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株染色体上的5个rRNA操纵元(rrnA、rrnD、rrnE、rrnG和rrnH)被敲除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SQ88为出发菌,运用入Red同源重组系统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重组子,并利用抗性基因两端的FRT位点通过位点专一性重组将抗性基因去除,最终成功构建了1株仅具有单拷贝rRNA操纵元(rrnB)的E.coli菌株——SQ88C。试验结果发现,此菌株并未出现明显的生长障碍,其生长速率和rRNA/蛋白值与出发菌株SQS8相比有所下降,但并不显著。从而证明了单拷贝rRNA操纵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满足大肠杆菌正常生长的需要,也为在大肠杆菌及其他菌株中快速精确地构建多rRNA基因缺失菌株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可望在16SrRNA基因突变研究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PCR方法扩增大肠杆菌LT基因,将LT基因重组入pET32a质粒载体,对构建的重组质粒pET-LT进行酶切、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插入片段LT的核苷酸序列与预期一致,且阅读框正确。并在影响LT毒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用PCR方法引入点突变(丙氨酸→精氨酸),成功构建了含有LTR72突变体基因的重组质粒pET—LTR72。  相似文献   

3.
采用Red重组技术,将大肠杆菌K12的dapA基因置换,构建dapA基因缺失的突变株,通过发酵测定突变株L-苏氨酸的产量.获得的dapA基因缺失突变株命名为K12△dapA.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发酵48 h,重组菌株K12△dapA发酵液中积累的L-苏氨酸达3.71 g/L,是Ecoli K12原始菌株的3倍.d...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VT噬菌体受体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含有卡那霉素抗性(Kan^R)基因的自杀性质粒pJP55603和含vpr全长基因的pUC19phiΦRID质粒,分别采用粘性末端及平末端两种连接法,2种质粒Hinc II单酶切后进行平末端连接,经鉴定未得到重组质粒,pJP5603用Hinc II和Xma I消化,回收3kb的载体质粒,pUC19ΦRID用Hinc Ⅱ和Age I消化,回收778bp vpr目的基因,通过粘性末端连接,转化到感受态细菌CC118λpir,利用Kan^R进行筛选,获得的克隆经Acc I酶切鉴定和PCR检测,确定得到重质粒,即pYYvpr,将重组质粒的DNA转化到含有全长vpr基因的感受态细胞MC1061,筛选到的克隆经PCR检测,得到一株克隆既扩增出vpr基因,又扩增出Kan^R基因,初步鉴定该克隆为MC1061的vpr同源基因突变株,暂定名为MC1061Δvpr,从而为研究vpr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应用质粒pKD46介导的Red同源重组系统,以质粒pKD3为模板,设计irp2基因序列敲除引物,引物5'端有51 bp的拟敲除基因的同源臂,3 '端为扩增引物,扩增两侧含FRT位点的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第1次同源重组将拟敲除的irp2基因替换为氯霉素抗性基因,再通过重组酶质粒pCP20在FRT位点发生第2次同源重组,消除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利用该重组系统成功敲除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为深入研究irp2基因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鸡大肠杆菌重组1型菌毛疫苗,并探索其免疫原性。[方法]从含1型菌毛的基因重组菌株CZYRl0与野生型鸡大肠杆菌分离株YR(018)中提取1型菌毛,制备菌毛油乳剂疫苗。通过对鸡群的攻毒试验,探讨该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重组1型菌毛蛋白具有免疫保护作用。重组1型菌毛疫苗的保护力比分离的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疫苗保护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的rnc基因编码产物为RNaseIII酶,RNaseIII酶能降解细菌中绝大多数dsRNA.利用来源于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和重叠延伸PCR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敲除了大肠杆菌origami(DE3)菌株的rnc基因,获得了RNaseIII 缺失型菌株M-origami.利用电激法,将构建的TMV运动蛋白基因(movement protein gene,MP)的dsRNA表达载体LMP480导入M-origami菌株中,IPTG诱导表达的结果显示:构建的M-origami/LMP480原核表达系统能高效表达TMV运动蛋白基因的dsRNA.