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pp RW  Lewis WM 《Science (New York, N.Y.)》1981,214(4527):1349-1350
Zooplankton grazers consume appreciable amounts of algae that are not digested. Indigestibility has been considered of adaptive value to the algae and an unqualified disadvantage to the grazer. In Cartesian diver experiments, freshly killed copepods (Acanthocyclops vernalis) produce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oxygen when exposed to the light, even after 24 hours of starvation. Also, significant amounts of oxygen were consumed by dead copepods in the dark.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pepod gut is well suited for photosynthesis by ingested algae.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测定,于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对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同时测定了附植海洋线虫优势种类的个体干重和ATP含量.结果表明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8.95 inds./g algae和1270.05 μg/g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 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 ng/ind.,碳/ATP比值为43∶1~99∶1.  相似文献   

4.
潜江市小龙虾养殖气候生态特征及气候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潜江市水产局水产资料和潜江市气象站近30年气候资料,分析了潜江市地理地貌特征和气候生态特征对小龙养殖的影响,探讨了潜江市小龙虾养殖存在的气候风险。结果表明:潜江市湖泊遍布,天然饵料极为丰富,对发展小龙虾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潜江市雨水充沛,气候温润,光能充足,潜江市地理条件、气象条件为小龙虾养殖提供了优异的气候生态环境。潜江市极端天气少,但灾害性天气对小龙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大,小龙虾养殖存在一定的气候风险。本文指出暴雨、高温热害、强降温(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会对小龙虾养殖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为小龙虾养殖趋利避害,科学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克氏原螯虾是从国外移植的一种大型淡水虾类,目前在国内许多省市均有出产。本文根据在武汉地区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指出:该虾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常藏于洞穴中,少数在草丛中栖居。体长4厘类以上的个体的主要食物为水生高等植物、丝状藻类和植物碎片;次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偶然性食物为硅藻以及鱼类和蛙类的病残个体或死尸。I~ 龄虾的体长生长快,雌体达V~ 龄、体长达11.49厘米和雄体达Ⅲ~ 龄、体长达10.90厘米后,体长生长减慢,体重剧增。雌雄个体比为1.00:1.10,均在Ⅲ龄达性成熟。雌体产卵期一般在10月份,4-5月份也可见少数产卵个体。最小产卵个体6.95厘米。雌体长6.95-11.00厘米个体的产卵数变动在80-267粒。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低pH值对小龙虾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养殖小龙虾的抗病力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低pH持续作用条件下,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检测超氧化歧化酶的活性,并测定了低pH对小龙虾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低pH的持续作用下,SOD活力随时间成正比下降,不同梯度的低pH值能够明显降低克氏原螯虾血液SOD活力,在试验过程中除pH6.12的酶活力在24h时达到最小值,其他组在48h均到达到最小值。暴露在pH2.16酸性溶液中48h,小龙虾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至65.83%,pH4.18中的小龙虾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至76.25%,pH6.12中的小龙虾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至91.94%,差异显著(p<0.05)。低pH能显著降低小龙虾的免疫功能。小龙虾在低pH值的酸性环境养殖中出现死亡现象,过低的pH导致死亡率增加,时间越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8.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相似文献   

