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的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的印江县351个村为解析尺度,按生态、生产和生活用地功能划分土地类型,运用计量地理学和GIS方法,计算"三生用地"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和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等指标,分析"三生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①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多样化指数为0.81,多样性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优势度指数为0.58,优势度总体呈中等偏下的状态。②"三生用地"组合类型集中在生态-生产生态双重组合类型、生产生态-生态的双重组合类型和生态单一类型。③"三生用地"利用程度为231,利用程度总体水平较高。④村域"三生用地"类型的区位差异明显,东部、南部地区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西部地区生活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结论】对土地利用进行"三生用地"分类,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及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与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5种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区域产业用地评价的基础工作。因现阶段我国产业用地的定量评价成果较少,作者从区域土地和工业用地评价等相关研究入手,以期在评价空间层次划分、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对区域产业用地有所启示。通过比对得出结论:区域产业属于宏观层次评价;对区域评价单元评价应能反映区域产业用地情况,考虑应以区域内一个城市产业用地整体作为评价单元;当前我国产业用地评价多集中在政策制定研究的定性考察方面,应着力挖掘产业用地内涵,加强对区域产业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面考虑产业用地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9.
为开展土地整治,加快秦州区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建设用地理论潜力,进一步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现实潜力,并采用综合评价因子分级法对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类型应优先考虑空间分布分散、空间规模指数大、整村搬迁行政村以及群众基础好的区域。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宜在华歧乡、牡丹镇、平南镇、秦岭乡、天水镇、汪川镇及皂郊镇的大部分行政村进行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与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类型划分的综合研究,对厘清乡村发展的内部差异和主导因素,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多功能视角下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内的19个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各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及类型划分进行研究,进而根据各县域乡村主导功能类型的识别结果,探索各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东西部发展水平较高,中部相对较低的态势。三生功能指数的变化与其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主导功能的识别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建设区、生活保障区、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所占比例最大,为33.30%,生产建设区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1.1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探究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优化主导功能区划,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有助于保护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土地宜耕性和生态主导功能入手,将村域空间划分为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自耕经营区和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分为四周环绕式、组团嵌套式和整合迁并式.研究表明:根据村域功能分区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有利于居民点集中布局以及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农业经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契合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户居住意愿,可以提高居民点空间优化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乡村建设破除城乡分隔二元地域结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交通临时用地复垦及利用决策,可以有效衔接交通建设、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爱高速公路为例,综合利用多指标评价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资源、成本和效率相统筹的交通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及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临时用地利用适宜性指数测算及分级评价,从而确定交通项目临时用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和模式。结果表明:1)崇爱高速公路临时用地适宜复垦的评价单元共有11个,面积25.72 hm2;适宜恢复为原地类的评价单元共有16个,面积30.95 hm2,适宜探索其他利用方向的评价单元共有21个,面积53.54 hm2。2)本研究根据交通项目临时用地的特征差异,提出了保留建设、闲置再开发和公共设施补足等3种交通项目临时用地利用方向。实践证明以上研究符合土地整治、乡村振兴和产业用地需求实践。综上,本研究构建的交通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及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可为提高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益、缓解乡村用地矛盾、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土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为导向,将土地划分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4类,并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衔接,构建了眉县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然后采取雷达图、信息熵、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分析了眉县“三生用地”分布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眉县各镇(街办)的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数量差异较大;(2)眉县南北部镇(街办)的“三生用地”结构均衡性较高,信息熵水平高于中部镇(街办);(3)眉县生产生态用地在全县分布相对平均,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分布相对合理,生活生产用地在全县分布差距较大。根据眉县“三生用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结构优化的建议,旨在为规划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家乐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其空间分布影响区域旅游和乡村发展格局。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调查或统计数据开展,随着互联网电子地图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为农家乐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基于POI抓取技术获得北京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数据,运用加权几何平均算法和多维组合特征对北京市农家乐发展模式进行类型划分,探讨不同类型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家乐可分为8种类型,包括资源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交通—市场主导型、强综合型和弱综合型,不同类型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资源主导型、资源—交通主导型和弱综合型农家乐呈离散状分布,且主要位于生态涵养区,交通主导型农家乐具有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市场主导型、资源—市场主导型和交通—市场主导型农家乐呈环状分布,主要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强综合型农家乐主导分布在城市功能扩展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交通通达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家乐空间分布的解释度均在0.1以上且高于自然地理因素的解释度;生态涵养区农家乐以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顾余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82-11083
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92-195
以绵阳市为例,根据各区县2004年、2007年、2011年相关数据,利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将绵阳市乡村划分为了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四类。从农业生产、人口状况、土地状况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乡村性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11年,绵阳市各区县乡村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格局,增加幅度基本与地势变化吻合;同类型的区域,其乡村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的区县均占11.1%,均衡发展型的区域占66.7%,其中乡村性较弱的区域占22.2%,乡村性较强的和很强的分别占33.3%和11.1%。分析了不同区域乡村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6乡镇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划分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等级。还针对划分的适宜性等级,提出了玉米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三生空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构建溧水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溧水区三生用地分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主要用地类型为生产生态用地,各类用地较为集中且复杂程度不高。三生用地斑块形状较为规整,各用地类型在各镇空间分布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较为平均。研究区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其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