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茎韧皮部的变异电波传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培柳苗(Salix babylonica)为材料.用胞外电极记录了柳茎韧皮部(树皮)的变异电波传递,探讨了柳茎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途径及传递机制.结果表明,烧伤柳茎或盐胁柳根引起的变异电波,可以通过环剥后的木质部再横向传递至韧皮部(树皮),被表面电极记录下来.但柳茎中的变异电波不能从除去一小段木质部后的单独的韧皮部(树皮)中纵向通过.这可能与韧皮部难以接力传递断裂木质部中的伤素有关.从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柳茎中变异电波的纵向远距离传递途径不是韧皮部(树皮),而是木质部(郭金耀等,1995年,待发表).柳茎韧皮部(树皮)表面记录到的变异电波是从木质部横向通过薄壁细胞向外辐射传递的结果.这种横向传递的电波传递方式,可能是通过活细胞局部电流的接力传递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树干直径变化与其水分传输和贮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含水量变化和水分张力变化都能引起树木直径的变化,树木直径变化表现为长期的不可逆生长和短期的昼夜变化.因为木质部、韧皮部和树皮的不同功能,它们膨胀和收缩的速度也不相同.木质部直径的变化与木质部液流相关,而韧皮部和树皮直径的变化不仅和木质部液流相关,还与韧皮部储存水以及木质部与韧皮部间的水分交换有关.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山西2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根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显微结构,测量、比较了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根为近圆形;木栓层由近长方形细胞组成,部分产地有双重木栓层结构;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较大;皮层与韧皮部分界不明显;木质部发达,约占根直径2/3;石细胞分布不均匀。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均存在差异,其中,木质部厚度的差异最为显著,木栓层层数及厚度的差异与所生长地域的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柳茎木质部中扩烃异电波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胞外电极记录了柳茎木质部中的变异电波传递。探讨了柳茎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途径及传递机制。结果表明,柳茎中烧伤引发的变异电波可顺利地从单独的木质部通过,而不依赖韧皮部(树皮)的存在与否,并且,变异电波越过单独木质部后,可再横向传递至茎韧皮部(树皮),被表面电极记录下来。在单独的木质部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速度可达正常柳茎的3 ̄6倍,说明韧皮部的活细胞对变异电波的传递阻力很大。变异电波在木质部的传递速度受外  相似文献   

5.
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四方麻根、茎、叶的横切面及其粉末特征。结果表明,四方麻根皮层有石细胞散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内有石细胞,有髓部;茎韧皮部外侧有石细胞和石细胞群,中空;叶上、下表皮的气孔均为不定式气孔;粉末中可见腺毛和石细胞等。  相似文献   

6.
柳茎木质部中的变异电波传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胞外电极记录了柳茎木质部中的变异电波传递。探讨了柳茎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途径及传递机制。结果表明,柳茎中烧伤引发的变异电波可顺利地从单独的木质部通过,而不依赖韧皮部(树皮)的存在与否,并且,变异电波越过单独木质部后.可再横向传递至茎韧皮部(树皮),被表面电极记录下来。在单独的木质部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速度可达正常柳茎的3~6倍,说明韧皮部的活细胞对变异电波的传递阻力很大。变异电波在木质部的传递速度受外界供水状况的影响,让断茎吸水时,变异电波传递速度快;不让断茎吸水时,变异电波传递速度慢或不传递。由此可见,在柳茎中,变异电波可能是优先在木质部中传递的.但又同时从木质部向韧皮部(树皮)传递。变异电波传递过程中,至少同时存在两种传递方式:即娄成后等(1959)提出的电化学波传递方式和单靠活细胞局部电流接力传送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12种山西野生黄芩根茎叶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00-604
应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12种山西野生黄芩根、茎、叶的显微结构,测量了茎皮层厚度、木质部、韧皮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主脉直径等指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根的木栓层细胞近长方形,排列较整齐、致密;皮层和韧皮部分界不明显,韧皮部所占比例约为横切面的1/2,韧皮射线不明显;木质部发达,木射线明显;石细胞分布不均匀。茎有四棱形和近圆形2种形态;茎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均存在差异,其中以产自中阳的黄芩茎皮层最厚,朔州市朔城区大莲花村黄芩茎韧皮部厚度最大,运城垣曲的黄芩茎木质部厚度最大。叶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蔷薇科花楸属单叶的2种植物水榆花楸、棕脉花楸和复叶的1种1变种植物黄山花楸、少叶花楸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解剖构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1变种花楸的次生木质部构造和次生韧皮部横切面细胞组成较为相似;木质部细胞形态和韧皮部细胞排列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差异。花楸属2种单叶植物的导管长度和木纤维长度均显著大于复叶种类,横切面上,2种单叶花楸属植物的韧皮纤维呈细带状分布而复叶的花楸属植物韧皮纤维则呈团状分布,单叶种类韧皮纤维的径向间隔远小于复叶种类。同时这3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显著,为花楸属下类群划分及种间区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石蜡包埋显微切片法、荧光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年生的林茜草根组织结构及蒽醌类化合物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茜草根发育的早期,维管形成层产生的次生韧皮部细胞数量多于次生木质部细胞;根发育的晚期则以木质部导管和纤维为主;从一年生至二年生,林茜草根中次生韧皮部密度增加,根干重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大幅增加;二年后,林茜草的次生韧皮部密度增加减慢,次生木质部进一步发育,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比例减小,木纤维发达,根干重和蒽醌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减慢。  相似文献   

