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牙鲆白化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在获得正常和白化牙鲆转录组及micro RNA(mi RNA)深度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对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和mmu-mi R-143-5p_R+2(mmu-143)进行了表达模式、靶基因预测及验证分析。首先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白化相关基因tyrp1的2个转录本,进化树分析表明这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利用RNAhybrid软件预测到mmu-143可能与tyrp1a基因存在互作关系,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初步验证了这一靶向关系。进一步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tyrp1a基因在正常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化牙鲆皮肤的表达量,正常牙鲆皮肤中mmu-14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化牙鲆皮肤中的表达量。本研究发现,牙鲆tyrp1存在2个转录本,分别是tyrp1a和tyrp1b。双荧光素酶实验和定量PCR分析初步证实,tyrp1a是mmu-143的靶基因,mmu-143是通过调控tyrp1a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牙鲆白化的。此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牙鲆白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牙鲆苗种培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出现高比例的体色异常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出现白化现象,严重者头部及躯干部完全白化,这种体色异常的鱼商品价值极低,同时也不符合放流标准。笔者于北戴河发现在牙鲆育苗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当,则容易出现较高比例的牙鲆白化苗,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现将有关牙鲆白化病的诱因及预防方法介绍如下,供从事牙鲆养殖业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朱杰 《水产学报》2004,28(1):74-78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相同养殖条件下生长的正常和白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DHA和EPA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和白化褐牙鲆的皮肤和肌肉中EPA含量相近,但白化个体皮肤中DH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个体,约为后者的1/2。而两者肌肉中的DHA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白化个体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比值略低于正常个体。这一结果证明白化褐牙鲆皮肤蓄积或利用DHA的能力要低于正常褐牙鲆。关于鲆鳔类白化现象同鱼体对饵料中脂肪酸类物质的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鱼肝油、鱼油、大豆油和V.A(0、10000、500000IU/L)营养强化的生物饵料培育牙鲆,探讨n3—HUFA和V.A降低白化率的作用和有效浓度。结果表明,饵料缺乏n3—HUFA和V.A是牙鲆种苗白化的主要原因,添加富含n3—HUFA的鱼肝油和10000IU/L的V.A降低白化的效果最好。试验发现,光照强度是牙鲆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国内人工牙鲆养殖业方兴未艾,沿海各地部已开始,但养殖牙鲆有不少难题,首先育苗就存在问题,即牙鲆鱼人工采卵孵化后,常出现部份个体体色异常,这种现象称作白化。白化种苗用于养殖,商品价值低;用作放流,成活率也很低。为了查明白化机制,并找到防治办法,日本从1983年开始,组织了以大学、县试验场和载培渔业协会以及中心等为主体的研究机构,以白化为主要课题,进  相似文献   

6.
正牙鲆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是一种名贵鲆鲽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口感好、价值高,生长快、易活运,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养殖生产中牙鲆鱼幼鱼白化已经成为多发病和易发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色牙鲆与白化牙鲆不仅体色不同,生长性能和优势性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幼苗的底板黑斑病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腹面出现单个或多个黑斑,同时也有的伴有背部白化和个体形态异常,一般认  相似文献   

7.
养殖褐牙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ws)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片段的长度为410bp,其A(104bp)、T(119bp)、C(117bp)、G(70bp)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9.0%、28.5%、17.1%。在28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种和第3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尾(占白化褐牙鲆样本数的如90.91%)和1尾(9.09%);6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种单倍型(100%);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种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56%)、2尾(22.22%)和2尾(22.22%);测得的序列与既知序列间在第6bp、第19bp和第402bp碱基处出现差异。由于褐牙鲆Cytb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研究其白化、黑化和正常状态时出现的序列差异,对于寻找褐牙鲆白化机理研究的分子标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正>牙鲆,俗称牙片鱼、偏口、比目鱼,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水域,牙鲆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广、饲料转换系数高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地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海洋增殖的主要经济鱼类。然而在牙鲆鱼育苗过程中,由于技术环节处理不当,经常出现不同比例的患有白化、黑化症的鱼苗,结合育苗生产我们分析总结了产生白化、黑化鱼苗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牙鲆人工苗种体色异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光 《水产学报》1988,12(2):177-182
近年来,日本的牙鲆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4年全国生产牙鲆苗种总计约1375万尾,其中放流用苗种848万尾,养殖用苗种527万尾。牙鲆放流增殖在全国的三十三个县展开,牙鲆养殖鰤鱼、真鲷而成为第三大鱼类养殖业。但是,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眼侧体色异常(呈白色,以下简称白化)个体的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容器颜色对漠斑牙鲆白化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培养容器的颜色对漠斑牙鲆稚鱼的白化率和生长率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深蓝色和黑色等深色容器培养的稚鱼白化率显著低于白色和黄色等浅色容器(p<0.05),黑色、深蓝色、黄色和白色4个组别(N=100)的白化率分别为20.8%、14.4%、57.6%和86.6%;白色最高为86.6%,深蓝色最低为14.4%;而用不同颜色的容器培养漠斑牙鲆的稚幼鱼,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p>0.05),黑色、深蓝色、黄色和白色4个组别的成活率分别为96.0%、90.0%、82.5%、93.0%;白化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并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人工孵化的牙鲆中,有眼侧白化的稚鱼很多,这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京都大学农学部水产实验所青海忠久已查明其原因在于饵料。  相似文献   