初步的抗病性鉴定显示,表达的dsRNA能够诱发烟草对TMV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以E. coli DH5α为出发菌株采用pKD46质粒提供λRed重组系统完成以下三步基因敲除:大肠杆菌中RND超家族多药物抗性蛋白acrAB基因并借助其与pKD3质粒的氯霉素抗性片段同源重组被敲除;大肠杆菌中MATE家族多药物抗性蛋白ydhE基因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蔗糖反向筛选被无痕敲除;大肠杆菌中主要负责诺氟沙星外排的MFS超家族转运蛋白mdtH基因通过与pK18mobSacB质粒中的抗性片段的同源重组被敲除。以上基因敲除不同程度导致大肠杆菌对诺氟沙星的敏感性变化,最终获得诺氟沙星敏感性为0.0125μg·mL-1的E. coli KYAH06,为大肠杆菌MdtH详细转运机制以及其他诺氟沙星外排转运蛋白鉴定和功能分析奠定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将克隆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全长GP5基因插入到pAdTrack-CMV穿梭质粒中,再将重组质粒pAdTrack-CMV/GP5用PmeⅠ线性化后电转化携带有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的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胞,经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GP5,经酶切充分暴露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再与脂质体混合转染AD-293细胞,成功获得了AD-GP5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经检测证实AD-GP5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转录水平检测证实,GP5蛋白基因得到了转录;荧光检测发现,外源蛋白已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0.
抗脂多糖因子(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 ALF)作为一种重要的抗菌肽,具有抗菌性强,抗菌谱广的特点。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抗脂多糖因子基因ALF克隆至pET32a载体获得原核表达载体。为了提高ALF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量,保持抑菌活性,对已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五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表达量的影响,并在LB+M9培养基的基础上对培养基各组分进行了选择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2.5 g/L蔗糖,10 g/L酵母膏,2.4 g/L(NH4)2SO4,12.8 g/L Na2HPO4,3 g/L KH2PO4,10.5 g/L NaCl,2 mmol/L MgSO4,0.1 mmol/L CaCl2溶液。分析了多种因素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pH调至6.5,在菌体OD600达到0.8时加入诱导剂IPTG至终浓度为0.5 mmol/L,33℃继续诱导5 h,蛋白表达量最高。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以抑制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在平板上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生物从低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其水解产物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受到高度重视。代谢工程技术构建和改造高产乙醇重组菌成为研究的重点。着重概述了产乙醇重组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以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株进行乙醇代谢工程改造的研究和探索,将为新型的产乙醇重组微生物提供技术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构建转运真核表达盒的重组T7噬菌体,并分别在体外、体内条件下检测其标签蛋白质EGFP的表达。以T7噬菌体基因组左侧578 bp处为插入位点,取上游400 bp和下游200 bp片段作为左右同源臂,并在其中插入表达EGFP基因的真核表达盒(EEB),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 UC-L-EEB-R。将该质粒载体转化T7噬菌体宿主细菌BL21,在噬菌体繁殖过程中完成同源重组,PCR筛选重组T7-EEB噬菌体。提取该重组噬菌体基因组转染Vero细胞后体外检测EGFP蛋白质表达,纯化的噬菌体免疫小鼠后体内检测EGFP蛋白质表达。结果显示,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携带真核表达盒的重组T7噬菌体,PCR检测和酶切鉴定均证明表达盒已正确插入。T7-EEB基因组转染真核细胞可见明显的EGFP蛋白质表达,免疫小鼠后活体荧光检测到EGFP蛋白质信号,在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RT-PCR检测到EGFP基因的mRNA转录。表明同源重组方法可以用于构建重组T7噬菌体,噬菌体能够转运真核表达盒并实现蛋白质表达。  相似文献   

13.
