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型肝炎病毒(HEV)研究多以灵长类动物为感染模型。由于灵长类动物价格昂贵,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饲养管理较困难等原因,严重阻碍了HEV研究进展。本研究对应用树鼩(Tupaia belangeri)建立HEV感染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从猪群中分离、鉴定HEV,经静脉注射途径感染树鼩,按计划采集粪便、血液以及器官组织,应用巢式RT PCR检测树鼩感染情况,观察感染后树鼩各器官组织病理学病化。结果发现,感染7d后血液、粪便、肝脏、小肠等样品可检测出HEV RNA,病毒血症持续约2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人工感染HEV的树鼩肝脏可见静脉窦淤血、多发性淋巴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多等病变。研究结果表明树鼩对HEV具有易感性,感染后肝脏出现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作为戊型肝炎的感染模型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酒精对滇西亚种树鼩肝脏的影响。【方法】试验将40只滇西亚种树鼩随机分为酒精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试验树鼩灌服15 d时,灌服供试品后1 h、2 h、3 h、12 h时心脏采血EDTA-K2抗凝后测定血液中乙醇浓度。分别在灌服30 d、60 d和90 d时,禁食12 h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后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树鼩灌服供试品后30 d、60 d、90 d时分别取肝脏使用分析天平称量、计算肝指数并作HE染色、Masson染色镜检和电镜观察。【结果】酒精组树鼩灌服酒精后1 h、2 h、3 h、12 h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分别为153.94±11.25、165.84±7.10、153.81±5.15、0 mg/d L,对照组树鼩血液中乙醇浓度均为0 mg/d L。酒精组树鼩30 d和90 d时测定的ALT(181.65±39.86 U/L和124.15±31.24 U/L)显著高于对照组(79.73±10.71 U/L)(P0.05),酒精组树鼩90 d测定的AST(234.92±13.76 U/L)显著高于对照组(200.10±20.08 U/L)(P0.05)。酒精组树鼩30 d、60 d、90 d肝指数(0.045 2±0.015 4、0.045 5±0.019 8、0.042 3±0.007 4)与对照组(0.042 7±0.008 9)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E染色镜检和电镜观察到酒精组树鼩60 d和90 d时肝细胞出现了病理变化。【结论】酒精对树鼩的肝脏能够产生毒性损伤作用,树鼩灌服酒精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出现高峰时间点与人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我国猪瘟的感染类型主要是亚急性感染及慢性感染,研究猪瘟亚急性感染后体内病毒RNA和蛋白的分布情况,有助于阐述亚急性病程猪瘟病毒的复制分布规律,为猪瘟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奠定重要基础。【方法】成功以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构建了亚急性猪瘟感染动物模型,分别采集感染后第1、3、6、10、13、20、24、28天感染猪的十二指肠、脾脏、肾脏、肺脏、胰、回盲瓣6种组织器官并进行连续切片。应用建立的猪瘟病毒可视化原位杂交技术(ViewRNA ISH)研究感染组织中病毒RNA动态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化(IHC)、H.E染色分别检测感染组织中蛋白的分布情况及其组织损伤位置,从而在病毒核酸和蛋白水平系统性的观察病毒的分布情况。【结果】采用Mittelholzer方法进行临床计分发现感染后6—10 d感染猪猪瘟临床症状记分迅速增加,11—26 d感染猪临床记分一直维持在15分左右,直到28 d临床记分达到最高值20分。感染后8—10 d感染猪体温呈上升趋势;13—24 d感染猪体温呈现稽留热,持续在40℃左右;此后体温开始回落,至濒死前体温回落至39.5℃左右。应用CSFV ViewRNA ISH感染后第1天在十二指肠绒毛杯状细胞及胰腺的腺泡、回盲瓣的固有层、肾脏的肾小管等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组织周围检测到病毒RNA阳性信号;感染后第3天在肺脏的细支气管和脾脏的椭圆体周围检测到病毒RNA阳性信号;第13天阳性信号富集显著,至第28天病毒RNA广泛分布在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胰腺腺泡和肾小管等组织周围。采用IHC和H.E染色法在连续切片的相似视野下验证ViewRNA ISH检测结果,发现感染后第1天十二指肠、胰腺、肾脏亦可检测到病毒蛋白阳性信号和相应组织的病理变化,但回盲瓣在第3天检测到病毒蛋白阳性信号和组织的病理变化,在之后的病程中各组织中病毒RNA、蛋白定位情况趋于一致,第28天病毒蛋白集中在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胰腺腺泡等周围。【结论】采用ViewRNA ISH方法在回盲瓣中可以早于IHC发现猪瘟病毒,各个组织中ViewRNA ISH检测到病毒部位与IHC检测到病毒部位及H.E检测到的组织损伤部位相似,表明ViewRNA ISH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可以应用于检测感染早期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前期病毒RNA通常在胰腺腺泡、肾小管及脾脏的椭圆体周围复制,在感染中期病毒在各组织结构中大量增殖,感染后期病毒不仅在淋巴细胞周围富集,还易在具有分泌功能的部位复制增殖。  相似文献   

4.
