无效的生育凋落期,称之为滞长期。过去…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分管理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两优6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精确定量灌溉、无水层灌溉、常规灌溉、旱作对杂交水稻分蘖动态、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多或过深的水分会抑制分蘖,湿润或无水会促进分蘖,过度干旱会加速后期分蘖消减;不同水分管理对生育进程和全生育期影响不大;无水层灌溉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最高,旱作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低,产量最低,不同水分管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水稻生产上以干湿交替的无水层湿润灌溉取代长期上满田水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高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6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为供试材料,设计3个N肥水平,研究两系组合的栽培特性及高产栽培途径。结果表明,两系组合每穗颖花数多,高峰苗多,成穗率低,单茎叶面积小,成熟期叶片衰老快,生物产量中等,经济系数高。获得高产的关键在于促进分蘖早发,提高成穗率,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下的高产生理特性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以3个高产杂交水稻组合中优6号、两优培九、Ⅱ优7954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好气灌溉条件下的生理特性。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较,好气灌溉条件下水稻整个生育期田间水位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分蘖早发,前期分蘖和大分蘖比例提高,分蘖成穗数提高7.1%~18.3%,增产8.6%~10.8%。同时,好气灌溉在单丛叶面积没有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提高群体各层次的透光率。与传统方式比较,水稻好气灌溉处理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根系单茎伤流量增加,花后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比叶重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病虫害防治也是制种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在10多a制种实际中积累了一点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发生的规律1.1病虫害的主要种类(1)稻瘟病。杂交水稻制种一般以本田分蘖期的叶瘟和抽穗授粉期的穗颈瘟危害较大。(2)僵苗。属于生理性病害。低温、高温、缺素、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引起僵苗。对父本危害较母本严重,造成分蘖减少,生育期推迟,从而影响花期相遇,降低结实率。(3)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制种本田父本分蘖盛期以后,危害…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祖德 《中国稻米》2006,12(1):33-35
本文以有效穗教和穗粒数的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水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级数增加,分蘖生产力将下降;早稻以主茎5~7中部蘖位分蘖生产力高,晚稻则以主茎1~4低节蘖位分蘖生产力高。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杂交早稻应主要利用主茎3、4、5、6蘖位着生Ⅰ、Ⅱ级和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杂交晚稻则应主要利用主茎1、2、3、4蘖位着生Ⅰ、Ⅱ级分蘖和5、6、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以充分发挥水稻优势蘖位的高产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傅志强  黄璜 《作物研究》2009,(Z1):114-117
不同生育期蓄水试验结果表明,植株高度以全程灌水处理为最高,水稻营养生长发育期灌水能促进植株增高;灌水处理对水稻植株分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孕穗期的叶绿素含量灌水处理都要高于对照,而成熟期对照的叶绿素含量高于灌水处理;全程灌水产量最低,分蘖期到孕穗期灌深水产量次之,而返青期到分蘖期灌深水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初步结论为:通过蓄水充分利用自然雨水进行水稻抗旱栽培是可行的,蓄水时期以返青期到分蘖期与孕穗期到抽穗期为宜。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氮素吸收运转及合理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水稻氮素吸收运转及合理施肥的研究结果认为:(1)水稻营养生长期、穗分化期和开花结实期的吸氮量大致为4:4:2;(2)水稻的叶、鞘、茎的氮素积累呈单峰曲线,高峰在孕穗期(叶、鞘)或齐穗期(茎)。齐穗后穗子含氮量猛增,黄熟期比齐穗期多5倍,叶、鞘、茎中氮素迅速输往穗部,输出率达71%,构成穗部新增氮量的76%;(3)水稻吸收的氮素,30~40%来自化肥,60~70%来自土壤。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收化肥氮的比例增加,稻株含氮率和含氮量提高,但氮肥的吸收利用率降低,报酬率递减;(4)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本省龙海县水稻丰产田最高产量的亩施氮肥量为9.3公斤,最佳效益的亩施氮肥量为8公斤。  相似文献   

18.
以国稻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稻作前茬,初步研究了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对后季水稻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草覆盖马铃薯茬的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高;分蘖发生快,高峰苗多,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快。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可明显改善后季水稻的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灌浆后期,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对后季水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减少幅度和丙二醛(MDA)增加幅度较对照慢,利于缓解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叶片叶龄判断方法示意图分为3个阶段,在秧田期,可根据秧苗种谷方向来判断秧苗叶龄;分蘖期叶龄,可根据第1双零叶、第1类葫芦叶和植伤叶3种特征综合判断;幼穗分化期最后3片叶,可根据第2双零叶、第2类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进行判断。根据示意图指导杂交水稻叶片叶龄的判断,准确可靠,简明易行。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省里下河稻区中稻涝渍害与补救恢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到涝渍灾害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叶片死亡、分蘖停止或消亡,导致有效穗减少,穗粒数减少,水稻产量下降14.76%~26.58%。在及时排除积水的基础上迅速施恢复肥和生化制剂补救,可显著降低涝灾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