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降水对华北主要粮食作物灌溉需求影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华北地区作物灌溉需求规律及主控因素是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缓解该区地下水超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华北60个气象站近50年(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并分析降水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求时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丰水年(25%),冬小麦作物灌溉需求指数IRI以0.50~0.75区间的高度灌溉需求分布区为主,夏玉米则以0.25~0.50区间的中度灌溉需求分布区为主,分布面积比率分别为研究区的92%、86%;在平水年(50%),冬小麦IRI以大于0.75的极高灌溉需求分布区为主,分布面积比率占56%,夏玉米仍以0.25~0.50的中度灌溉需求分布区为主,但分布面积比率扩大至100%;在枯水年(75%),冬小麦极高灌溉需求分布面积比率增大至97%,夏玉米则以0.50~0.75的高度灌溉需求分布区为主。降水量是影响IRI的主控因素,随降水量的增大,不同区位IRI均呈直线下降趋势,但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计算分析了运城市近50 a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冬小麦和夏玉米年灌溉需水量整体均呈现波动式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降低幅度分别为-0.7和-2.1 mm/(10 a)。冬小麦在4月和5月的灌溉需水量较多,分别为80.5 mm和108.4 mm;夏玉米则为8月份的灌溉需水量最大,约为85.3 mm。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灌溉需水量都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递增的趋势,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范围处于283.6~336.8 mm,夏玉米则为165.4~253.9 m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汽压差与太阳辐射对运城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大。运城市冬小麦与夏玉米灌溉需水量在时间上呈波动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则由东向西逐步递增;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显示运城市的气候正在朝暖湿化方向发展,未来灌溉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应当予以充...  相似文献   

3.
基于SPEI的贵州省分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干旱对贵州省水循环及水资源管理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科学合理地认识干旱时空演变对抗旱减灾及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方法]利用贵州省18个气象站点1960 2012年逐月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评估干旱,采用M-K趋势检验、B-G分割法、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法ESMD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了贵州省分区分时段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贵州省月、季和年尺度SPEI序列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SPEI序列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20世纪60 90年代,贵州省各分区干湿变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21世纪各分区的干湿变化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以黔西北年SPEI为例,基于ESMD分解法得到3个模态分量IMF和1个趋势项R,从R看出干旱指数整体上呈波动“减小-增大”趋势,分析IMF1-IMF3振荡可得黔西北地区干旱具有2.1、7.6和26.5a的周期特征,且年代际周期26.5a在干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ESMD法在非线性、非平稳时间序列周期及趋势分析中应用效果较好;依据B-G分割法检测结果,得到1960 1986年、1987 2003年和2004 2012年3个研究时段,2004 2012年黔西北地区的冬旱强度和黔西南地区的春旱频率达到最大,分别为1.82和77.78%,2004 2012年四季干旱强度明显增大,且1986 2012年贵州省高强度干旱呈现由北向南转移趋势,1960 2003年四季干旱高频区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转移趋势,1960 2012年各分区四季干旱频率呈现增加趋势。[结论]贵州省各分区呈干旱化趋势,且干旱频率和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榆林市粮食作物病虫害现状及防治情况,概述了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榆林市粮食作物病虫害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今后农产品安全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大粮仓,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选用ABC分类法与美国粮食生产成本比较分析,探索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降本增效的潜力,并指出有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植被生长对降水异常的响应方式及其强度。【方法】基于1982―2015年GIMMS-NDVI和高分辨率栅格气候数据,采用二阶偏相关和时滞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植被生长对降水异常响应的时空模式。【结果】①中国生长期植被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00 7/a,而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整体趋势并不显著;②NDVI与降水异常的偏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内蒙古中东部植被生长受降水异常的影响最为显著;③总体而言,植被生长对前1个月降水异常的响应最强烈,并且与超过3个月累积的降水异常相关性最强,而受同期降水异常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植被生长活动影响最大;同时,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区,植被对降水异常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灌木和草地,森林受降水异常的影响更小,且响应更迟缓。  相似文献   

7.