10.
大豆叶柄形态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叶片停止生长后,叶柄直径持续生长2~3天,叶柄伸长生长持续4~6天,木质部导管数目持续增加5~7天。大豆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和比叶柄重的最大值出现在植株的中上部节位。品种间叶柄直径变化较小,叶柄长度和比叶柄重变化较大。叶柄韧皮部面积、比叶柄重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75和0.86).新品种单位叶面积的叶柄韧皮部面积有大于老品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板蓝根和大青叶外观形状和显微特征与其内在质量的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菘蓝叶和根的显微结构特征以及生物碱类物质在叶和根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菘蓝叶的上、下表皮上都无毛被;叶的上、下表皮上都分布有无规则型气孔,下表皮的气孔指数明显高于上表皮的。叶肉有栅栏薄壁组织和海绵薄壁组织之分,栅栏组织有2层细胞。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间有明显的形成层,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中有大量的淀粉粒。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叶中分布在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在内的一些叶肉细胞中,在根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韧皮部的一些薄壁细胞中。表明菘蓝根的横切面上韧皮部越宽的质量越佳。  相似文献   

12.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显微照相技术,对桔梗的茎、叶和不同年限的根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不同年限的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桔梗根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不同年限根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它们的主根长度和直径、周皮厚度、韧皮部与木质部面积之比及导管的数量及排列存在差异.其中,导管的排列与年限有显著关系,即通过大口径的导管群排列的圈数可以判断桔梗的生长年限.此外,茎的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其中维管柱在横切面上呈连续环状,不被宽的射线所分离,看不到明显独立的维管束.因此,其结构与一般草本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不同.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为典型的异面叶,其气孔仅见于下表皮.  相似文献   

13.
杜仲是一种利用其树皮和根皮的名贵中药材。目前,也有不少地方把它作为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以往贯用伐树取皮,每株树只能剥皮1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提高杜仲树的出皮率,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杜仲环剥再生技术,具体方法是:用芽接刀在树干分枝处的下方,绕树干环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纵切一刀,只切断韧皮部,不伤木质部,然后撬开树皮,向树干一侧或两侧往下撕开,一边撕一边切断残连的韧皮部,至离地面约10厘米处再环切一刀,取下树皮即可。环剥后3~4天,被剥去皮的树体表面呈黄绿色,说明已开始形成愈伤组织。20余天后新皮雏形基本形成,以…  相似文献   

14.
将生长到第十天的苎麻幼苗,自根毛区至子叶节作连续横切面镜检,观察苎麻根一茎过渡区初生维管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柱鞘以内,成熟区为二原型初生木质部,呈直线排列;在下胚轴中、下部,后生木质部侧向发展,韧皮部左右延伸;在下胚轴中、上部,髓部开始出现,初生木质部分化顺序为内始式;近子叶节横切面,髓扩展为圆形,分立维管束出现,已转变为典型茎的初生结构。这个转变过程与传统的先分割,后扭转、再靠合直至达到180°的模式图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5.
遮荫对棉花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遮荫的弱光条件下,棉花叶片厚度变薄,同化组织细胞数目减少,细胞间隙增大。栅栏细胞变短排列疏松,其中叶绿体数目减少,但叶绿体中基粒片层数较多。茎中维管组织发育差,维管束数目少且维管束较小,韧皮部和木质部面积小,髓组织相应增大。生长在弱光下的棉苗其茎叶有向阴生结构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钱柳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制片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青钱柳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青钱柳的叶为典型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有非腺毛和腺毛,气孔仅分布于叶下表皮,略外凸,主脉具有副维管束。茎的次生结构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维管束为外韧型,皮层、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含有大量的纤维和簇晶,幼茎有髓,成熟茎的中央形成片状髓。根的初生结构中,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在横切面上占相当大的部分,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型,无髓部分化,次生木质部发达。上述特征反映出青钱柳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以耐盐品种枝棉3号和盐敏感品种鲁棉6号为材料,利用石蜡包埋切片法,分析盐胁迫下叶片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0.1%NaCI浓度下,枝3号叶片细胞结构表现正常,鲁棉6号韧皮部组织受损较重;0.2%NaCI浓度下,两品种叶片细胞韧皮部的筛管均受损严重,且鲁棉6号比枝棉3号受损严重;0.5%NaCl浓度下,鲁棉6号木质部的导管也受损,枝棉3号木质部组织受损较轻.因此,可以通过棉花叶片输导组织在盐胁迫下的受损情况判断其耐盐性.  相似文献   

18.
盆栽枳砧华盛顿脐橙经^3H-PP333处理后,脐橙叶片内,^3H主要分布在表皮,栅栏组织及叶脉厚角组织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脐橙茎及枳根中,^3H主要分布在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维管系统的原生木质部内都有一定量的^3H,但在后生及次生木质部内^3H极少。脐橙叶,枳新生根韧皮部有较多^3H而脐橙茎韧皮部^3H少。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维管束性状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6个不同水稻品种的穗颈节间维管束性状(大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数目、穗颈粗度、节间横切面面积、髓腔面积、茎壁面积、茎壁/节间比、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决面积、木质部总面积、韧皮部维管束比、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等15个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在穗惩粗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等13个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  相似文献   

20.
首次对列当属寄生性药用植物分枝列当进行生药学鉴定研究,建立其性状及显微鉴定的标准。主要采用生药学的方法,观察分枝列当的性状特征、横切面以及粉末的显微鉴定要点,进行鉴别。分枝列当茎组织构造中最富有鉴别意义的特征是茎中具有异常构造,其木质部呈环,两列环形木质部中包含有内涵韧皮部;其次,分枝列当的表皮被有腺毛。分枝列当粉末特征中最有鉴定意义的是网纹细胞和花粉粒。网纹细胞垂周壁呈点状增厚,平周壁呈网状增厚,木化;花粉粒类球形、椭圆形,外壁几近光滑,萌发孔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从生药学角度鉴别分枝列当提供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