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拮还田对稻谷成苗和稻苗分蘖有一定的影响,还田量越大,成苗率越低。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数少。麦秸还田的稻苗植株干重和N、P、K含量高于不还田,这就表明,麦秸适量还田或通过干湿交替,使群体变化不受影响,则可提高水稻产量。水稻拔节前测定的数据表明,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含量较高,Eh的变化范围在-94mV~54mV,土壤处于较强的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2.
麦秸全量(当地每亩约250公斤)直接水旋还田栽秧,是我们在无锡地区正在试验研究的一项新的秸秆还田方式。本文主要报道生麦秸在腐解过程中对土壤环境及秧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处理的水稻株高小于常规留茬处理,且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麦秸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麦秸还田条件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的氮肥调控模式的增产效果优于基肥+分蘖肥模式。麦秸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和缓效钾的含量,减少速效钾的损耗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的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明显,与单施化肥的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容重下降。添加了秸秆的处理都比单施化肥的对照稻谷产量高,最多增产500.00 kg/hm~2,增产率为7.62%;添加了秸秆腐熟菌剂的秸秆还田处理均比不添加秸秆腐熟菌剂的秸秆还田处理的稻谷产量高,最多增产438.34 kg/hm~2,增产率为6.62%。化肥+麦秸+腐熟菌剂与化肥+油菜秸+腐熟菌剂的稻谷产量最高。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都比单施化肥处理的有效穗多。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表明:麦秸还田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群体质量,全量还田作用最为明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但是对土壤全磷、速效磷影响较小。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不同耕作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肖健 《现代农业科技》2023,(5):166-168+173
本文综合分析了不同秸秆形态还田、秸秆与土壤不同混合方式还田、不同耕作措施配合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模式的选择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措施对水稻土耕层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区对比试验,在辽北稻作区探索不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20 cm的耕作措施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空隙度和土壤的通气性,增加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与旋耕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加速了土壤有机物质腐殖化过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深翻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79.8 kg/667m2,与其它两个处理产量差异显著;而耕翻15 cm和旋耕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本地区水田耕作方式要以秋季耕翻为主,且耕翻深度要达到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9.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植株磷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8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植株不同器官含磷量以处理①(麦秸还田+深旋耕)较高,根系含磷量比对照(麦秸不还田+免耕)高0.46 g/kg,提高10.72%;茎秆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2.72%;叶片含磷量比对照高0.27 g/kg,提高6.43%;雄穗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5.58%。灌浆-成熟,雌穗磷含量比较,以处理③(麦秸还田+免耕)较高,比对照提高16.02%。综合分析比较,处理③不但雌穗磷含量高而且全生育期玉米植株磷素累计吸收量也最多,因此,该处理有利于玉米生殖生长和籽粒灌浆,易获高产,且省工省时,还有利于玉米苗期早发,增强玉米抗倒伏性,生产上应大力推广该项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扬两优6号和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旱育秧、塑盘育秧和常规育秧3种育秧方式与麦秸还田抛秧、麦秸离田抛秧和麦秸离田手工栽插3种种植方式,观察麦秸还田下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育秧方式中,旱育秧产量最高,塑盘育秧方式次之,常规水育秧产量最低。水稻产量以麦秸还田抛植最高,麦秸离田抛秧次之。麦秸离田手栽稻产量最低。秸秆还田抛植水稻在产量形成上表现为"穗多、总颖花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高";在源库关系方面表现为源足(光合势大、叶面积指数大)、库强(籽粒中ATP酶的活性高)。综合分析,在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组合中,麦秸还田旱育抛植水稻的产量最高,产量结构协调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和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麦秸全量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技术的实施,得到不断探索发展,现总结出一套经济简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7,(12):35-36
研究表明,麦秸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667m~2施纯氮22kg最高,为644.3kg/667m~2,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育期推迟,后期纹枯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宁夏盐碱地施用8种土壤调理剂,研究不同调理剂对盐碱地土壤的理化性质、pH、盐分离子以及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土壤调理剂后,不仅降低了土壤容重、pH并对土壤盐分离子产生不同影响,而且加快了水稻生育进程,增加了水稻的总茎数和穗数,提高了水稻产量。[结论]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均对土壤及水稻生长有一定的积极效果,ORYKTA、丹路菌剂、丹路菌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消除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改善土壤性状,以不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高温闷棚、常规强还原、强还原秸秆还田、氯化苦熏蒸、灌水洗盐等处理对设施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辣椒(Capsicum annuum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处理,强还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EC值最低,返盐更少;灭杀病原菌效果好,不用化学药品,病害发生率更低;促进了辣椒根系和植株的生长,辣椒产量最高,缺株率最低,生产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水稻秸秆还田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有大量的水稻秸秆剩余,水稻秸秆还田是保护环境,增肥改土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还田的秸秆在一个生长季内全部腐烂,部分被当季作物生长所吸收,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本文通过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土壤元素等因素的对比,得到实验结论。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稻品种镇稻11、武运粳24进行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700 kg/亩)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镇稻11、武运粳24产量分别为727.85 kg/亩、735.14 kg/亩,相比常规栽培增产效果明显。两个品种适宜基本苗7万~8万/亩。每亩施N量24 kg,基蘖肥∶穗肥=6∶4,N∶P2O5∶K2O=1∶0.2∶0.5。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秸秆大面积焚烧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变化也有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0~7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东北稻区土壤改良及水稻增产的效果,选用吉粳88作为试验材料,在覆膜移栽(F)和不覆膜(F0)移栽2种栽培模式下设5组秸秆还田量梯度:0%、20%、40%、60%、100%(S0、S1、S2、S3、S4),探究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稻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覆膜处理土壤容重、pH值均低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处理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且无论覆膜与否,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pH值均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与不覆膜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提高了籽粒产量;且随还田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60%的秸秆还田量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更能有效地培肥土壤,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小麦秸秆还田后机插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进行了氮肥运筹对麦秸全量还田后水稻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肥力水平较差、栽插较迟的情况下,机插秧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以基蘖肥:穗肥为7:3产量最高,为10356kg/hm~2;秸秆还田后,应适当增加基蘖肥用量,基蘖肥:穗肥以8:2产量最高,为10474.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