9.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体质量为(21.55±1.62)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投喂壳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5%、1.0%、1.5%、2.0%、3.0%的饲料,研究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血清相关免疫因子、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1.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5%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的死亡率和蜕壳死亡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和2.0%壳聚糖添加组试验虾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1.0%、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添加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试验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均低;除2.0%壳聚糖添加组外,其他添加组粗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高,其中1.0%、1.5%和3.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添加组肌肉灰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添加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以及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添加组试验虾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成虾饲料中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5%~1.5%,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并能增强其消化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11.
对所采集筛选的漂浮绿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培养实验,并对筛选的绿潮漂浮种进行了ITS序列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并未见有孢子或配子产生;对漂浮种的定期形态学显微观察也未见有成熟孢子囊或配子囊形成,但藻体的生物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在实验条件下,生物量在30 d内增加约31倍。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QF1和QF2均被分在LPP复合体中,且亲缘关系较近,应属同一种类,但在外形上相差甚大。藻体的生长增殖一般情况下被并入自然生长,属于藻体自身长大。但实验藻体如其他绿潮优势种一样,均具有大量的分枝。分枝在从母体断裂或脱落后,成为新的母体进而进行增殖。这应当作为自体营养繁殖而成为绿潮漂浮种的另一种增殖方式,也是漂浮绿藻在适宜条件下生物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原肌球蛋白的纯化及过敏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份甲壳类动物过敏患者血清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确定克氏原螯虾主要过敏原为36ku蛋白质.通过盐析、等电点沉淀及热处理等方法纯化该蛋白质,以兔抗拟穴青蟹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ting分析,确定该蛋白质为TM.同源性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TM与南美白对虾TM、拟穴青蟹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90%).酶切位点预测显示,它分别有49个胰蛋白酶和6个胰凝乳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模拟胃肠液消化实验结果显示,纯化TM不易被胃蛋白酶降解,易于被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降解,进一步的Western—blotting和抑制性ELISA分析结果显示,其消化产物仍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采用蒸煮处理可降低TM的消化稳定性及免疫活性,且蒸煮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说明。TM为克氏原螯虾主要过敏原.与其他甲壳娄动物TM的序列相似件较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荆州市小龙虾养殖-物流-加工-餐饮全产业链造成了严重冲击,短期内恢复难度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在疫情影响下,小龙虾产业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养殖面积趋于稳定,稻田养殖将回归理性,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二是小龙虾储藏和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三是线上消费模式将越来越被接受。基于调查研究,提出了小龙虾产业恢复生产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养殖端要从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工、服务端要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消费模式,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引导、监管力度,政府要从政策、金融、宣传等方面加强扶持,共同引导产业升级,打造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4.
世界淡水螯虾的分布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荆州市小龙虾养殖-物流-加工-餐饮全产业链造成了严重冲击,短期内恢复难度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在疫情影响下,小龙虾产业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养殖面积趋于稳定,稻田养殖将回归理性,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二是小龙虾储藏和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三是线上消费模式将越来越被接受。基于调查研究,提出了小龙虾产业恢复生产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养殖端要从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工、服务端要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消费模式,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引导、监管力度,政府要从政策、金融、宣传等方面加强扶持,共同引导产业升级,打造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6.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mixed populations of two marine copepods (Acartia clausi and Eurytemora herdmani) when fed artificial food particles consisting of microcapsules that were either enriched with an encapsulated homogenat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hytoplankton or nonenriched preferentially ingested the enriched capsules. Beads or nonenriched capsules were either seldom ingested or not ingested at all. The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at filter-feeding in these species is a behavioral process, under sensory control, and that the copepods are 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enriched and nonenriched foo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产量及消费量的剧增,由其引发的食物过敏日益增多。本文首先介 绍了小龙虾的营养价值,然后通过对过敏症状及其致敏机理、过敏源的种类进行阐述,以期对寻 找有效的过敏源消除方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小龙虾各部位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对小龙虾影响,并探索小龙虾在富集和去除重金属方面的潜在价值。选择泰州与连云港的小龙虾及养殖底泥和水体进行取样,利用AAS和ICP-AES检测了样品中Zn、Cu、Pb、Cr、Ni和Cd的浓度。实验表明:小龙虾肉可以放心食用,但虾头(含虾黄)与虾壳中重金属均严重超标;龙虾按不同周期检测出来的重金属数据相差不大,按雄雌来分也无明显变化规律。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龙虾体内重金属与底泥高度相关(r>0.8)。人工饲养小龙虾实验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重金属和水体内的浓度总体上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芜萍饵料组分对2种社群规模下螯虾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了芜萍与商品饲料6种比例的混合饵料(0、20%、40%、60%、80%、100%)分别饲喂最小社群与较大社群下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以研究不同芜萍组分下螯虾的生长状况,并对相同芜萍组分下最小社群和较大社群螯虾的生长差异。[结果]2种社群规模的不同芜萍组分螯虾生长结果为:体长最大的均为60%芜萍组,最小的均为纯芜萍组;整齐性最好的均为20%芜萍组;无论是最小社群还是较大社群,各自不同芜萍组分的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相同芜萍组分下2个社群间的同期比较结果为:最小社群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较大社群,而存活率前者也大于后者,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生长、存活及整齐等指标,认为芜萍与商品饲料合适的混合比例为40%~60%;社群规模较大对鳌虾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应在克氏原螯虾苗种培养环境中设置隔离障碍。  相似文献   

20.
季鹏飞  严幸云  黄成  唐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20-11322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芜萍饵料组分对2种社群规模下螯虾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了芜萍与商品饲料6种比例的混合饵料(0、20%、40%、60%、80%、100%)分别饲喂最小社群与较大社群下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以研究不同芜萍组分下螯虾的生长状况,并对相同芜萍组分下最小社群和较大社群螯虾的生长差异。[结果]2种社群规模的不同芜萍组分螯虾生长结果为:体长最大的均为60%芜萍组,最小的均为纯芜萍组;整齐性最好的均为20%芜萍组;无论是最小社群还是较大社群,各自不同芜萍组分的存活率差异均不显著。相同芜萍组分下2个社群间的同期比较结果为:最小社群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较大社群,而存活率前者也大于后者,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生长、存活及整齐等指标,认为芜萍与商品饲料合适的混合比例为40%~60%;社群规模较大对鳌虾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应在克氏原螯虾苗种培养环境中设置隔离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