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历时9年观察表明: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在柚园年发生危害高峰期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若虫羽化必需附着物,其中61.82%~89.45%在晚上羽化.实施资源式联防联治,环形水槽拾若虫,利用白(绿)僵菌黑蚱蝉虫尸或白僵菌杀虫剂等防治技术,防治效果和保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单头饲养小贯小绿叶蝉,观察了其蜕皮、羽化及孵化的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龄若虫蜕皮时间为(4.83±0.13)min,2龄若虫为(5.14±0.13)min,3龄若虫为(5.07±0.11)min,4龄若虫为(5.64±0.17)min;1、2龄若虫蜕皮数量在24 h内分布比较均匀,3龄若虫蜕皮时间集中在2:00-4:00,4龄若虫多在4:00-7:00和16:00-19:00蜕皮.雌虫羽化时蜕皮过程持续(8.15±0.18)min,雄虫持续(8.02±0.21)min;雌虫整个羽化过程需要(16.82±0.27)min,雄虫需要(16.15±0.29)min,雌雄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虫羽化高峰分别在5:00-12:00和4:00-11:00.卵孵化持续时间为(7.42±0.52)min,孵化的高峰出现在5:00-8:00.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柑橘大实蝇的羽化、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的蛹从开始羽化到羽化结束共历经18天,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的第5~12天,这一时期羽化的数量占全部羽化数的94.86%;该虫交配行为一般从羽化后17~25天开始,整天的交配高峰出现在13︰00~17︰00,交配数量占整天交配数的69.9%;柑橘大实蝇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准备、交配、结束3个阶段;产卵行为一般从羽化后28~37天开始,整天的产卵高峰出现在15︰00~17︰00,产卵次数占整天产卵总次数的53.2%;产卵过程分为定位、穿刺、排卵三步。  相似文献   

4.
1983年以来,我场各队成年温州蜜柑园受黑蚱蝉危害逐年加重,至1986年,果园里已是蝉壳四挂、蝉声一片的局面。其中,以二队老龄中熟温州柑园受害最重,一株树上受害枯枝多的达21条,树上蝉壳多的达93个;三队成年蜜柑园受害次之,受害重的一株树枯条达17条,树上蝉壳达44个。1987年5月12日进行土壤黑蚱蝉越冬若虫虫口密度调查,结果平均每平方米的果盘下有若虫16个。  相似文献   

5.
通过全面调查4块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标准地,针对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在扁桃上的危害特点进行分析,并采用5种不同的判断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Talor等回归分析法对香梨优斑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的发生程度与树龄、树体部位之间有密切关系,危害程度随树龄增大而加重,最高有虫株率达82.4%,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在侧枝和主枝,以侧枝居多,最高有虫株率达54.01%。香梨优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并且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根据Iwao方法确定了香梨优斑螟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公式为m*=2.868 74+1.704 18m。  相似文献   

6.
为茶棍蓟马的预测预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采用I指标、C_A指标、L指标、扩散系数C和K指标等5种聚集度指标,结合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M~*-■直线回归方法研究贵州中部地区茶园茶棍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贵州中部地区茶园中茶棍蓟马成虫及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但成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方程M_(成虫)~*=-0.419 0+1.559 3■,α0),若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吸引(Iwao回归方程M_(若虫)~*=5.267 5+1.397 4■,α0)。  相似文献   

7.
通过绿豆象自由选择和无选择大豆种子两组试验,研究了绿豆象产卵量、羽化数量及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与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关系。在自由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上升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85.00粒增加到352.75粒,羽化成虫数从14.75头增加到230.00头,羽化率从17.34%上升到65.15%;在无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117.50粒增加到到310.00粒,羽化成虫数从19.50头增加到198.00头,羽化率从16.78%上升到63.83%。试验数据显示随着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增加,绿豆象产卵量、成虫羽化的数量以及羽化率都在增加,绿豆象更喜欢在含水量大的大豆种子上产卵。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存分析函数和成对相关函数g(r),对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5 hm2大样地内多脉青冈的种群动态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点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多脉青冈种群第Ⅰ、Ⅱ龄级出现死亡高峰期,低龄级个体数量波动较大;年龄结构完整,呈金字塔型,属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在Ⅰ~Ⅳ龄级为Deevey-Ⅲ型,Ⅴ~Ⅷ龄级为Deevey-Ⅰ型;小树(1 cm≤DBH≤5 cm)、中树(5 cm20 cm)个体点格局分布聚集强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在小尺度上强烈聚集,聚集频率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在大尺度上趋于随机分布。在113~150 m尺度上,年龄越大的个体其聚集强度越弱,小树显著聚集分布,中树保持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减弱,成树由随机分布过渡为均匀分布。小树、中树的聚集强度分别在0~4 m和144~150 m尺度上与成树无关联,分别在5~150 m和0~143 m尺度上与成树正关联。  相似文献   

