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珠江三角洲三种类型的农业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加快,大规模的围垦工程相当密集且处于无序化状态,虽然增加了耕地,却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势恶化,广东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顺德的低洼地因水患加剧,采用了具有防涝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围垦工程、基塘工程与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关联,并对今后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明珠  谢世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66-767,796
从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对晋江市滩涂围垦的效应进行分析。在社会经济方面,滩涂围垦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也提高了养殖等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但对旅游业的发展和航运、港口建设存在不利的影响。在环境效应方面,滩涂围垦对水质和生物生存环境影响甚大,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针对晋江市滩涂围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滩涂围垦的几点对策建议,如进行产业调整等,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江口泥沙的淤积,使上海崇明东滩成为一个不断淤涨的土地资源。近50年来,崇明岛共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垦。此项研究以近20年来的LandsatTM和ETM遥感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实地景观调查,对不同时期的人类围垦面积和滩涂发育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滩涂湿地的面积在逐年变小:从1987年的19705.09hm2锐减到2002年的4773.08hm2,减少了75.78%;并且滩涂湿地面积的年减少率为995.47hm2/a,比年围垦率的729.08hm2/a增加了36.54%。过度围垦后,滩面宽度变窄,自然植被破坏,影响自然促淤,淤涨速率明显减慢。随着滩涂围垦的加剧、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和河流泥沙大量减少,将会导致潮滩植被进一步破坏。随着崇明东滩每年向外延伸,滩涂湿地也将会发生演替。因此,充分运用“3S技术”,探讨湿地发育和形成的机理,指导科学围垦和土地利用规划,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实用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动态保护管理,进一步对围垦在经济、生态和环境上的得失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严奇岩 《农业考古》2012,(4):183-187
清代经济开发地域广,类型多,强度大,人口过剩的压力下造成的生态环境变迁远超前代,是历代王朝中环境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因此,清代生态环境史研究是当前我国环境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学界对清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区域性环境演变、特点及其原因、灾害与疾病等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滨海湿地是CH4排放的重要自然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强烈。本研究选择长江入海口崇明东滩自然湿地(光滩湿地和芦苇湿地)为对照,以空间代替时间变化,比较研究不同围垦年限(27、51、86年)的稻田耕作土壤产甲烷速率演替规律及其微生物数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围垦稻田的产甲烷速率平均值为13.8ngCH4 g-1 d-1,是自然滩涂湿地的3.3倍,且随着围垦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围垦稻田中产甲烷菌的mcrA基因拷贝数为1.101×108~1.443×108copies g-1,也随围垦年限增长而增加,比光滩湿地中的基因拷贝数高出一个数量级。光滩湿地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芦苇湿地和围垦稻田,围垦稻田中相对丰度值随围垦年限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H2/CO2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随内陆方向和围垦年限增长而数量级水平增加,而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在光滩中最高,随内陆方向和围垦年限增长而数量级水平减小。各采样点中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相对丰度同处于一个数量级,其在3个围垦稻田中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产甲烷速率与H2/CO2营养型产甲烷菌丰度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围垦种稻的熟土作用促进了滨海湿地甲烷产生过程,H2/CO2营养型产甲烷菌数量的大幅增加是产甲烷速率升高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农田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耕层土壤碳库变化,并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方式来减少土壤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的研究,揭示在不同围垦年限、土壤类型演变及典型种植模式条件下,滨海围垦区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规律。2007—2009年,共调查采集了浙江省慈溪和余姚2市北部滨海围垦区域内耕层(0~20cm)代表土样2 353个。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方法和GIS空间插值算法,分别计算各因子之间的重要性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围垦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值9.78g/kg,变化范围在1.04~38.22g/kg之间,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不同种植模式或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种植模式"稻-稻"及土壤类型为在水稻土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18.13g/kg和21.42g/kg;而在"菜-菜""果园"种植模式与在滨海盐土、潮土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较为接近(介于8.30~9.48g/kg之间)。在不同围垦年限下,有机碳平均含量在7.14~10.96g/kg之间;除1724—1918年外,在其他围垦年限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围垦年限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机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植模式的"稻-稻"与"菜-菜","稻-稻"与"果园"之间有机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具有较高解释能力(22.87%),其次是土壤类型(8.68%)和围垦年限(4.12%),并且土壤类型与围垦年限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r=0.64,P0.001)。研究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变异上呈现中北部较低,西北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并与种植模式的分布差异基本一致,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变化,而围垦年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收集并整理了清朝(1644—1911年)辽宁地区对旱涝灾害的记载,探讨了辽宁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变化特征与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规律。整体上看,清朝时期辽宁地区的涝灾次数多于旱灾次数,气候相对偏湿润。清朝辽宁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很大的变化特征。清朝中后期整个辽宁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较高,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从整个辽宁地区来看,清朝时期旱灾集中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而涝灾则集中在辽宁北部与西部。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地形、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动情况、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影响较大。研究揭示了清代辽宁地区旱涝灾害的规律,为辽宁地区气候灾害的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杭州湾滨海围垦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围垦年限(50、100、300、500、700、1 000、2 000年)的农田土壤重金属铬(Cr)、镉(Cd)、铅(Pb)、锌(Zn)、铜(Cu)、镍(Ni)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地累积指数(Igeo)法、内梅罗(Nemoro)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围垦年限农田土壤中的变化趋势相似,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pH、电导率、总磷含量呈负相关,与总碳、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各重金属元素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跨度长达2 000年的围垦时间梯度更准确地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变化规律,为促进杭州湾滨海湿地农田高效可持续发展利用、把握杭州大湾区建设整体污染状况、实现对围垦滩涂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太湖东部地区利用太湖建设备用水源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221-5222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源地突发事件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源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得水源地保护日趋成为政府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面对突发性城市水安全事件的威胁,在科学管理、尽量避免水安全事件发生的同时,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必由之路。