对人工感染猪痢疾密螺旋体的28只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在感染后1-5天,小鼠肠道以渗出性炎症为主。具体表现为粘膜下层水肿,血管充血,腺腔扩张、杯状细胞稍有增生;在感染后7-30天转变为以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孤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增殖为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G4株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分别在感染1、4、7d后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鳃、脾脏、肝脏、肠道和头肾5种组织的总RNA,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22(TLR22)3个抗病毒免疫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柱状黄杆菌7d后,TLR3在草鱼鳃、肝脏、肠道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注射柱状黄杆菌4d和7d后,TLR7和TLR22在5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注射柱状黄杆菌1d后,TLR22在鳃、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就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TLR3、TLR7和TLR22基因在机体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强毒株对雏鸭的致病性。【方法】以口服灭菌生理盐水的雏鸭为对照,通过口服和滴鼻接种途径将PM人工感染雏鸭,观察雏鸭的发病情况;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内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雏鸭,采集肝脏、肺、心脏和脾脏、胸腺、腺胃和小肠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各器官组织学变化;利用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对PM在雏鸭体内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接种PM后,引起雏鸭出现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剖检病变以心包积液、肺出血和肝脏点状坏死为特征。PM动态增殖检测结果表明:滴鼻接种后12h,肺中PM含量最高,达到4.47×103 CFU/g,而口服接种后12h,胸腺中PM含量最高,达到5.12×103 CFU/g;2种途径接种PM后18~30h均以雏鸭胸腺PM含量最高。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肺脏充血、出血,肝脏脂肪变性,脾索紊乱等为特征;荧光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肺、肝脏、胸腺和脾脏等器官。【结论】PM感染主要引起雏鸭的出血、败血性变化;滴鼻接种PM对鸭的致病力明显高于口服接种;胸腺、肺、肝脏和脾脏是PM侵害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致病性,试验以1×10~4EID_(50)的剂量DTMUV肌肉注射5日龄樱桃谷雏鸭,采用生化指标检测试剂盒对血清样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排毒情况、组织载毒量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TMUV对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组织都有严重损伤;DTMUV可以在肝脏、脾脏、肺脏、脑中增殖,并于攻毒后第5天在肝脏和脑中达到高峰,于攻毒后第9天后在肺脏和脾脏中达到高峰,且脑、肝脏、脾脏中病毒含量最高;攻毒后第1天DTMUV就可引起脾脏中γ干扰素(IFN γ)、α干扰素(IFN α)、白细胞介素6(IL-6)、β干扰素(IFN 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7(TLR-7)、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型(MHC-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MHC-Ⅱ)细胞因子过渡表达,在脑中第1,2,3 d均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2的过度应答。  相似文献   

8.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貂、狐、貉、犬、熊猫、虎等动物易感。本试验研究了犬瘟热CDVPS株对犬的致病力。结果发现,试验犬于病毒接种后的19 d死亡;脏器剖检肺部有出血斑,肝脏肿大,肠系膜充血,膀胱壁变厚;组织切片脾脏淋巴细胞浸润,肺气肿,脑组织神经细胞自噬现象;构建犬瘟热病毒H基因遗传发育树,CDV-PS株分类于Asia-1型分支,与目前我国主要的犬瘟热病毒流行株类型一致。本研究对犬瘟热病毒CDV-PS株感染犬的临床症状、脏器剖检、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病毒体内分布和H基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犬瘟热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仔猪,引起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成年猪多半为带虫者. 1临床症状 当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虫斑;移行至肺脏时,引起蛔虫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幼虫移行时还常引起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出现荨麻疹和某些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0.
