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单纯走西方向城市异地转移的路子在中国难度很大。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非农转移的意义,并探究了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远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205-20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而异地转移的不稳定性使农民不敢放弃土地使用权,虽然出现了农村"空壳化"现象,但没有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此,就要探寻促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促进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身份,为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50-8750,8755
论述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了就地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引领下,注重开发地居民和社区的利益,切实做到"利为民所谋",已逐步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方式。以安徽省休宁县白际乡为例,分析了生态旅游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剩余劳动力向生态旅游转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张凤芹  王致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24-8724,8726
通过对甘肃农村外流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得出甘肃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一味地推向城市和邻近省份,而应尽量就地转移,这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持甘肃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福建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为调查对象,重点阐述就地转移的拉力因素——农业技术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并从中探索山区农民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农业比较利益和农业份额的下降,就业份额与产值份额相匹配的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如果在农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农业就业的人数不相应减少,就会产生"三农"问题。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歧视性政策阻挠下,向大中城市的转移越来越行不通,且向国外转移的新思路也只不过是一种尝试而已,始终不是长远之计,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伟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79-17282
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地域选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选择决策的因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选择的社会效应,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锦州市为例,概述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应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培训,扶持农民工创业等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颇具现实意义,并较为紧迫.在大湘西地区,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开辟了有效途径.而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环境保障体系.分析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较为系统地对该体系的构建给出了具体措施,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认为只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权轻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31-2432,2448
以陕西省为例,分析得到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不完善、本土产业开发滞后等因素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障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即应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促进农村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大做强本土产业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尽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中,如何能有效地转移和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环境和空间,是我们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为此,在该篇文章中,就上述问题从微观的生产经营角度提出了农业生产加链增值,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就地非农化思想,方式,以供相关专家和学者讨论。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原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跨国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就业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跨国转移的理论模型和思路,并认为中国农民“走出去”,不仅对中国和世界有利,而且是可行的。最后,为促进农民“走出去”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 角度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的背景,再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的形式和途径。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转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中国改革的进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