均匀设计法优化重组大肠杆菌产酮基还原酶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典型碳源、氮源、金属离子、磷酸盐以及初始p H值等因素对重组大肠杆菌产酮基还原酶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甘油、酵母浸粉FM888、酵母蛋白胨FP101、Mg SO4·7H2O以及离子浓度为0.1 mol·L-1 p H值为T7的磷酸缓冲液对菌体生长以及酶活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均匀设计试验及分析得到培养基的最优配方:甘油6.86 g·L-1,FM888 19.53g·L-1,FP101 8.37 g·L-1,Mg SO4·7H2O 2.50 g·L-1,K2HPO414.96 g·L-1,KH2PO47.34 g·L-1。优化条件下酶活为431.21 U·m L-1,比优化前(70.25 U·m L-1)提高了5.13倍。此研究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组PCR技术构建大肠杆菌肠毒养LTB—STI融合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重组PCR技术将从原始菌种中扩增得到的LTB、STI基因片段连续起来,构建了LTB-STI融合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DH5a中,得到克隆T-LS,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具有正确的基因序列和阅读框,具有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AA,可以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报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硝酸还原酶基因(nitrate reductase,NR)序列设计引物,从球孢白僵菌D1-5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该基因上下游片段NR1和NR2,成功构建了球孢白僵菌NR基因同源重组敲除载体,以期敲除球孢白僵菌的NR基因,建立白僵菌同源重组基因敲除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仔猪腹泻仍然是困扰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喂服特异性抗体、膳食调节、利用遗传育种选育等多种方法被用来预防和治疗ETEC引起的感染。相比其他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是防制ETEC引起仔猪腹泻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就目前猪用ETEC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ETEC疫苗研究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效疫苗的研究策略,旨在为ETEC新型、安全、高效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表达猪白介素2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猪白介素2基因(pIL-2)为研究对象构建表达pIL-2的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作为细胞因子佐剂的免疫增强作用。用RT-PCR的方法扩增pIL-2基因,将pIL-2基因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载体AdTrack中,构建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AdTrack-pIL-2,然后在大肠杆菌BJ5183内和骨架载体AdEasy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骨架载体AdEasy-pIL-2,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pIL-2,并通过兔体交互试验来检测Ad-pIL-2的免疫增强作用。经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功构建了Ad-pIL-2,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8.25pfu/mL,并通过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证明Ad-pIL-2可以提高兔的抗体水平。用腺病毒构建的Ad-pIL-2在兔体上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为下一步的猪体试验研究和细胞因子佐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晓萍  郭建军  钟青  罗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49-11950,11956
快速、高效替换目的基因是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该试验利用Red重组系统结合基因工程技术替换基因工程菌苗中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同时留下半乳糖筛选标记基因,结果在Red重组系统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半乳糖筛选标记基因对氯霉素抗性基因的置换,同时菌苗的其他表型特征未发生任何改变。该方法的建立将为具有新遗传特性的工程菌株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王青柏  胡超群  陈偿  徐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22-3225,3257
[目的]构建未引入任何遗传标记物的溶藻弧菌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方法]首先以溶藻弧菌ZJ51-O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重叠延伸PCR(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扩增法构建体外vscC基因缺失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连接至自杀质粒pDM4,再转化入大肠杆菌SY327进行克隆,筛选阳性克隆子并进行PCR分析鉴定;提取阳性克隆子的自杀重组质粒pDM4-△vscC,用热休克法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S17-1中,再经接合生殖的方式将自杀重组质粒导入溶藻弧菌ZJ51-O菌株中,利用抗生素筛选策略与蔗糖反向筛选系统,挑选疑似目的突变菌株,最后利用PCR鉴定与测序分析进行确证。[结果]溶藻弧菌ZJ51-O的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构建成功。[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vscC基因的功能和T3SS在溶藻弧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溶藻弧菌的其他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试验经验。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孢杆菌GMP还原酶基因(guaC)突变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受体菌的guaC基因为同源重组的指导序列,构建了整合表达载体pGT9GH,通过双交叉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线性化的pGT9GH整合到受体菌的染色体上,构建了guaC基因的缺失突变株B.subtilisGJ07,并在guaC基因的5′端和3′端之间引入了1个拷贝核黄素操纵子,通过PCR方法验证了同源重组的正确性,最后测定了同源重组突变后的菌株GJ07的核黄素产量。结果表明:同源重组突变后的菌株GJ07的核黄素产量明显高于初始菌株GJ06,发酵60h提高了2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