<正>1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1.1临床症状当生猪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其体温将会明显升高,高达41℃以上,眼睑出现水肿现象,同时伴随着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此外,部分病猪后驱无力,无法站立;仔猪患上高致性蓝耳病的发病率为100%,而仔猪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50%;而成年猪同样会出现死亡的状况。1.2剖检变化脾脏边缘或者表面出现梗死灶,如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引起佛山市三水某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noides)体表出血和溃烂的病原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患病加州鲈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革兰氏染色和磷钨酸负染后,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及其染色特性;通过ATB Expression生化鉴定仪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以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病加州鲈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180803bj_jzl),为周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Biolog微生物系统自动鉴定其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的可能性高达99.4%;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分离菌株180803bj_jzl与弗氏柠檬酸杆菌聚类为一支,与GenBank已公布弗氏柠檬酸杆菌参考菌株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均在99.00%以上,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则在91.00%以上。人工回归感染7 d内的累积死亡率达60%,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加州鲈的症状基本相同;其肝脏组织中央静脉和肝窦有红细胞淤积,肝细胞质内有大量空泡,呈散在变性坏死;脾脏的白髓与红髓分界不清,脾窦和脾小血管内有嗜铁血红素中心;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分离,呈球拍状,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只残存少量鳃小片骨架。分离菌株180803bj_jzl对氟罗沙星、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氨苄和阿莫西林等15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加州鲈体表出血和溃疡,且具有较强的毒力,致使肝脏、脾脏和鳃等组织病理损伤,实际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和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实验动物感染模型并对其发病特点进行观察,为疫苗研究和筛选评价抗病毒药物提供工具。【方法】以每只约104个ELD50的剂量经滴鼻、点眼和口服途径感染196日龄北京鸭后,观察鸭临床症状,于感染后5、7、9、21、28、34 d采血和剖检鸭,应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测定血清中和抗体,取卵泡膜、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对主要组织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攻毒后3、4、5d采食量均显著下降(下降80%),6d采食量恢复至约正常量的50%,11d恢复到正常水平;攻毒后3、4、5d产蛋量出现明显下降,6、7、8d鸭群未见产蛋,36d发病鸭群的产蛋率恢复到60%,39d鸭群的产蛋率达到80%。攻毒后5d 3只(3/3)鸭的卵泡膜和肝脏均可以分离到病毒,7d 2只(2/2)鸭的卵泡膜中均分离到病毒,1只鸭(1/2)脾脏和脑组织中均分离到病毒,9d 1只鸭(1/2)的卵泡膜中分离到病毒,21d和28d卵泡膜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鸭的卵巢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卵巢、肝脏、脑、脾等组织和脏器均出现以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卵巢炎、间质性肝炎、非化脓性脑炎、坏死性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轻度的心肌炎。感染后3周可检测出低效价的中和抗体。【结论】实验感染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后可引起急性出血性卵巢炎,利用产蛋北京鸭建立的鸭出血性卵巢炎模型,可用于评价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致瘤性病毒REV、ALV-J单一感染和共感染肉鸡后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用一定剂量的REV和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1日龄肉鸡,取感染后不同日龄鸡的血液和脾组织,无菌分离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并对脾脏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抗体结合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分析组织病毒感染量变化。【结果】感染REV和ALV-J的肉鸡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增值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在整个感染监测期出现降低,单一感染比,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在某些阶段出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检测感染后17 d和37 d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感染病毒的脾脏组织出现间质稀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层被破坏或减少,17 d较37 d出现病理变化更为明显;同时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发现脾内淋巴细胞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在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脾细胞内均检测出两种病毒,且含有病毒数量明显多于单一感染一种病毒的肉鸡。【结论】REV和ALV-J共感染后肉鸡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更为严重,这可能与两种病毒在肉鸡体内数量积聚增加、互为促进有重要关系;同时这两种病毒感染后造成T免疫细胞增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增殖及组织病变、产生肿瘤细胞的前提,本研究为家禽临床生产中防治REV和ALV-J感染提供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的急性传染病。易感动物感染该病后具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死性感染。猪感染该病后一般不表现上述症状,它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道系统症状。公猪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得到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命名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韶关株(MSRV-SG0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鱼2 d内出现死亡,并伴随出血、烂尾、拖便等临床症状,7 d内死亡率达100%,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病鱼的肝脏、脾脏均呈现大面积坏死,与自然患病鱼症状相符。根据G蛋白氨基酸序列,将分离到的MSRV-SG01毒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的弹状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比对,结果显示, MSRV-SG01毒株与MSRV-FJ985、MSRV-YH01、SCRV聚为一类,且与已报道的MSRV-FJ985毒株、MSRV-YH01毒株同源性高达97%以上。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定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为MSRV感染。  相似文献   

16.
