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植物蛋白石的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蛋白石分析法有可从农学角度对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在进行稻作起源和农业考古研究时是受推崇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应用该分析法对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文化层的禾本科植物的蛋白石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该遗址区一带一直进行着稻的栽培,且所种植的稻的亚种型为粳型。  相似文献   

2.
薛城遗址地处江苏省西南与安徽省接壤的高淳县境内的石臼湖南岸。该遗址是 1 997年 8月初高淳县薛城乡卫生院在新建办公楼挖墙沟时发现的。当年 9月至 1 2月 ,江苏南京市文物局与高淳县文化局共同对薛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发现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1) 。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古史时期之考古学遗址中,鲜有如塔里木盆地之尼雅遗址者,既保存下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遗迹和遗物,同时又出土了数量巨大的文书,对于众多领域的研究来说,都可以作两相的比较。这个遗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是考古发现了一个世纪,而且有不断的新的田野资料公布;佉卢文书中的主要部分也已得到了转写和译释,但是将这两种资料加以参照研究的工作却还是刚刚开始。这样的研究很有意义,充满了情趣。……  相似文献   

4.
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极其重要的一个大型遗址,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地点.本研究利用古DNA技术,从15个陶寺遗址出土黄牛个体样本中得到13个真实可靠的线粒体DNA高可变区序列,均为普通牛,其中12个序列属于T3世系,1个属于T4世系.从mtDNA世系分布上看,陶寺T3世系古代黄牛起源于近东地区,少量T4个体可能来自东北亚地区.12个T3世系的序列分属4个单倍型H1-H4,其中H1和H2在现代黄牛中有着广泛分布,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古代黄牛基因存在遗传连续性,对现代黄牛具有很大的遗传贡献;但H3和H4仅为陶寺古代黄牛所独有,没有现代黄牛分享该单倍型,也反映部分陶寺遗址古代黄牛的基因并没有完全遗传下来.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方品种属感光性弱的中季稻群,有8个变种类型。水稻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南;陆稻主要分布在胶东、沂蒙山区。品种熟期性的划分标准以水源300粒品种的熟期为依据,分早熟、中熟和晚熟,选育播种至出穗期110天左右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为好,并可在胶东等地适当发展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多年野外调查和土样的分析测定,把该区的土壤划分为3个土纲,6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从山脚至山顶土壤的垂直分布是红壤、黄壤(黄红壤)和棕黄壤。在近山脚局部地带还有石灰性土壤的分布。该区的红壤具有弱富铝化特征,与典型红壤相比,在理化性质和矿物组成上不完全相同。高海拔的黄壤和棕黄壤部分因受古红土残留母质的影响变为次生型土壤,其性质与正常发育的土壤有一定的区别,肥力水平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宿爱芝  孙兴旭  付磊 《安徽农业科学》2020,(16):123-125+187
阳宗海老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境内,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植被类型丰富。按照《云南植被》的划分原则,其天然森林植被共有7个植被型及12个群落类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分类系统中的分类等级,对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林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公园人工林可分2个植被型,4个群系,14个群丛.群落优势种主要为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柳杉、杉木,在柘木+杉木-茶-淡竹叶+紫萁群丛中,自然更新的天然树种柘木与杉木为共优种.自然更新的树种以阳生性树种为主,如化香、茅栗、黄檀等,这些树种常为亚热带阔叶林先锋群落的代表性成分,表明双峰山人工林群落已由针叶林向阔叶林阶段演替;人工林群落景观单调,必须对生长不良的群落进行林分改造以丰富植被景观,对生长良好的群落则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功能,促使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徽天柱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天柱山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有种子植物130科,526属,991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124科、514属、973种.分析表明,安徽天柱山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分布区类型丰富.区内130科的地理成分可以划分为12种分布型,526属的地理成分也可划分为12种分布型.分布区类型具有热带和温带性质,并且亚热带区系性质明显.该区系与安徽天堂寨区系的关系密切,而与牯牛降、黄山、齐云山、清凉峰区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温州老鼠山遗址的植硅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硅石(phytolith)系指发育于某些高等植物中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由于“每一类植硅石常常在各种分类水平上(属、族、亚科和科)代表特定植物类群的特征,并且在植硅石类型和它们的母源植物的自然分类亲缘关系之间有很好的对应性,因此,根据植硅石的形态特征,便可鉴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并进而分析和诠释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植硅石记录。  相似文献   

13.
范小勇  刘国道  虞道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51-10053
[目的]研究山蚂蝗属植物的外部性状并探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AS(6.0)和SPSS(10.0)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所测性状变异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结果]植株自然高度的变异系数高达104.97%;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34%和33.5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为35.13%;果荚粒数、荚果长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06%、24.99%、21.08%和20.35%;中央小叶柄长度、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39%和58.24%;中央小叶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叶柄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和0.5790;株高与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小叶叶柄长度、叶柄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8、0.6897、0.5156、0.6954;种子长度与千粒重、种子宽度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0.8745和0.8293;株高与荚果长、叶柄长与荚果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6和0.6059。[结论]该研究为山蚂蝗属种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秦岭辛家山9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为进一步探讨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代表性标准样地(20 m×25 m),在其内对角线布点法采集土样,分析基本化学性质。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养分状况,并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土壤养分,pH值都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0~20、20~40、40~60 cm)下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和pH也存在显著差异;9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介于4.75~6.22之间,土壤pH多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森林土壤有机质均为表层含量高于下层;9种森林类型中,华山松林下土壤的全效养分含量均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有机质、全磷显著正相关;pH与全氮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全磷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检测了Ae. speltoides和Ae. ovata叶绿体基因组的一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并与普通小麦、四倍体Ae. crassa 以及Ae. squarrosa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从rbcL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到cemA基因内的HindIII位点,Ae. speltoides和Ae. ovat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 808 和 2 810bp。与四倍体Ae. crassa的序列相比,在普通小麦和Ae. speltoides中各有一个791 bp的大片段缺失,在Ae. ovata中存在一个793 bp的大片段缺失。Ae. ovata的缺失片段比普通小麦和Ae. speltoides的长2个碱基,推测Ae. ovata的大片段缺失在进化上是独立发生的。Ae. speltoides的大片段缺失与普通小麦的完全相同,支持Ae. speltoides是普通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供体的假说。除了大片段缺失外,在这个区域还检测到了7 个插入/缺失和15个碱基替换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是研究小麦与山羊草叶绿体基因组之间遗传变异关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取典型取样、线路调查和卫星影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对本底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类型26个群系;植被分布水平规律变化界限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垂直带谱;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类型、特殊的地理分布,使其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普穷  旦巴  边巴多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93-10795
对色季拉山高山松林、箭竹-桦木混交次生林、高山栎-高山松混交次生林、川滇高山栎林、灌木冷杉林、杜鹃林、冷杉林、高山柳-冷杉林、方枝柏疏林和高山草甸9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高山柳、冷杉林、杜鹃林、冷杉林、高山栎纯林生境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都较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与个体数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 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 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山羊痘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芬 《云南农业》2009,(10):14-14
山羊痘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病毒核酸类型为DNA,其特征是在皮肤和粘膜上形成痘疹,传染性强,在没有免疫的山羊群中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