9.
利用扩散系数(C)和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对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1~5龄若虫的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蝗蝻均呈聚集分布,1~5龄蝗蝻的C分别为879.578、152.742、22.972、6.053和6.150,1龄蝗蝻聚集度最高,3龄后开始扩散.1~3龄蝗蝻的空间格局可用Neyman A型分布拟合,4~5龄可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即1~3龄呈核心分布,4~5龄演变为嵌纹分布.1龄蝗蝻平均每个聚团的个体数(m2)为878头,2~3龄调查范围内的平均蝗团数(m1)增加,平均每蝗团的个体数(m2)减少.4~5龄聚团瓦解.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明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特殊生境下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情预测预报及田间有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扩散系数进行t检验,以丛生指数Moore I、平均拥挤度m*、聚集度指数m*/m、C_A指标、聚集强度K及扩散指数I_Q等6种聚集度指标相互印证,用Iwao回归、Taylor幂法则、聚集均数(λ)及U检验,对稻水象甲幼虫、蛹两种不同虫态下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2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m*-m回归表明;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均是稻水象甲个体群,但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蛹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均值与聚集度呈显著正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稻水象甲幼虫、蛹的聚集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此外,用Iwao回归法,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D)~2[(α+1)/m+β-1)],计算出在不同密度(m)下稻水象甲幼虫和蛹的理论抽样数,随着幼虫、蛹密度的增大,所需抽样数逐渐减少,m0取平均每穴幼虫数为12头时,两种虫态序贯抽样公式依次为T_(1(n)),T_(0(n))=12n±18.527 0n~(1/2)、T_(1(n)),T_(0(n))=12n±22.200 9n~(1/2),经U检验,稻水象甲两种虫态各抽样方法均可靠,田间最适抽样方法幼虫为"Z"字形取样法(0.140),蛹则为大5点取样法(0.177)。综上,两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为聚集分布,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的聚集强度,其聚集原因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在大田抽样中,幼虫、蛹的最适抽样依次为"Z"字形取样法和大5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黑茶山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油松天然林径级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及优势种群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辛普森多样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0~1 m尺度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中树-大树),油松天然林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13.
黑蚱蝉又名知了,为害多种果树。其若虫长期生活在土里,刺吸树根部汁液,影响树势发育;成虫因取食和产卵需要划破枝梢皮层,易引起"滴露"和病菌感染,造成枝梢溃疡枯死,果实脱落,品质下降。在安岳县的通贤柚产区,该病危害严重,造成枝梢枯死、大量落果,让果农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现就黑蚱蝉在通贤柚上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作一简单介绍。一、发生特点1.生活史黑蚱蝉在安岳县一般5~6年完成1代,以卵在被害枝梢内和不同龄期的若虫在树根附近土中越冬。越冬卵在次年5月至6月中下旬孵化,6月上旬为盛孵期,越冬成熟若虫大多在6月中旬开始出土蜕皮变为成虫,以7~8月发生为害、交配产卵和鸣声最盛,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发生未  相似文献   

14.
杏球坚蚧壳虫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危害特点杏球坚蚧壳虫,又名树虱子,属同翅目、蚧壳虫科,该虫主要为害杏树,在各地杏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枝条,以若虫和成虫聚集在枝干上吸食汁液,使被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绿豆象自由选择和无选择大豆种子两组试验,研究了绿豆象产卵量、羽化数量及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与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关系。在自由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上升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85.00粒增加到352.75粒,羽化成虫数从14.75头增加到230.00头,羽化率从17.34%上升到65.15%;在无选择试验中,大豆含水量从6.5%到12.5%,绿豆象在大豆上的产卵量从117.50粒增加到到310.00粒,羽化成虫数从1950头增加到198.00头,羽化率从16.78%上升到63.83%。试验数据显示随着大豆种子含水量的增加,绿豆象产卵量、成虫羽化的数量以及羽化率都在增加,绿豆象更喜欢在含水量大的大豆种子上产卵。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种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方法】在北京玉渡山和雾灵山设置有代表性的紫椴样方(20m×20m)12个,按照胸径(DBH)将样方内的紫椴划分为幼树(0cmDBH≤8cm)、小树(8cmDBH≤16cm)、中树(16cmDBH≤24cm)和大树(DBH24cm)4个年龄阶段,应用偏离指数、Morisita指数、扩散系数及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标等聚集强度参数,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尺度(1m×1m,2m×2m,2m×4m,4m×4m,5m×5m,5m×10m,10m×10m)下紫椴种群的格局类型及聚集强度,并采用双项轨迹方差法(TTLV)分析其格局规模。【结果】大多数样方中的紫椴均呈聚集分布。在"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生长过程中,紫椴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度由大变小。聚集强度随取样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5m×5m的取样尺度下聚集强度最大;空间分布的小斑块直径为35m,大斑块直径为270m。【结论】紫椴种群的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着林层的增高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过渡。种群管理应以聚集规模为依据,促进团块状更新,保持种群的聚集性生长,还需加强对幼树的抚育和对老龄个体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7.
1危害特点 杏球坚蚧壳虫,又名树虱子,属同翅目、蚧壳虫科,该虫主要为害杏树,在各地杏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枝条,以若虫和成虫聚集在枝干上吸食汁液,使被害树树势衰弱,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严重时可造成枝干枯死,为北方杏树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应用聚集强度理论和测定公式,对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在稻田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蝗的空间分布图式若虫为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成虫为均匀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不同虫态分布型的差异主要是活动习性引起的。若虫以棋盘式,成虫以五点式取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茶棍蓟马的预测预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采用I指标,CA指标,L指标,扩散系数C和K指标等5种聚集度指标结合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 直线回归方法研究了贵州中部地区茶园茶棍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贵州中部地区茶园中茶棍蓟马成虫及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但成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方程 成虫=-0.4190+1.5593 ,α<0),若虫表现为个体间相互吸引(Iwao回归方程 若虫=5.2675+1.3974 ,α>0)。  相似文献   

20.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