12.
褶皱臂尾轮虫室内培养及在牙鲆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春光 《水产科学》2004,23(4):24-26
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的接种密度下的生长情况,以及轮虫强化在牙鲆早苗培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高的轮虫接种密度可产生高增值数,最高培育密度2380个/ml;是否添加小球藻对轮虫生长具有明显作用;在牙鲆早苗培育中,轮虫投喂前须用乳化油强化,投喂未强化轮虫组白化率达78%,成活率仅12%。  相似文献   

13.
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的存活的影响较小,将漠斑牙鲆幼鱼从盐度为32的海水直接放入盐度为24、16、8、0的水中观察48 h存活情况,仅盐度0组成活率为75%,其他盐度组均为100%.在盐度为32、24、16、8、0各试验组中,经1个月饲养,生长速度和饵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盐度越低越有利于漠斑牙鲆白化个体康复正常体色.  相似文献   

14.
牙鲆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4,28(6):609-615
在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中,为了准确选择胚胎的冷冻时期,掌握胚胎发育进程,同时为牙鲆苗种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牙鲆受精卵培养在14-16℃、盐度29.9的海水中,利用Olympus显微镜对牙鲆胚胎发育过程连续观察,对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每一时期的特征用Olympus照像机进行了拍摄。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5d的29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拍摄了30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鱼苗图片,将牙鲆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心跳期、胚体转动期、出膜前期、出膜期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此培养条件下牙鲆胚胎历时93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再经96h的胚后发育卵黄囊完全吸收,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雌性性成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第Ⅴ时期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同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性成熟雌性牙鲆mPRα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在牙鲆卵巢成熟时期的第Ⅴ时相卵母细胞,mPRα mRNA的表达量最高,表明mPRα介导孕激素参与了牙鲆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组织定量定位结果显示,在牙鲆的卵巢、脑、头肾、肾、肝脏组织中均有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存在,且在脑、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表明mPRα在牙鲆不同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在内分泌相关组织如脑和卵巢中的作用更明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定位在牙鲆卵母细胞膜上,且分布在其他组织的管腔结构.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牙鲆mPRα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雌性性成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第Ⅴ时期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同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性成熟雌性牙鲆mPRα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在牙鲆卵巢成熟时期的第Ⅴ时相卵母细胞,mPRα mRNA的表达量最高,表明mPRα介导孕激素参与了牙鲆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组织定量定位结果显示,在牙鲆的卵巢、脑、头肾、肾、肝脏组织中均有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存在,且在脑、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表明mPRα在牙鲆不同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在内分泌相关组织如脑和卵巢中的作用更明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定位在牙鲆卵母细胞膜上,且分布在其他组织的管腔结构。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牙鲆mPRα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杂交是目前水产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育种途径,为了选育一个能够促进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改善目前养殖褐牙鲆发病严重的现状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犬齿牙鲆(P.dentatus)(♂)的杂交进行了研究。在Nikon MS800解剖镜下对褐牙鲆(♀)×犬齿牙鲆(♂)人工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Nikon数码相机拍摄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脱膜孵化期共9个时期,除克氏泡出现时期以及胚体开始扭动时期具有相对特异性外,胚胎发育过程与褐牙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水温(16.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67 h完成孵化。(19±0.5)℃水温下,仔鱼3 d以前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3 d开口摄食营外源性营养(前弯曲期仔鱼),20 d左右进入变态期(弯曲期仔鱼),40 d后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生活方式由浮游转为底栖生活,50 d左右全身被鳞。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时期至幼鱼期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过程,描述了仔鱼变态期冠状鳍条、眼位置和尾部的发育、变化过程。早期生活史无鳔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18.
牙鲆鱼属冷温性底栖鱼类,水温2℃时仍能存活,但不耐高温,生长温度为8-24℃,适合作为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优良品种。现将有关影响牙鲆鱼工厂化养殖生长及成活的因素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养殖工作者参考。一、苗种质量互.鱼苗质量好坏判别:鱼苗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养殖生产中牙鲆鱼的生长及成活率,购苗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体包:应选择体色一致、花纹清晰、体免近似天然鱼体色的苗种。而身体黑化、白化、翻鳃、短嘴、尾鳍不展、受伤的个体不能选择。②体况:体表光滑、周鳍透明;健壮活力强,受刺激或惊动瞬时游速快为佳。③体形…  相似文献   

19.
牙鲆属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及养殖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合介绍了世界牙鲆属鱼类的主要特征及种类,主要介绍了养殖品种褐牙鲆、犬齿牙鲆、漠斑牙鲆以及实验研究品种北美牙鲆、多耙牙鲆、小眼牙鲆、黑斑牙鲆、巴南牙鲆和巴塔戈尼牙鲆的生物学及养殖研究概况。简要介绍了热带牙鲆、四斑牙鲆、河口牙鲆和伍氏牙鲆等生物学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20.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93,15(4):184-187
<正> 牙鲆(Paralichthys olioateus)系高档鱼类,肉白,在鲆鲽类中味最佳,尤其是冬天肉味尤鲜美,深受日本人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日本自江户时期(17~19世纪)以来,牙鲆已成为主要的水产品,在全国沙质和泥底构成的海区用围网、刺网、帆船围网、延绳钓、竿钓和拖网等渔具捕捞。70年代至80年代初,牙鲆年产量在8000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