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变异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发生变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已涉及到很多作物,变异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染色体变异、形态和农艺性状变性、抗性变异等,产生变异的机理主要有遗传和生理两方面,此类变异有其优点和不足,但无庸置疑的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Kihar.  M 《西昌农业科技》1998,(4):F003-F004,12
研究了大麦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后代的田间表现,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比较再生植株后代与对照5个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部分后代植株在 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证有关文献,从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主要变异类型、变异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马铃薯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水稻花粉株系9211215及品种早雪的细胞悬浮物游离原生质体,采用改良的RY—2培养基以琼脂糖珠包埋法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发生了持续分裂,早雪植板率达5%以上。ABA对恢复和提高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作用显著。两个材料均成功地再生出植株,再生频率9211215为8.9%,而早雪高达33.3%。60余株再生植株移栽田间后能正常开花结实。这是我省第一次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张颖  张微微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41-3943
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植物育种、基因工程、遗传理论及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酶、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和培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性状稳定性、变异规律等问题,为今后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品种郑407幼穗外植体不定芽途径再生植株和幼穗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后代的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变异发生在愈伤组织形成和继代过程中;R#-2代变异频率达10%,包括质量性状变异和农艺数量性状变异,变异具有高的遗传力和育种应用价值;R#-1代表现半不育或高度不育的单株,其R#-2代出现变异的频率高于R#-1代结实正常的单株。  相似文献   

8.
棉花组培再生植株的农艺和染色体性状变异(简报)郭腾龙,张宝红(山东省菏泽地区农科所,荷泽274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2)对陆地棉珂字201再生植株后代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调查研究表明,在棉花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中,存在着广...  相似文献   

9.
芸薹属作物体细胞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ocking(1960)首创原生质体技术以来,目前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已有大量的植物甚至包括单子叶的禾谷类作物如玉米、水稻(Webb,1988)均可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并在分类上不同程度趋异的植物种、属间  相似文献   

10.
烟草NC89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65-366
对烟草 N C89 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 R0、 R1、 R2 及 R3 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测定了各代叶片中蛋白质和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比较了各代植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发现再生植株及其后代在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上均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过氧化物同工酶谱随代数的延长而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11.
离体植物育种是从大量的个体中筛选出新的、可能有用的表型。可以在获得再生植株后进行整株选择,照搬常规育种的筛选技术,肯定会成功。许多性状,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在植株再生之前离体筛选新的变异体。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空间,从而扩大选择的规模。据估计,一个马铃薯育种人员,如用幼苗进行抗病育种,每年只能筛选5—10万个体,而离体筛选时一次操作即可由1克马铃薯叶组织获得2千万个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2.
以包心菜子叶和叶片原生质体为材料。经不同液体培养基(Bp1,Bp2,B1)浅层培养,再生细胞高频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扩增后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植株分化,从这两种原生质体中获得了再生植株。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原生质体及细胞团的褐化程度与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的多少有关。原生质体的分化频率与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种类关系甚大。在植株分化时,谷氨酰胺和腺嘌呤对植株分化有很大促进作用。另外,原生质体的来源及原生质体培养基对原生质体植株分化能力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了移栽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采用了“冰镇”,“水培”等炼苗、保苗措施,移栽的再生植株顺利完成一个生长周期,产生种子。获得的种子在第二年播种,进行 D_2代分析,发现一些性状变异.但是,在存活并完成生长期的植株中,遗传的变异幅度已较稳定。通过组培进行变异选育,作为一种方法,在水稻育种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紫孢侧耳平菇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溶壁酶制备出平菇原生质体,经过原生质体再生,获得356个无性系菌株。从中随机选出31个原生质体F1代无性系,25个原生质体F2代无性系进行一些性状研究。所测的31个无性系F1代菌株都产生了新的遗传变异。所测的56个无性系中有31个茵株的生物效率显著高于亲株。所以,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的变异,可以丰富食用菌的品种资源,为高技术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烟草G140髓细胞离体培养再生植株过程中,筛选了几株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光合和呼吸都高于种子苗的变异组培苗,其中三株感染花叶病指数大大低于种子苗,组培变异株与种子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明显差异。G140烟草细胞脱壁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形成再生植株。用叶圆片法将CAT(抗氯霉素基因)及细胞分裂素基因导入G140叶肉细胞并得到表达,形成小植株。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本文作者前期研究中获得的丹参组织培养再生苗是否会出现性状变异,将丹参组织培养再生苗与野生植株间进行了性状对比研究,丹参组织培养再生苗经温室驯化和大田栽培,发现其部分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异,表现为:试管苗驯化植株冠幅较大,高度明显变矮且茎部粗壮,根部表现出强烈分生能力,叶片由5出叶变为3出叶为主,叶形由长椭圆形变为卵圆形。说明组织培养过程可以造成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苹果原生质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20年来苹果原生质体研究进展,对苹果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植株再生技术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了原生质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秘鲁番茄茎段原生质体再生成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秘鲁番茄茎段原生质体进行液体浅层培养,从试用的多种培养基中筛选出了1种适宜的原生质体培养基、2种增殖培养基、2种分化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秘鲁番塬生质体再生成株体系。最短再生周期只需42 ̄45d。整个实验共获得100多个再生植株,其中一部分定植到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籽,经性状观察及染色体数目分析,均为正常的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用外源植物DNA处理水稻离体胚,并获取胚的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植物DNA预处理的稻胚所获取的自由株与一般未处理稻胚所获取的再生株相比,可以扩大水稻亲本株某些性状(株高、穗粒数、育性等)的变异幅度,甚至出现个别性状发生特殊变异的个体。采用外源DNA预处理外植体与再生植株技术结合,这一途径可以扩大水稻等作物常规育种的变异幅度,增加育种上的变异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20.
栽培番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是研究遗传育种重要方法之一,在有性杂交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将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到某些栽培品种中去。Melchers等(1978)进行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他的工作促使我们去研究栽培番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Mühlbach(1980)从秘鲁番茄叶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但是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