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已成为缓解和改善耕地数量不足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不断减少,集中连片程度的不断降低,项目前期立项和设计工作所需数据信息获取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渭北台塬区主要为丘陵沟壑地貌,部分区域甚至已无法通过人力踏勘的方式去完成,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土地整治类项目项目区范围确定、地块信息获取、工程整体布局以及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宝鸡市陇县LJB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高精度遥感影像在土地整治项目中规划设计工作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高精度遥感影像在土地整治设计工作的应用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是当前治理耕地景观细碎化问题的主要措施,其治理效果尚需实证评价。以赣西北为研究区,选取斑块数量(NP)、地块平均面积(MPS)等8个景观指标构建了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模型,基于田块尺度对29个项目区整治前、后的耕地空间破碎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景观细碎化治理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平原区和丘陵区的治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区整体优于丘陵区,且部分丘陵区耕地景观破碎化指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为例,介绍了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室内解译、外业调查验证、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并对解译结果精度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总结土地整治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贵州山区实施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有:实施耕作层剥离,着力提升新增耕地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垦水田、实施"旱改水";耕地小块归并大块,改善耕地细碎化。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以质抵量"、完善后期管护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只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却忽略了耕地质量。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必备工作,其结果对项目实施后的农业分等定级有重要作用,也为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典型丘陵区土地整治景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地整治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河南省新县浒湾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选取9个景观指标,对项目区内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减少超过50%,平均斑块面积增加超过50%,最大斑块指数和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分别降低12.06%和24.17%;景观水平的平均形状指数略有增加,蔓延度指数增加14.56%,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24.63%和18.13%。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耕地的机械化操作和集约化经营,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王钊 《农业与技术》2023,(16):68-71
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可有效提高土地综合产能及发挥土地价值的最大综合效益。本文对麟游县招贤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项目区的建设条件及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并研究了土地整治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对土地产能及综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招贤镇土地整治项目可显著提高土地产能,新增的粮食产能为115.88t,每年净利润可达63.67万元,项目的实施可有力提高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  相似文献   

12.
遥感影像的解译是土地调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解译的精度直接影响着调查的结果,探索适合的影像处理、解译方法对于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解译难度大的山区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山区影像识别的具体程序,提出了山区耕地解译过程中边界解译、面积精准核算、撂荒耕地解译3类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调查的影响,探索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对不规则耕地和阴影区耕地2种有边界识别困难的耕地类型采用对比度增强、阴影补偿等方法处理影像,能增强边界的可解译性,并以调查正射影像为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对于耕地边界解译的作用;对于小地物与坡地对耕地面积精准核算的影响,列举了几种影响广泛的小地物的解译标志与解译方法,指出利用坡地的坡度坡向对坡地面积进行校正的方法;对于撂荒耕地的解译,提出应用不同季节影像解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选择渭北陇东黄土旱塬区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1级,国家级利用等为11级,国家级经济等为9级,通过土壤有机重构,增加灌溉设施等工程措施,补充耕地质量等别高于周边耕地,实现了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应用,为我国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选择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为研究区,以献县乐寿镇二孟庄等村土地整治项目为典型研究对象,对项目区进行灌溉设施、排水工程等施工建设实施前后耕地质量进行了对比与评定,对明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GIS已成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布局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设计布局,并以赣县韩坊乡梅街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ArcGIS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得到该区规划布局图。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与GIS结合应用,可降低整治的难度,同时提高布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排放效应,以河北省行唐县翟营乡北郄凹村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区域,应用IPCC清单计算方法从土地覆被利用和能源消费变化两个角度,研究分析了道路平整、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以及村容风貌整治五个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数据。探讨了土地整治的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排放研究和低碳化土地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数据成果的审核,发现其存在报备坐标错误、重叠等问题。为了保障后续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数据成果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实施,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设计、项目验收、后期管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区内的土壤条件进行化验,对于较大的项目区如何将化验的土壤条件数据按照空间位置赋值给相应的项目区内的耕地地块,采用哪种空间赋值技术,赋值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对项目区内的耕地的最终土壤条件因素会有直接影响.本文基于探讨的目的,对空间插值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反距离加权法更能反映出小区域内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