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承德种植水稻据有关记载已有将近3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栽培面积逐渐增加,北部到接坝寒冷地区都有水稻种植。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种植面积达历史最高峰期的4万多公顷,水稻生产已由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水平。由于水稻品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为3000万ha,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0%,稻谷产量近2亿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平均ha产量6t多,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全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种植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平罗县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平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200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9133hm2,比2007年增加587hm2.其中插秧稻3933hm2,比2007年增加200hm2;水稻旱播幼苗旱长轻型栽培面积2133hm2,比2007年增加1067hm2;播后上水栽培面积3067hm2,比2007年减少1267hm2.全县水稻总产量7344.7万公斤,比2007年增加348.9万公斤,增产5%.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0—2012年各省份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水稻生产分布情况,进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情况作图,更加直观地归纳总结出中国水稻生产区域由南向北转移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水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又进入一个新的开发增长期。由于水稻生产技术发展很快,加之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提高,以及大面积种稻时间延长,生产中常会遇到下列新问题。一、如何确定栽培技术水稻目前主要有“手插秧”、“机插秧”、“机械直播”和“抛秧”4种种稻方式。选择哪种种植方式,应根据生产规模大小、生产资金多少和技术特点决定。目前应该坚持“积极发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应用隔离层育苗、种膜复合体育苗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根据耕种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育苗技术对克服低温影响、培育壮秧、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夺取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汤原县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原县自1922年开始种植水稻,到现在已有80余年的历史了。80多年来,水稻面积、单产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积由1949年的0.40万hm^2,发展到2008年的3.3万hm^2,增加到原来的8倍多;单产由1949年2205kg·hm^-2,增加到2008年的8250kg·hm^-2,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水稻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水稻总产165亿公斤以上。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水稻生产“1213”目标,即到“十一五”末.全省育成超级稻新品种10个以上。推广超级稻面积达到200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再增50公斤,稻米品质基本达到国标3级以上,粳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85%以上。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江苏省将在15个县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示范推广超级稻800万亩。核心区单产迭700公斤。带动全省优质稻面积2100万亩,实现单产增一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业质量标准》2009,(2):55-55
黑龙江省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由小到大,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8年,该省的绿色食品产业继续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333.33万余hm^2,比2007年增加了6.8%,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湖北省水稻产量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毅  李晶晶  龚长东  田小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7):3953-3955,3960
[目的]分析1990~2009年湖北省水稻产量变动及其原因,以期找到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技术途径。[方法]采用湖北省农业基本统计资料,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和生产农情分析资料等,对湖北省1990~2009年的水稻及其不同季节类型的总产、单产、播种面积等变动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结果]湖北近20年水稻总产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年份波动起伏较大,近期总体回归平稳。水稻单产整体上有所上升,但增长幅度较小,其中中稻呈上升趋势而早、晚稻平稳下降;不同年际间单产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以早稻波动最大,中稻部分年份波动大但总体较稳定,晚稻波动较小。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总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的条件下,双季稻面积逐渐减少而中稻面积逐渐上升,近年渐趋于稳定。总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的减少;而单产的变化与波动则主要受制于气候、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种植面积的总体变化主要受作物的比较经济效益、国家政策和耕地流失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面积的变动可能与栽培风险、劳力和国家政策相关。[结论]稳定种植面积是确保湖北水稻总产稳定的首要措施,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培育高产、多抗品种和研究抗灾栽培技术是减少产量年际间波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重要粮食,"东北大米"在全国都很受欢迎,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建三江分局水稻生产属于寒地稻作生产,其水稻生产自然条件较差,但在经过多年来三江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灌溉下,建三江的水稻生产无论从企业管理上还是种植户的技术水平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就这些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优质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全世界近30亿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种植五大洲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但总产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水稻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率极低,但成功地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粮食产量名列全省第一,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全球水稻主产区和主产国水稻生产及贸易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可为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FAO统计数据库,选取1961—2019年的水稻生产及进出口的数据,整理分析全球水稻生产的发展历程、产区分布、种植面积及进出口情况;并利用优势指数分析我国与其他水稻主产国在水稻生产上的差距。【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郭晖 《中国农技推广》2011,27(9):4-5,30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之一.总产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0%以上,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5%.商品率在70%左右,玉米生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突破7000万亩,总产达2300多万t.实现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飞跃。虽然黑龙江玉米生产发展较快,但单产水平不高,2010年亩产也只有354.75kg,这与玉米生产大省不相称,更与玉米生产自然条件较优越、土壤肥沃、优势玉米带的地位不相称。  相似文献   

17.
2008年超级稻吉粳88种植面积过大.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50%以上。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越区种植,造成部分地区后期水稻成熟度不良.一部分稻区叶瘟、穗瘟发生.少部分稻区稻瘟病发病较重.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科学选用适合当地种植品种,合理搭配品种,严防越区种植,是水稻获高产的基础。一般选用品种基本原则是: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徐连祥 《吉林农业》2011,(4):218-218
在政府挟持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拄动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已经覆盖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北、江西、浙江、辽宁、四川等我国水稻优势产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目前各地区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有着较大差异,不利于农民群众和农机推广单住进行相应的装备选择。为此有必要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及装备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平罗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2005年全县种植水稻0.69万公顷(10.4万亩),其中旱育稀植插秧2800hm2(4.2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4%。旱育稀植插秧稻每667m2产稻谷661.6kg,出米率75.3%,产值1394.9元,扣除成本(种子、化肥、机械、劳力)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