太湖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程度高,水源地源水既易受风浪及藻类污染影响,又受太湖蓄洪、水资源配置等制约。如何结合当地水资源环境的现状和水源水质的特点,建立可靠的备用水源日益提上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阐述了太湖东部地区利用太湖中水质时空分布差异及围垦遗留物建立备用水库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减少污染事故的损失及提高供水保障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探究种粮大户采纳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江西省粮食主产区257份种粮大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种粮大户感知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在政府规制与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之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对种粮大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其对气象灾害风险的关注。种粮大户感知价值是政府规制影响其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占比为19.9%;信息获取能力在种粮大户感知价值与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种粮大户可以通过增强其感知价值来促进实施适应气象灾害行为。多群组分析发现与县城距离较近及较远的种粮大户,其感知价值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8.37%、22.62%,距离较近的户主其信息获取能力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更强。地方政府可提供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相关技术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机制,种粮大户更应扩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环境治理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结构层面的调控作用,同时也希望行动层面的多主体参与。在政府主导下,推进乡村环境从管理到治理再到善治也涉及到各个典型乡村环境治理模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因此,互惠式治理对于加强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可持续行为,提高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共治的可能性有其重要意义。同时建立在社会互动概念基础之上的治理模式,不仅会把政府、企业等系统相关者作为治理主体推动者,也会将自然环境看成主体,致力于建立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村民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区域地貌形态对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都有控制和制约影响,地貌形态和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泥石流等都有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我国大尺度的地貌形态及其与其它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宽度,但是以县域为单位对地貌特征及其整体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细化研究并不多见。该文以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以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对该区域的地貌特征进行描述,同时,对地貌形态和该区域多发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围垦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影响,借助无人机航测技术,观测了2017年5月—2018年7月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条子泥围垦大堤内外互花米草种群面积的年季变化,并结合实地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盐度、生长地高程、地表水位对互花米草生长和种群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显著降低了互花米草的扩张速度,观测期间堤内面积增幅为21%,而未围垦的堤外增幅超过400%,且互花米草扩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堤内和堤外快速扩张的季节分别为秋季和夏季;围垦区土壤含水率和盐度分别较围垦区外平均降低25%和50%;互花米草植株高度与生长地高程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互花米草种群的扩张距离与地表水位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研究表明,围垦工程阻断了互花米草海水传播的途径,改变了围垦区土壤水盐条件,进而抑制了互花米草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强度的增加,评估投保者对自然灾害风险变化的感知和行为反应,对于政府农村金融政策和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条件价值法(CV),以中国辽宁盘锦市水稻保险为例,评估农户对于飓风灾害风险的认知及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结果表明,当前盘锦市政府对飓风灾害损失的补贴政策降低了农户对保险的有效需求;引入风险梯度测量飓风发生的基础概率能够帮助农户认知低概率灾害风险变化的规律,从而提高农户对风险变化的敏感度与保险支付意愿(WTP)。本研究方法对增加农户对低概率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保险公司设计保险政策和政府调剂补贴方式来说,具有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的新建和扩建,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环境与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城市气象灾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城市面临的气象灾害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城市气象灾害的对策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为例,探讨了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与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和成果,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从气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巴马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农业生产是在不断应对各种农业灾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业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防治农业灾害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专家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该文对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控问题的探讨成果进行了综述,以为减少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浙北海涂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北部不同时期围垦的海涂土壤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涂土壤持水曲线为双曲线型,持水模型以对数函数模型较优.在高吸力段(80~1 200kPa),海涂土壤的持水量与物理性粘粒(<0.01 mm)含量呈正相关(r=0.961 9**),物理性粘粒含量愈大,持水量也就愈高;而在低吸力段,围垦越早的海涂土壤持水量越大,但围垦时期间隔较短(小于20 a)的海涂土壤持水量变化不显著.比水容量C随吸力的增加而呈数量级递减;易效水含量(吸力S<80 kPa)与海涂围垦时间密切相关,围垦时间越长,易效水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9.
陈明云 《农业考古》2019,(4):140-145
农业社会里,蝗灾是仅次于水灾和旱灾之后的第三大灾害。本文通过整理与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清代江西蝗灾频发,尤以中后期的道光、咸丰朝最为严重,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多于赣南的态势。蝗灾多在秋季暴发,夏春次之,且常与旱灾一同发生,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清之前,江西向少蝗患,所以捕蝗多以官府号召为主,且措施多由外地传入,故而方法与其他地区类似,了解清代江西的蝗灾,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灾害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浙江嘉兴府属嘉善县与嘉兴、秀水二县之间的田地争端,起自明代万历年间,延续至清代。清代三县的争田,经过四次结案,处置结果仍是照旧额征课,不过,中央承认了三县都有丈缺田地。于是,嘉善县转而请求豁除丈缺田地的虚粮,并最终在同治年间得到批准。通过三县争田事件,可以看出清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冲突,更显现出明清两代的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