基于SWOT的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稻谷、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的单产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攻关项目之一.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3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纵向比较、横向国际比较及区域比较分析,我国3大粮食作物单产成绩显著,但同时暴露出单产增速低、国际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此,运用SWOT分析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可以得出:3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以及潜力提高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及科技推广,弥补劣势,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实现单产水平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蔡娅娅  谭伟 《农业工程》2019,9(3):30-38
引起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探讨了贵州省近15年来植被指数长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为区域植被覆盖保护与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择2001—2015年MODIS NDVI(1 km)及19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贵州省近15年来植被覆盖NDVI在年、月尺度下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贵州西北至东南地区多年平均NDVI呈低中高分布格局,p<0.01上的生长速率为0.051/(10 a),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从西北到南方向呈现出低-中-高的特征,其易发生干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的西北地区,干旱在区域内的空间差异较大,黔西北、黔西南地区为易旱集中区;年均NDVI与年均SPEI、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表示NDVI与其响应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SPEI的相关性不显著,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在p<0.01上呈显著性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5以上,相关程度较高;1—6月大致(p<0.01显著)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7—9月和11月表现为除9月(p<0.01显著)外均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北京市昌平区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方法】基于2021—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98处地下水自动监测井(浅层井75处、深层井16处、基岩井7处)的实测地下水埋深数据及降水观测数据,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和Cross-correlation方法,分析了昌平区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时间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结果】昌平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整体为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浅层地下水埋深在2个观测年度均存在1处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在2021年存在1处降落漏斗,但于2022年消失,基岩地下水埋深无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明显高于浅层和基岩层;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在各月呈同步增长或下降趋势,埋深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21年6月和2022年5月,最小值出现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12月。基岩地下水埋深的月变化规律与浅层及深层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月尺度上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整体表现为基岩层>深层>浅层。【结论】2021年的地下水埋深整体高于2022年,这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关;不同层位地下水对月降水量的响应不同,其中基岩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山区(贵州)极端高温低温日数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贵州省19个一级气象站点的1961-2017年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等逐日数据资料,利用一元线性趋势倾向率分析以及ArcGIS10.1平台下的Kriging插值法等方法,发现1961-2017年间,贵州省极端高温、低温日数总体上分别呈增加和下降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日数在时间上以1990年为分界线,先为波动增加后为递增增加,空间上增加趋势沿东南至西北方向逐级递减;极端低温日数在1990年以前的下降幅度大于1990年以后的下降幅度,贵州省北部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日数下降趋势最大,只有中部局部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识别云南省多尺度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方法】基于云南省36个气象站31 a的气象数据,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结合GIS空间分析、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识别云南省多尺度气象干旱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1)SPI在年尺度、季节尺度均呈波动变化趋势,除春季SPI略有增长外,夏季、秋季、冬季和年尺度的SPI均表现为减小趋势,秋季SPI变幅最大,冬季变幅最小。(2)年尺度干旱频率分布在32.26%~50.00%之间,主导的干旱等级为轻微干旱和极端干旱,干旱频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昆明、楚雄、德宏。(3)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干旱频率分别为39.86%、39.83%、38.43%、41.33%,尽管季节间干旱频率差异较小,但不同季节主导性干旱等级差异较大。除春季外,各季节的主导性干旱等级均包含极端干旱。(4)年尺度上,除5个站点干旱呈增强趋势外,其余站点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春季大部分站点干旱演变呈减小趋势,而夏季、秋季、冬季则分别有11、6、2个站点呈显著增强趋势。【结论】云南省年尺度和季节尺度干旱频率分布及演变趋势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干旱以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安徽省区域水热动态变化趋势,对区域水旱灾害发生的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变化特点、分配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方法】利用1959―2017年安徽省1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对安徽省1959-2017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年均夏季降水540.1 mm,占年均降水总量45.9%,夏季降水量变幅为275.7~1 137.0 mm;1959-2017研究区年均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变化率为23.01 mm/10 a,略高于年均降水变化速率(21.31mm/10a);夏季降水作为年降水极值的重要构成,在1975年存在显著突变点,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变情况复杂多变,存在多个突变年份,突变年份与厄尔尼诺年具有较强关系。安徽省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同步趋势;年降水量呈现237.0~753.2 mm的降水梯度,夏季降水出现426.4~1 045 mm的降水梯度。【结论】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特点表现为集中性和突变性共存的特点,降水呈现增多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复杂的水热响应关系以及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代表的异常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徽省区域气候过渡性和复杂下垫面地形条件造成了区域降水显著分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在长期试验基础上探讨了枯、丰2种降水年型滴灌追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年整体产量高于枯水年,高水高氮和高水低氮处理在丰、枯水年间产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枯水年滴灌对产量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氮互作对产量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氮对产量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丰水年滴灌对产量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氮对产量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氮互作对产量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降水年型间产量随滴灌量的增大而增大,枯水年滴灌对产量的提高幅度大于丰水年;随追氮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丰水年增加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均大于枯水年.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适宜的水肥施用模式:播种期沟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450 kg/hm2后,在枯水年滴灌48 mm、追氮120 kg/hm2,丰水年滴灌36 mm、追氮24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适宜秋浇模式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灌区春玉米适宜的秋浇模式.[方法]以河套灌区沙壕渠试验站为例,基于所收集的田间实测数据对SWAP-WOFOST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并利用率定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1987—2017年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相对适宜的秋浇模式.[结果]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试验站的土壤含水率、含盐量和温度的动态变化以...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未来气候模拟及评估,其对地区实际气候模拟的准确性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探索不同集合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19个气候模式历史数据,比较了各模式对鄱阳湖流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选出最优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集合算术平均及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构建了全模式等权集合、择优模式等权集合、全模式BMA集合及择优模式BMA集合4种多模式集合模型,评估了各集合模型对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单模式及集合模型对气温的模拟能力优于对降水的模拟能力;(2)在年尺度上,全模式等权集合和择优模式等权集合模型低估了流域的多年平均气温及降水,而全模式BMA和择优模式BMA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流域多年气候平均态,其中择优模式BMA模型优于全模式BMA;在月尺度上,全模式BMA模型在气温及降水的率定期与验证期均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3)全模式BMA集合和择优模式BMA集合模型模拟的气温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降水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相较于全模式等权集合和择优模式等权集合模型能更好地再现流域降水与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