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分析了气候变暖条件下宁夏水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暖,生长季的气温均值增加,出现水稻低温冷害的概率在逐步减小,农作物种植风险也随着降低。但是,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随着偏晚熟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低温冷害的发生强度并不一定会减小,在同等低温冷害年景条件下,造成的减产损失在加大,因此,水稻品种变化必须与气候变化相适应,才能减少水稻冷害造成的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水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分析了气候变暖条件下宁夏水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暖,生长季的气温均值增加,出现水稻低温冷害的概率在逐步减小,农作物种植风险也随着降低。但是,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随着偏晚熟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低温冷害的发生强度并不一定会减小,在同等低温冷害年景条件下,造成的减产损失在加大,因此,水稻品种变化必须与气候变化相适应,才能减少水稻冷害造成的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低温冷害特点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阐述了云南低温冷害发生特点、历年典型事件和对农业的主要影响,分析总结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低温冷害的变化趋势,概述了云南农业低温冷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对系统认识云南农业低温冷害的影响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2年黑龙江垦区东部夏季低温冷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夏季黑龙江垦区东部发生了严重持续性低温冷害 ,发生面积、强度、持续时间均为历史罕见 ,特别是在进入 80年代后 ,全球气候变暖 ,垦区近2 0年中基本无明显低温冷害发生的情况下 ,出现了近 30年未遇的严重低温冷害 ,其中 8月上旬阶段性低温冷害为 70年未遇 ,6月中旬和 8  相似文献   

5.
运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法,模拟分析出荆州市近54年来逐年平均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揭示了荆州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阶段性的低温冷害也时有发生的区域气候变化事实;提出了应时气候变化,保障荆州粮食安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的低温冷害看寒地水稻的安全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002年黑龙江省遭受严重低温冷害的事实和黑龙江省的气候状况及全球变暖、生态条件恶化的调查研究,探讨了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产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成灾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赤峰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赤峰地区1960-201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51年来作物生长季(4-10月)的气候变化趋势特点和主要气候灾害发生的规律。结果显示:赤峰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平均气温经历三个变化阶段,1997年开始呈现变暖趋势,比年平均气温变暖时间滞后10年。积温的变化趋势与生长季温度变化趋势同步,1997年后增加显著;无霜期则与年平均气温同步,1987年后增加显著。生长季的主要气候灾害是干旱,其次是低温冷害和初霜冻。随着气候变暖,严重低温冷害和初霜冻发生的机率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洞庭湖区气候变暖的主要事实和在气候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并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些思考.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气候变暖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96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呈现单边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进入加速升温时期;冬、春两季气候变暖更为明显.低温冷害频率减少但强度没有减小;洪涝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增加;高温热害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夏季低温冷害是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为准确评估、预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基于36年水稻物候和空壳率及气候资料,使用相关、主成分和回归分析与典型年水稻冷害气候分析相结合,研究粳稻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指标。【结果】孕穗抽穗期是粳稻低温冷害的主要敏感期,滇中地区一季稻夏季冷害对夜间低温较为敏感,最低气温是引发冷害的首要因素;滇中夏季气温典型偏低、多雨寡照特征和气温波动明显,从而易于引发水稻低温冷害。【结论】连续2 d最低气温均值15.5℃、连续3 d最高气温均值22.5℃可作为滇中水稻夏季冷害的参考性临界指标;使用抽穗前11-5 d最低气温和抽穗前2 d至抽穗后4 d最高气温及此二时段平均气温构建了夏季低温冷害综合指标H,它与水稻空壳率呈高度负相关,对滇中粳稻夏季低温冷害有一定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 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疆气候逐渐变暖,与此同时暴雨、低温冷害、干旱和冰雹等极端气候频频出现。为此,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于2008年7月23日召集五县二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专家,召开了塔城地区农业技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研讨会,就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小麦安全生产,提出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OTCs系统模拟了气温升高2℃和CO2浓度升高60 mg/kg等气候变化条件,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早稻两优287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变化特点,统计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增加CO2浓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增温处理次之,大田对照(无增温,无CO2浓度增加)产量最低;秸秆产量变化也有类似特点。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特点为,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频发,基本避开了低温冷害;不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与低温冷害均有发生。气候变暖对早稻发育期的影响特点为,生育前期差异不大,间隔均在1 d以内。进入拔节期开始,增温处理与增加CO2浓度处理生育进程逐渐加快,其中,增CO2增温+增CO2增温OTCs对照大田对照。增温2℃与CO2浓度升高60 mg/kg的气候变暖条件下,荆州市早稻露地育秧播期可提前至3月14日;如果是温室育秧,育秧的日期可安排在3月10日左右,比当前气候条件下早稻播种期提前了13 d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水稻冷害 Ⅰ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50余年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气象资料和产量数据的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最近的几年间,6~8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这正是导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部分水稻产区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0余年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气象资料和产量数据的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最近的几年问,6-8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这正是导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部分水稻产区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温冷害这一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气候因素与水稻产量减少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低温冷害造成减产的机理,提出应对低温冷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播种的合理布局,基于BCC_CSM1.1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对未来气候情景下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代至2050年代,一般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变化规律相似,均为203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2040年代和2050年代发生频率较低;2021、2024、2026、2031、2034、2035、2037、2039、2045和2057年发生一般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2021、2022、2023、2024、2026、2036、2037和2048年发生严重低温冷害的格点数多于20个;严重低温冷害较一般低温冷害分布范围广,一般低温冷害的最大发生频率高于严重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国内和国外多年来对低温冷害的不同研究,统计表明:国外对低温冷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中国东北气候相似的几个国家且偏重于对经济作物的研究,而中国多年来对低温冷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较为细致地对比了低温冷害的几种指标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了热量指数指标具有较为明确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温冷害一直是影响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性气候因素.低温冷害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遭遇低温,造成作物不能充分成熟而导致的减产.统计表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的综合发生频率为25.2%,即一般每隔3~4年就会发生1次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18.
水稻的低温冷害有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所谓延迟型低温冷害是指因气候条件差,生育积温满足不了作物需求,作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生育延迟.抽穗开花延后,成熟度差,而对作物产量造成的危害。障碍型低温冷害是指作物进人生殖生长期后,因低温穗尖退化,花粉发育不良,开花受精受到障碍,产生空壳粒而对作物产量的危害。两种冷害并发叫混合型冷害。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的气候寒冷,在水稻栽培期间经常会出现低温冷害,给水稻的生长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水稻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对低温冷害的预防工作一直是水稻栽培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其对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抵御低温冷害的发生,促进水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