以鳜鱼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0±0.5℃,不间断充氧条件下,以5 mg/L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鳜鱼120 min,再将其转入水泥池中微流水饲养,研究用药前后孔雀石绿对鳜鱼机体组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孔雀石绿药浴前后,鳜鱼的血液细胞、背肌及腹肌组织和肠道细胞在形态上均与对照组鳜鱼无明显差异,只是红细胞在细胞数量及密度水平上以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有所不同;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鳜鱼体表粘液增加,上表皮层炎症细胞增多,鳃丝肿胀,充血加重,肾脏和脾脏充血,出现轻微水肿,但这些症状在停药微流水饲养1~2 d后逐步恢复正常;同时,鳜鱼肝脏的变化较显著,表现为充血,出现轻微肿胀,肝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细胞质分布不均匀以及细胞核异位、固缩,微流水饲养4~8 d后症状才逐渐好转。这表明肝脏组织是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7.
正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群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即使耐受过的猪也往往愈后不良,生长发育缓慢,造成饲料报酬下降,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及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1病原学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属,虫体较细长呈丝状,具有整齐紧密的螺旋,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的珠链状。该菌体很难被普通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液染色呈淡  相似文献   

18.
诺卡氏菌病感染多种养殖鱼类,且病程漫长,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危害。试验于池塘养殖的革胡子鲶中发现了结节病,病鱼体色发暗,偶有皮肤溃烂,肾脏、肝脏等内脏出现结节状病变。组织压片发现典型的肉芽肿结构,通过抗酸染色可观察到大量染成特异深红色的菌体成团存在。组织切片观察到在肾脏、肝脏、脾脏等器官均有结节病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从肾脏等组织分离到菌落形态一致的细菌,经回归感染能在健康鱼体内复制出典型的结节症状。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为鰤诺卡氏菌。故革胡子鲶的结节病由鰤诺卡氏菌感染所致,这是该菌感染革胡子鲶的首次报道,或与其养殖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PCV2感染仔猪急性期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运  华利忠  陈耿  张书霞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4116-4122
【目的】探讨实验性感染PCV2仔猪血清中急性期蛋白浓度和肝脏急性期蛋白表达的变化,为PCV2的致病机制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19头ELISA检测PCV2抗体阴性的5周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在攻毒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肝脏。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APPs的动态变化,荧光定量RT-PCR测定肝脏中APPsmRNA表达,同时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仔猪接种PCV2后,肝脏出现实质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病理学损伤;血清中,猪主要急性期蛋白(Pig-MAP)在攻毒后7d达到峰值,在7和10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攻毒后7d和2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载脂蛋白AⅠ(Apo-AⅠ)攻毒后2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CV2感染后21d仔猪肝脏中结合珠蛋白(HP)、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AGP)和SAAmRNA的表达呈现升高的趋势。【结论】PCV2感染可引起仔猪肝脏出现以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病理学变化,血清APPs浓度和肝脏APPsmRNA表达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Pig-MAP可以作为病程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对监测PCV2感染、疾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以胰腺型DHAV-1感染10d半番鸭,结果显示雏半番鸭感染后眼观病变为胰腺出血、发黄,而肝脏未见明显出血;采集样品后制备组织切片,镜检观察发现,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组织结构疏松,坏死区域看不到血管结构;肝小叶间小静脉血管周围富集的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形成规则的腺管状结构,肝细胞呈局灶性变性,嗜碱性细胞增多和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有坏死灶,白髓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脾小体结构模糊不清。以上结果表明,雏半番鸭感染胰腺型DHAV-1后病变以胰腺出血、发黄为特征,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