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特征,提出了农业科普期刊青年编辑掌握农业动态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青年编辑应以掌握农业动态为契机,尽早掌握当好农民参谋的能力,从而在办刊中逐渐成长为适应农业科普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3.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多穗型品种济南17和大穗型品种烟辐188两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混播条件下的竞争效应,并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密度变化范围内,济南17较烟辐188表现出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混播条件下,烟辐188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低于播种比例的增加幅度,说明济南17具有更强的占有和利用共同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多年试验证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对不同成熟期、不同生态类型(如株高、叶型等差距大)的大豆品种合理地实行间种或混种,都具有较显著的增产效果。美国B·F·考德尔编著的《大豆的改良、生产和利用》一书中已明确说明,大豆多品系混合体,不同基因型对空间不同反  相似文献   

6.
7.
为降低啤饲大麦株高,减少大麦倒伏,增加产量,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拌种和喷施麦壮灵处理啤饲大麦。结果表明,每千克种子用20mg、30mg、40mg、50mg烯效唑拌种,大麦株高分别降低4.4cm、5.2cm、5.9cm、6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1.2cm、2.2cm、3cm、3.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18.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6.72%、7.23%、12.94%、21.51%。大麦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00ml、375ml、450ml、575ml,大麦株高分别降低6.3cm、6.6cm、11cm、14cm,达极显著水平;穗节间分别缩短3.9cm、4.1cm、5.1cm、6.7cm;倒伏面积分别减少25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31.7个百分点、40.7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17.14%、10.42%、1.18%、0.84%。生产上可采用抽穗前每公顷喷施麦壮灵375ml或每千克种子用50mg烯效唑拌种来降低大麦株高,减轻倒伏,增加产量;也可采用抽穗前喷施麦壮灵525ml/hm。,以大幅降低株高,减轻倒伏。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不同棱型的188个大麦品种的籽粒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棱型间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并观察了籽粒灌浆期间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同一棱型的品种间籽粒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六棱大麦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变动在500~1500U/g之间,二棱大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四棱和六棱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二棱大麦品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四棱和六棱大麦品种的相关不显著.筛选到8个β-淀粉酶活性高于1500 U/g且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的二棱型大麦品种.β-淀粉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前期和后期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期,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与单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选用7个株高差异比较明显的啤酒大麦品种(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2年重复试验,分析大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倒1节间长度外,其余节间长度的平均优势均为负值,倒3,4节间长平均优势最大;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苏啤3号和港啤2号的株高及各节间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在育种工作中对改良啤用大麦后代株高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品系连0719穗长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在改善穗长性状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倒5节间长外,杂种组合扬农啤5号×苏引麦2号、港啤1号×苏啤3号、苏引麦2号×苏啤3号的各节间长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穗长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大麦品种的较优组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表型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麦不同棱型组合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棱型有别的8个大麦品种杂交得到的9个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为材料,用世代均数法或世代小区均数法估算了各组合9个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及效应平方和百分比,分析比较了二棱×二棱、六棱×六棱和六棱×二棱三种组合的各类基因效应的异同。结果表明,上位性基因效应对大麦的性状遗传具有重要影响;棱型基因对其它性状的遗传有明显的多效性效应,表现为对加性效应(d)的相对作用大小和对显性(h)、上位性效应的方向及相对作用大小有效应。结果认为,在大麦杂交育种中,不仅要考虑性状的遗传规律,而且要注意不同棱型组合的基因效应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的重要形态特征包括株型和穗型,对水稻的产量水平及群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目前水稻育种与栽培工作研究的重点。从水稻株高和穗型的分类、株高的遗传基础、穗型对生理特性的影响、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株穗型对品质的影响角度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为水稻丰产优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5个二棱大麦“抗性强×抗性中”组合的F6集团和4个“二棱抗性弱×六棱抗性”组合的113个F7系统以及50对二棱和六棱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大麦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麦赤霉病抗性受具有累加效应的微效多基因系统的控制,其广义遗传力为0.60,二棱系统的抗生比六棱系统强,但控制抗性的基因和棱型基因之间连锁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4.
玉米品种间种、混种增产的理论与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不同品种混种、间种是指特定的两个或多个玉米单交种.将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播种或以一定行比相间种植的栽培方式。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大田群体结构,通过F0代杂交优势与实现群体内多个品种间的抗性互补.确保稳产与增产.由于该技术不需要增加成本.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近几年来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据研究.玉米不同品种间种可比单种平均增加10%以上:混种可比单种平均增产15%左右.比高产品种单种时的产量高到8%左右。现将该技术增产的理论与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创制优异种质,对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不孕粒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棱大麦品种(系)不孕粒(变异系数52.04%)、籽粒产量(变异系数22.44%)、穗长(变异系数21.51%)及有效穗(变异系数14.76%)的变异范围较大,而株高(变异系数8.15%)、千粒重(变异系数 8.98%)和穗粒数(变异系数12.74%)变异范围相对较小,六棱大麦品种选育的增产结果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的适当提高;相关分析可知,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复杂,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把27份供试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使其累计贡献率达85.5807%;六棱大麦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矮秆多穗型,高秆大穗型,中秆中穗型。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栽培大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栽培大麦品种和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36个F1杂种为材料,于1988-1989年间在四川4个生态区同时进行了大麦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评估。结果表明,4个点测定出来的一般配合力大小有差异,但表现相同趋势,不存在 质性,按可信度大小排序为千粒重〉株高〉穗粒数〉结实率〉主穗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抽穗期、单株有效穗、单株料数、单粒重、结实率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异质性;棱型相  相似文献   

17.
CIMMYT不同棱型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问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02.9、68.7、61.8和73.8kg/hm2;同时二棱高秆大麦穗粒数对增产作用也较显著,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产量增加86.5kv/hm2。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增加均对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在3种大麦类型中都居第1位;二棱矮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只有穗粒数和千粒重相互间是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三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5个二棱大麦“抗性强×抗性中”组合的F_6集团和4个“二棱抗性弱×六棱抗性中”组合的113个F_7系统以及50对二棱和六棱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大麦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麦赤霉病抗性受具有累加效应的微效多基因系统的控制,其广义遗传力为0.60;二棱系统的抗性比六棱系统强,但控制抗性的基因和棱型基因之间连锁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棱型大麦材料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个大麦品种(品系)为材料,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其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棱型大麦灌浆参数不同,二棱大麦的灌浆平均速率(R),灌浆渐增期速率(R1),最大灌浆速率(Rmax),理论最大粒质量(K)和千粒质量显著大于四棱大麦.二棱大麦千粒质量与灌浆平均速率(R)和灌浆渐增期速率(R1)呈显著正相关.四棱大麦千粒质量与灌浆缓增期速率(R3)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最大速率(Rmax)、灌浆快增期速率(R2)和灌浆最大速率出现时间(Tmax)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麦4个组合株高和基部节间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