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失地补偿制度欠佳、缺乏就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生活保障困难、就业危机严重、市民化进程受阻等困境,应通过改进征地补偿制度、建立新型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身份转换的政府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年攀升,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我国在对失地农民征地安置过程中存在着分配不规范、安置补偿费标准低、就业难和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对此提出:分配规范化与补偿合理化、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稳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我国各省(区、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分析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结果】主要存在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现有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一定难度、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建议】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征地程序、合理设定征地补偿内容和补偿水平、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建立留地安置制度,以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稳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我国各省(区、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分析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结果】主要存在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现有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一定难度、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建议】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征地程序、合理设定征地补偿内容和补偿水平、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建立留地安置制度,以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以贵阳市花溪区云上、洛平、大寨、吉麟、花溪等5村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对失地农民基本利益代表缺乏信任等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政府引导补偿款的合理使用、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对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征地制度的弊端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着征地目的不明确、程序不透明和补偿不合理等弊端,为此对失地农民形成心理压力大,生活、就业、养老和健康无保障等问题,其合法权益受到极大损害,为此,应从重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现有征地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实保护失地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特别是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的调研材料的分析,提出了改变政府征地制度,土地市场化,多途径推进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迁移,建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农民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在实际征地中,由于相关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很多失地农民面临“进无出路、退无保障”两大难题。形成原因主要是:1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失地农民就业难;2.目前各类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普遍偏低,政府还没有全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业农民没有养老保障;3补助方式不完善,使失地农民成为”三无”(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人群。解决办法:建立“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经济补偿”三位一体的长效保障机制。1构筑就业保障线;2构筑养老保障线;3构筑生存保障线;4.构筑政策保障线。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因农村农用土地被征收而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技能,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失去土地的保障后站在进退两难的风险路口,因而对就业与社会保障均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失地农民所面临的个体或群体风险的基础上,正视农转非过程中这类群体存在的就业问题,尝试构建了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86-3388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由于多种原因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失地农民成了新的困难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包括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医疗、养老和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1.
黄思捷 《乡村科技》2023,(16):38-41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的征收,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无疑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维护社会稳定。从养老、就业、法律、土地等方面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养老金风控管理、多方探索养老模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实现增收创收,健全社保体系、解决生活后顾之忧,自上而下建立全过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补偿机制、综合制订征地赔偿额等针对性建议,助力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目前的征地补偿安置方式让失地农民陷入生活、就业和养老问题等困境中,进行社会保障安置,是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容忽然的现实问题。当前,就业安置机制落后、财政制度不健全、集体安置体系不健全等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失地农民的高质量再就业。因此,必须采取建立良好的安置机制、不断健全保障体制、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序的政策循环、加强集体安置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路径来解决和推动失地农民的高质量再就业。  相似文献   

14.
北京郊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失地农民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多数失地农民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就业的非农化同时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关键是各级政府应对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培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经济的角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征地范围广,补偿方式单一、标准低;就业无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落实农民土地权利、土地换保障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总结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缺乏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环境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以及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在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从而多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7.
运用鱼刺图,从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失地农民自身以及经济层面4个方面剖析了失地农民生活能力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和城市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排斥是制度原因;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异质性低是社会支持网络原因;市民意愿低、角色转换困难、文化素质低是其自身原因;期望收益低、生活成本高是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提高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能力的对策思路:一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与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8.
蔡娟 《农业考古》2005,(5):70-74
农民失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能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最根本的路径是制度规范化.首先,明晰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失地农民的财产权,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首要前提;其次,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应得利益,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所在;第三,健全就业培训制度,促使失地农民重新就业,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环节;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9.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城乡统筹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具体分析了试验区的布局及入住规划,找出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完善征地制度体系、建立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